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一)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目标
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使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即最终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养成教育方法
(一)落实“养成”需要重视教师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第一,教师应要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养成的认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和人类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标志的伦理纲要,是知与行的统一体。“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第二,教师应要言行一致。不少教师总在埋怨学生习惯差,难纠正。反躬自问:我们教师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灵期待吗?我们的言行是否一致,能否经得起孩子纯真又细腻的审视吗?现实中不少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有各方面,其中如果这些孩子到学校不能看到老师言行一致的教导和示范,那么道理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空洞的,甚至是充满虚伪和欺骗的。结果当然是愈说愈反感,愈讲效果愈差。
(二)落实“养成”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的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养成”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决不是时续时断的。
(三)落实“养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形成“合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与老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养成的行为习惯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点。
(四)落实“养成”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处着手。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作为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又必须从学校实际,尤其是从学生的实际着手,让学生看得见、做得到,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养成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养落实“养成”需要坚持不懈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回家两天又还原”的现象。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也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持久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理学专家洛克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人、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他们发展中持久的发动机。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一)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二)养成教育的目标
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使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况,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能。即最终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养成教育方法
(一)落实“养成”需要重视教师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第一,教师应要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养成的认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和人类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标志的伦理纲要,是知与行的统一体。“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第二,教师应要言行一致。不少教师总在埋怨学生习惯差,难纠正。反躬自问:我们教师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灵期待吗?我们的言行是否一致,能否经得起孩子纯真又细腻的审视吗?现实中不少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有各方面,其中如果这些孩子到学校不能看到老师言行一致的教导和示范,那么道理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空洞的,甚至是充满虚伪和欺骗的。结果当然是愈说愈反感,愈讲效果愈差。
(二)落实“养成”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的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养成”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决不是时续时断的。
(三)落实“养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形成“合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与老师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养成的行为习惯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点。
(四)落实“养成”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处着手。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作为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又必须从学校实际,尤其是从学生的实际着手,让学生看得见、做得到,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养成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养落实“养成”需要坚持不懈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回家两天又还原”的现象。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不佳,也不能灰心。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坚持才能胜利。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持久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理学专家洛克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成人、为他们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他们发展中持久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