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110-01
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是学生开启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应注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在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深化思维,发展思维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进行比较、概括、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层次性。既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注意用词的准确,要注意让学生学会顺向、逆向和发散思维。例如:对圆柱体面积的计算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常规思维的简单应用,然后再让他们掌握多向思维的面积计算。在几何问题教学中,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地思维,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如指导学生解答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加以逻辑推理,以确定解题思路。学生在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存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交替进行的问题。平时多加以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必定能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
三、重视说理思维训练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发挥学生思维自主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知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熟悉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更体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個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引导学生题后反思
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逻辑严谨、过程有条理、思维结果正确,即思维具有严密性。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剖析“典型错题”,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找出错因,可以培养学生严格审视事物的习惯,做到思维过程严谨,结论准确无误,从而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的意识上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是学生开启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应注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在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深化思维,发展思维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和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进行比较、概括、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思维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层次性。既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注意用词的准确,要注意让学生学会顺向、逆向和发散思维。例如:对圆柱体面积的计算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常规思维的简单应用,然后再让他们掌握多向思维的面积计算。在几何问题教学中,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地思维,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如指导学生解答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加以逻辑推理,以确定解题思路。学生在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存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交替进行的问题。平时多加以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必定能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
三、重视说理思维训练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最后,再结合以上三道算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解法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总之重在说理,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发挥学生思维自主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知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熟悉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更体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讨论后得出:3個4相加、4个3相加、2个6相加、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引导学生题后反思
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逻辑严谨、过程有条理、思维结果正确,即思维具有严密性。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剖析“典型错题”,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找出错因,可以培养学生严格审视事物的习惯,做到思维过程严谨,结论准确无误,从而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的意识上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