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一、二节课概念理论较多、内容复杂抽象。传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是通过罗列知识、梳理重难点、典型习题剖析以及解题方法分析等环节进行的。这种复习方式对自控能力强、记忆力好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由于教师的罗列讲解和对知识框架的建构省略了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思维拓展,导致学生的学习欲不强,创造力缺乏。于是,我决定彻底打破原有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尝试将“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以下是我的导学案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
《氧原子的自白》
(一)“我”的结构
我是一个氧原子,人们根本无法用肉眼看见我,但我真实存在。别看我长得圆,其实我只是虚胖,我的原子核体积很小,里面藏着更小的粒子-----8个质子和8个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别看原子核小,我的全部体重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占据我身体的绝大部分空间的是核外那8个带负电的顽皮的电子,他们总是绕着核不停地运动,有两个能量低的离核较近,剩下的六个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这最外层的六个电子啊,很不稳定,总是想抢别人的两个电子使我变成另一种带电的微粒----氧离子。我本身是不带电的,你懂得。我也像其它的微粒一样,总是不停的运动,和其他的原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相互“关照”着。我这么小,结构还这么复杂,你知道我的结构是怎么被发现的吗?
(二)“我”的质量
我的质量也很小很小(2、657×10-26Kg),很难记吧,聪明的人类想了一个办法,规定我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这数字书写、记忆、运算方便多了!亲,你对这种“计量中的科学”了解多少呢
(三)“我”的家族
大千世界,物种繁多,人们一直在寻找物质的基本成分,尽管物质千变万化,但构成它们的原子都是不变的,人们把原子归了归类,称为“元素”。像我这样质子数为8的原子生活在“氧元素”家族中,为了方便区分和交流,国际上用“O”这个符号来表示氧元素,当然我氧原子也用“O”表示。我们的汉语名称“氧”,是由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先生命名的。我们氧元素家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占据地壳中近一半的含量。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我们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否有规律可循?他们最终找到了答案------元素周期律,并且把我们排在一张表中------元素周期表,我排在第8位呢!
因为我最外层电子数不稳定,所以我不能和某些原子一样直接构成物质,但我可以和本家的另一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氧分子(O2)而成为空气中的一员,供人们呼吸,也可以和其它元素的原子结合而形成化合物,如CO2、H2O、MgO等。因此,我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可爱、有点虚胖的氧原子的自白。
氧原子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对自己做了自我介绍,你瞧,他还真把自己当成人了,又给我们提出以下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合作交流,设计、概括出答案吧!
1、你知道“我”的结构是怎么被发现的吗?经历了哪些科学家和他们的哪些重要实验或理论?
2、“我”的“身体器官、构造”是什么样的?一般原子的“器官和构造”什么样?
3、“我”的“体形”、“体重”如何?你会计量“我”的体重吗?你对这种“计量中的科学”了解多少呢?
4、你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我”的结构吗?那些顽皮的电子在我核外排布有什么规律?
5、“我”的“性格癖好”(得、失电子)怎样?这是由什么决定的?你还知道哪些和我性格类似的元素?那些和我性格不同的元素呢?我和小美(一个镁原子)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设计一个情景剧,表演出我们相遇的情景吗?
6、“我”的“家族成员”有什么共同点?元素是如何定义的?
7、“我”存在的“地方”(物质)有哪些?你能将它们分类吗?说说你分类的依据。
8、你知道“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吗?“门老先生”是按什么方式排列的周期表?
9、“我”对人类贡献、用途有哪些?你能想像一下“我”的未来吗?
10、《氧原子的自白》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请构建出知识网络图。
这节复习课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它对我今后的复习课教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能使化学信息更清晰有效、富于美感,从而增加学生对化学信息的有效输入,提高教学效果。拟人修辞手法的应用技巧,贯穿于本节课的准备、导入、启迪展开、结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我认为这样的复习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并且符合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到教学案例设计中,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
这篇以“拟人”的手法撰写的短文,看起来浅显、有趣,却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全部涵盖其中,引领学生自己去思考短文背后抽象的学科理论,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一味的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终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先要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理论知识。在捕捉了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找出这些理论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能力上的升华。
3、“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课堂充满想象,加强了师生的双向交流
课堂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由于对短文的理解不同,所以学生的答案充满想象,其他同学或教师随时给予引导,这也促使其他同学和教师加深思考。同时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形成双向的教学形式,这种“思维对话”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学无定法”,拟人的修辞方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是我在课堂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我深知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靠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大胆尝试,不懈努力。探索出更多的实用的教学案例,让“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毕生研究的课题!
《氧原子的自白》
(一)“我”的结构
我是一个氧原子,人们根本无法用肉眼看见我,但我真实存在。别看我长得圆,其实我只是虚胖,我的原子核体积很小,里面藏着更小的粒子-----8个质子和8个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别看原子核小,我的全部体重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占据我身体的绝大部分空间的是核外那8个带负电的顽皮的电子,他们总是绕着核不停地运动,有两个能量低的离核较近,剩下的六个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这最外层的六个电子啊,很不稳定,总是想抢别人的两个电子使我变成另一种带电的微粒----氧离子。我本身是不带电的,你懂得。我也像其它的微粒一样,总是不停的运动,和其他的原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相互“关照”着。我这么小,结构还这么复杂,你知道我的结构是怎么被发现的吗?
(二)“我”的质量
我的质量也很小很小(2、657×10-26Kg),很难记吧,聪明的人类想了一个办法,规定我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这数字书写、记忆、运算方便多了!亲,你对这种“计量中的科学”了解多少呢
(三)“我”的家族
大千世界,物种繁多,人们一直在寻找物质的基本成分,尽管物质千变万化,但构成它们的原子都是不变的,人们把原子归了归类,称为“元素”。像我这样质子数为8的原子生活在“氧元素”家族中,为了方便区分和交流,国际上用“O”这个符号来表示氧元素,当然我氧原子也用“O”表示。我们的汉语名称“氧”,是由近代化学先驱徐寿先生命名的。我们氧元素家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占据地壳中近一半的含量。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我们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否有规律可循?他们最终找到了答案------元素周期律,并且把我们排在一张表中------元素周期表,我排在第8位呢!
因为我最外层电子数不稳定,所以我不能和某些原子一样直接构成物质,但我可以和本家的另一个氧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氧分子(O2)而成为空气中的一员,供人们呼吸,也可以和其它元素的原子结合而形成化合物,如CO2、H2O、MgO等。因此,我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可爱、有点虚胖的氧原子的自白。
氧原子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对自己做了自我介绍,你瞧,他还真把自己当成人了,又给我们提出以下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自主合作交流,设计、概括出答案吧!
1、你知道“我”的结构是怎么被发现的吗?经历了哪些科学家和他们的哪些重要实验或理论?
2、“我”的“身体器官、构造”是什么样的?一般原子的“器官和构造”什么样?
3、“我”的“体形”、“体重”如何?你会计量“我”的体重吗?你对这种“计量中的科学”了解多少呢?
4、你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我”的结构吗?那些顽皮的电子在我核外排布有什么规律?
5、“我”的“性格癖好”(得、失电子)怎样?这是由什么决定的?你还知道哪些和我性格类似的元素?那些和我性格不同的元素呢?我和小美(一个镁原子)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设计一个情景剧,表演出我们相遇的情景吗?
6、“我”的“家族成员”有什么共同点?元素是如何定义的?
7、“我”存在的“地方”(物质)有哪些?你能将它们分类吗?说说你分类的依据。
8、你知道“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吗?“门老先生”是按什么方式排列的周期表?
9、“我”对人类贡献、用途有哪些?你能想像一下“我”的未来吗?
10、《氧原子的自白》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请构建出知识网络图。
这节复习课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它对我今后的复习课教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能使化学信息更清晰有效、富于美感,从而增加学生对化学信息的有效输入,提高教学效果。拟人修辞手法的应用技巧,贯穿于本节课的准备、导入、启迪展开、结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我认为这样的复习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并且符合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拟人”的修辞方法运用到教学案例设计中,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
这篇以“拟人”的手法撰写的短文,看起来浅显、有趣,却将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全部涵盖其中,引领学生自己去思考短文背后抽象的学科理论,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一味的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终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本节复习课中,学生先要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理论知识。在捕捉了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找出这些理论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能力上的升华。
3、“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课堂充满想象,加强了师生的双向交流
课堂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由于对短文的理解不同,所以学生的答案充满想象,其他同学或教师随时给予引导,这也促使其他同学和教师加深思考。同时要求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形成双向的教学形式,这种“思维对话”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学无定法”,拟人的修辞方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是我在课堂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我深知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靠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大胆尝试,不懈努力。探索出更多的实用的教学案例,让“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毕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