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在教学中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开放型、探究型、背景型、逆向型、活动型、故事型和生活型” 这七种类型中切入,列举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情境 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多种鲜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来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粗谈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开放型的问题情境
开放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增强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钟面上有1,2,3,…,11,12共十二个数字。
①试在其中某些数前面添加正、负号,使这十二个数字的和为零。②在解答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数学规律?③若将上面这一组数字扩充为1,2,3,…,12,13,你还能在这些数字面前添上正、负号,使这十三个数的和为零吗?
通过上面的设计,使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逐步总结规律,并且能迅速添上正、负号,解答符合条件的同一类问题。
二、创设探究型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的精神、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教学“探索规律”一节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
例:观察等式: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①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②猜一猜,13+23+33+43+53=(
)2
③ 找一找,上面式子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本题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某种关系,再通过猜想,探索规律,从而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创设背景型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作为问题背景,既可以增加所学知识的魅力,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善学。
例:某体育报上登载了一组体育新闻:2002年D省高校足球联赛前10轮(场)比赛前三名成绩如下:
A校,胜5(场),负3(场),积分为2分;
B校,胜6(场),负2(场),积分为分2;
C校,胜6(场),负1(场),积分为3分。
如果胜一场记+2分,平一场记+1分,负一场记-1分,问哪一队积分最高?
把正、负数的知识渗透到中学生最喜欢的足球运动中,学生就自然会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结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创设逆向型的问题情境
加强逆向型问题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角》时,为了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角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这样设置一道题:钟表中 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75o,这样的设置打破了习惯思维:钟表中8点半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 度,并且能得到多个答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创设活动型的问题情境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知识、方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设置活动情境,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在教学平方差公式(a+b)(a-b)=a2-b2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情境: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刀,作图工具。活动过程:⑴如图,在准备好的正方形(设边长为a)一角用剪刀切去一个小正方形(设边长为b),⑵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a2-b2)⑶用剪刀沿虚线剪开,得到两个什么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⑷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是多少?( ×2=(a+b)(a-b) )
⑸比较⑵和⑷,你得到什么结论?((a+b)(a-b)= a2-b2),⑹请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再加以验证。
通过上面的设计,使学生经历获得平方差公式的一个现实背景,从而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设置具有悬念的故事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先引入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帮国王解开这个谜了。
七、创设生活型的问题情境
当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与其生活相关时,学生对问题便有了亲切感,会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好奇,迫切渴望获取相关知识和技巧。
例,在教学《打折销售》时,可设置这
样的问题情境:1.市场调查,让学生到有打折销售活动的商店,了解“成本价”“销售价”“利润”等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2.用获得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据了解,个体服装销售只要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老板们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一件标价为200元的服装,应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通过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并体验在商品购买活动中恰当的“讨价还价”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把基础知识融入问题中,多角度地构建思维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整合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9.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第一初级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情境 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多种鲜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来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粗谈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开放型的问题情境
开放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增强求知欲,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钟面上有1,2,3,…,11,12共十二个数字。
①试在其中某些数前面添加正、负号,使这十二个数字的和为零。②在解答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什么样的数学规律?③若将上面这一组数字扩充为1,2,3,…,12,13,你还能在这些数字面前添上正、负号,使这十三个数的和为零吗?
通过上面的设计,使学生在开放的问题中逐步总结规律,并且能迅速添上正、负号,解答符合条件的同一类问题。
二、创设探究型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争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的精神、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七年级数学(上)教学“探索规律”一节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
例:观察等式: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①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②猜一猜,13+23+33+43+53=(
)2
③ 找一找,上面式子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本题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某种关系,再通过猜想,探索规律,从而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创设背景型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作为问题背景,既可以增加所学知识的魅力,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善学。
例:某体育报上登载了一组体育新闻:2002年D省高校足球联赛前10轮(场)比赛前三名成绩如下:
A校,胜5(场),负3(场),积分为2分;
B校,胜6(场),负2(场),积分为分2;
C校,胜6(场),负1(场),积分为3分。
如果胜一场记+2分,平一场记+1分,负一场记-1分,问哪一队积分最高?
把正、负数的知识渗透到中学生最喜欢的足球运动中,学生就自然会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结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创设逆向型的问题情境
加强逆向型问题的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角》时,为了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角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这样设置一道题:钟表中 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75o,这样的设置打破了习惯思维:钟表中8点半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 度,并且能得到多个答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创设活动型的问题情境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知识、方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设置活动情境,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在教学平方差公式(a+b)(a-b)=a2-b2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情境: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刀,作图工具。活动过程:⑴如图,在准备好的正方形(设边长为a)一角用剪刀切去一个小正方形(设边长为b),⑵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a2-b2)⑶用剪刀沿虚线剪开,得到两个什么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⑷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和是多少?( ×2=(a+b)(a-b) )
⑸比较⑵和⑷,你得到什么结论?((a+b)(a-b)= a2-b2),⑹请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再加以验证。
通过上面的设计,使学生经历获得平方差公式的一个现实背景,从而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创设故事型的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设置具有悬念的故事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先引入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帮国王解开这个谜了。
七、创设生活型的问题情境
当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与其生活相关时,学生对问题便有了亲切感,会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好奇,迫切渴望获取相关知识和技巧。
例,在教学《打折销售》时,可设置这
样的问题情境:1.市场调查,让学生到有打折销售活动的商店,了解“成本价”“销售价”“利润”等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2.用获得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据了解,个体服装销售只要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老板们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一件标价为200元的服装,应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通过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并体验在商品购买活动中恰当的“讨价还价”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把基础知识融入问题中,多角度地构建思维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整合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9.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