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借助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借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化抽象为直观,突出教学重点;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自已的一些浅见。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倒数》时多媒体出示有背景音乐的绿水倒影着青山风景画引入新课,给学生创设了如诗如画的学习意境,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如,在教学《合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多媒体创设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激发求知欲,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突出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借助多媒体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直观地突出本课重点。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突破难点。
例如,《加减法(一)》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同时突破难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时、分、秒》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联系生活实际,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自已的一些浅见。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倒数》时多媒体出示有背景音乐的绿水倒影着青山风景画引入新课,给学生创设了如诗如画的学习意境,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如,在教学《合图形的面积》时,先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各种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图,提出:如果要计算这些实物图形的面积,该怎么想?学生回答,看该实物图近似于什么图形,就运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机将实物图变化为规则图形后再提问:现在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发现尽管变化成规则图形,但因为没有学习过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故还是无法计算。此时我就追问: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议论纷纷,有些说我们先要把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以前学过的图形,并利用相加或相减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出“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课题的提出是通过多媒体创设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后,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再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地想去努力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达到最高点,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到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激发求知欲,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突出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借助多媒体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直观地突出本课重点。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突破难点。
例如,《加减法(一)》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同时突破难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时、分、秒》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借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联系生活实际,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