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所有孩子的,不是老师的,也不是某个孩子的,只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策略,让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字:开放、观察、表达、思考
平时,我们在学校常常听到老师说,哪个班的课难上,也会听到有的学生说不喜欢某某老师上课。在语文课堂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参与课堂教学的总是那么几个“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老师成了唱戏的,学生则顺理成章地成了“看客”和“听客”,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益低下。为此,只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策略,让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插图。小语教材中配插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观察插图帮助激发兴趣,以观察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以观察插图帮助训练语言,以观察插图帮助背诵课文,以观察插图帮助放飞想象。
2、观察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例如在学习古诗《咏柳》之前带领学生走近河边,观察柳树的嫩枝绿叶,风吹柳枝摇曳的姿态。由于课前铺垫,课上学生理解到位,讨论热烈,课上得自然、流畅,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3、观察自然。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去增长见识。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大语文观的理念得以实现。
二、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学生的嘴巴,教学要创造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表达感受。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者文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实话实说”,充分表达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适时表扬、鼓励、引导,使学生一吐为快。
2、表达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或学生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教师可让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 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 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依据,进行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会了思辨,课文理解更加深入。
3、鼓励质疑。“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乐于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不吝赞美之词,对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要巧妙引导。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个学生质疑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并非天衣无缝。”全班同学一哄而笑,而讲课老师却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在老师的鼓励下,那位学生说:“如果用‘火攻’,也就是用带火的箭射向诸葛亮的草船,诸葛亮的计划就会落空了。”老师立即带头鼓掌,称他是个能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同学们立即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如果这位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当头一棒,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创见”怎能闪现呢?
三、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1、抓矛盾处引领思考。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内心焦急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等等,让学生思矛盾、找答案、明好处、训思维。
2、抓空白处展开想象。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留下了空白之处,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教师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得以历练升华,教材内容得以延伸丰厚。
3、在求异处发展思维。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于求同,围绕一个标准答案转,久而久之,学生创新的萌芽在无形中被扼杀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诸葛亮,要他三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挫败周瑜的计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他认为:凡是箭都是造的,只要看好造箭材料,时间限制紧,即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其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这样不仅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如果教师能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他们在敢想、敢说、敢做的空间里长大,学生怎能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课堂又怎能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呢?
关键字:开放、观察、表达、思考
平时,我们在学校常常听到老师说,哪个班的课难上,也会听到有的学生说不喜欢某某老师上课。在语文课堂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参与课堂教学的总是那么几个“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老师成了唱戏的,学生则顺理成章地成了“看客”和“听客”,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益低下。为此,只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策略,让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插图。小语教材中配插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观察插图帮助激发兴趣,以观察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以观察插图帮助训练语言,以观察插图帮助背诵课文,以观察插图帮助放飞想象。
2、观察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例如在学习古诗《咏柳》之前带领学生走近河边,观察柳树的嫩枝绿叶,风吹柳枝摇曳的姿态。由于课前铺垫,课上学生理解到位,讨论热烈,课上得自然、流畅,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3、观察自然。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去增长见识。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大语文观的理念得以实现。
二、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学生的嘴巴,教学要创造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表达感受。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或者文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实话实说”,充分表达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适时表扬、鼓励、引导,使学生一吐为快。
2、表达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或学生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教师可让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 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 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依据,进行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会了思辨,课文理解更加深入。
3、鼓励质疑。“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乐于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不吝赞美之词,对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要巧妙引导。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个学生质疑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并非天衣无缝。”全班同学一哄而笑,而讲课老师却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在老师的鼓励下,那位学生说:“如果用‘火攻’,也就是用带火的箭射向诸葛亮的草船,诸葛亮的计划就会落空了。”老师立即带头鼓掌,称他是个能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同学们立即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如果这位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当头一棒,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创见”怎能闪现呢?
三、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1、抓矛盾处引领思考。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内心焦急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等等,让学生思矛盾、找答案、明好处、训思维。
2、抓空白处展开想象。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留下了空白之处,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教师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永垂不朽’”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说:“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得以历练升华,教材内容得以延伸丰厚。
3、在求异处发展思维。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而我们以往的教学,过于求同,围绕一个标准答案转,久而久之,学生创新的萌芽在无形中被扼杀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诸葛亮,要他三日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巧妙地挫败周瑜的计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瑜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他认为:凡是箭都是造的,只要看好造箭材料,时间限制紧,即使诸葛亮有三头六臂,也无能为力。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其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这样不仅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如果教师能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让他们在敢想、敢说、敢做的空间里长大,学生怎能不喜欢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课堂又怎能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