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知识. 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所要教学的内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这样我们的教学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上小学低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把班级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平时好动的王明同学、李江浩同学当超市收银员,让他们模拟去购物.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差吗?
二、积极开动思维,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开展教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去观察、去思考,教师也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求数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像墨水瓶、牛奶盒、魔方玩具、粉笔盒等物体,然后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立体的图形,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收集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使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这种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物体的认识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并愿意乐于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三、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 那么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呢?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如,在学习“乘法估算”这一节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假如我让第一组同学共计12人去校园商店买矿泉水,现在要每人买一瓶,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 × 10 = 100(角),即大约要带10元钱. ]此时,有一名学生说:“10元錢买不回12瓶矿泉水,第一组组长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数学作业编写要体现生活化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而事实上,我们的作业、习题大多还是 “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甲乙相向、相对而行”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 因此,需要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汲取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具有真实意义的数学题目. 如,我们在平时编写例题的时候,可选取一些如学校到家的距离、到超市购物、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 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 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只有这样具有生活化的试题才具有吸引力. 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学的才会感觉到事半功倍. 他们会觉得数学学习非常有活力,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所要教学的内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这样我们的教学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上小学低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把班级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平时好动的王明同学、李江浩同学当超市收银员,让他们模拟去购物.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差吗?
二、积极开动思维,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开展教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去观察、去思考,教师也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求数学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像墨水瓶、牛奶盒、魔方玩具、粉笔盒等物体,然后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立体的图形,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收集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使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这种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物体的认识活动,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并愿意乐于学习数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三、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 那么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呢?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如,在学习“乘法估算”这一节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假如我让第一组同学共计12人去校园商店买矿泉水,现在要每人买一瓶,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 × 10 = 100(角),即大约要带10元钱. ]此时,有一名学生说:“10元錢买不回12瓶矿泉水,第一组组长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数学作业编写要体现生活化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而事实上,我们的作业、习题大多还是 “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甲乙相向、相对而行”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 因此,需要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汲取生活中的事例,选择具有真实意义的数学题目. 如,我们在平时编写例题的时候,可选取一些如学校到家的距离、到超市购物、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 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 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只有这样具有生活化的试题才具有吸引力. 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学的才会感觉到事半功倍. 他们会觉得数学学习非常有活力,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