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这句话充分阐述了数学材料的意义,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数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操作材料这个媒介。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摒弃僵化的材料呈现模式,“活化”材料、激活材料,以建立适合和推动幼儿需要、发展的材料。
一、材料之“僵化” 前进之枷锁
在一些数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花了很多心思,却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呈现一种僵化的模式。
(一) 材料单一 层次僵化 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有些教师虽然考虑到了人手一份,但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这样的同一操作活动材料不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体现一个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致使材料在层次性上出现僵化现象。
(二) 材料贫乏 兴致僵化 在操作活动材料设计时,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制作材料,总是选择一些实物,比如现成的玩具为操作活动材料,或者是一开始制作了一些,但总是被拿来反复利用。这些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很普遍的。
(三) 材料花哨 导向僵化 我们有时候,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过分的在材料上花功夫,过于注重外形的美观,过于注重活动材料够不够形象,够不够生动,而忽视了材料中某些物理属性及生理属性对幼儿学习的干扰,这就使这套操作活动材料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四) 材料过多 思维僵化 我们总是会把过多的操作活动材料一下子呈现在幼儿面前,一开始他们会觉得新鲜,会不停的去摆弄,但他们只是对操作活动材料的本身感兴趣,而不会去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疏“源”活“水” 彰显被“活化”的数学
针对材料存在的这些僵化问题,我们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去改进,使操作材料在准备和选择上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真正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一)“活化”在于“激活”——以教师的睿智理解来激活材料
幼儿需要在反复体验、感知中逐渐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尝试:
1.同一材料 在多个时间量的不同操作
我们可以尝试用同一材料,让幼儿在不同的环节中反复的操作。但并不是说让幼儿用同一种材料进行枯燥无味的反复练习,而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难度,使幼儿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
2.同一操作方法 在不同操作材料中的迁移尝试
当幼儿学会通过一种材料掌握某一数学概念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用相同的方法去尝试其他的材料。比如大班数学《量一量》,活动中选取了生活中常用的筷子作为测量工具,让幼儿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测量的方法,即“筷子先对准开始测量的点,沿边线测量,移动筷子时要头尾相连”,当幼儿掌握筷子测量桌子的技巧后,可以换成牙签来测量图形的长度,量一量两个图形,谁加起来的边更长?这里就用到了“材料的迁移尝试”,这有利于幼儿从相似的素材中提取相同的元素。增加对数学的感知度。
3.同一材料 不同操作方法的反复感知
学习数学不在乎接触了多少操作材料,而在于能否在同一材料中联系已有的经验用不同的方法来感知,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一物多用。如在幼儿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允许他们用该材料进行第二次组合的练习,这就使得材料得以反复利用,让幼儿反复感知。
(二)“活化”在于“活用”——以教师的感悟体会来活用材料
“活化”材料应当以教师的观察和幼儿的操作活动为条件,以教师的观察理解来调整数学材料,使材料更好的展现教育目标、透射目标,让材料与幼儿真正对话,使材料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1.教师现有的材料:由 “使用材料”为“用材料教”
对于数学材料,教师要善于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对材料进行灵活处理,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让材料成为教者、学者之间真正的探索载体。教师在活动前,深入理解材料、研究材料,领会材料在活动中的前后联系,摸清每一次材料出现的知识意图,这样才能变“使用材料”为“用材料教”。
2.现场补充的材料:由:“固定的概念”为“无限的思考”
作为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工具,在活动中教师可随机选用一切环境中有的代表性事物作为材料来辅助。比如学习点数时,除了教师实现准备好的材料,也可加入幼儿的小手来练习巩固。
3.现场生成的材料:由“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
大多数的数学活动,都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幼儿跟随着教师的节奏开展活动,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缺少幼儿的主动和热情的,是缺少互动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重视并激活来自幼儿的一切资源,其中就包括那种鲜活的现场生成的材料。
(三)“活化”在于“优化”——以幼儿的认知经验来优化材料
材料最终是为幼儿服务的,因此材料的选择应当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基础来优化材料、改化材料。
1.用生活化的材料 让教育融入生活情景中
《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生活和游戏。我们要用生活中最朴实的材料作为我们教学的操作材料,并创设活动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引出情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用趣味化的材料 让幼儿投入自主学习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3.用启发性的材料 让思维深入探索发现中
教师提供的材料还应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如大班《量一量》活动中,用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时,要求幼儿记录桌子的边有几根筷子那么长,教师可提供长短相同和长短不同的两组筷子。这样,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测量时需要反复进行尝试,才能得出桌子边沿的长度有几根短筷子那么长,有几根长筷子那么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张俊 幼儿园数学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王坚.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 幼儿教育2001. 21期
[4]让数学材料活起来 早起教育 2006年04期
[5]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研究 张玮萍
一、材料之“僵化” 前进之枷锁
在一些数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花了很多心思,却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呈现一种僵化的模式。
(一) 材料单一 层次僵化 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有些教师虽然考虑到了人手一份,但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这样的同一操作活动材料不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体现一个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致使材料在层次性上出现僵化现象。
(二) 材料贫乏 兴致僵化 在操作活动材料设计时,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制作材料,总是选择一些实物,比如现成的玩具为操作活动材料,或者是一开始制作了一些,但总是被拿来反复利用。这些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很普遍的。
(三) 材料花哨 导向僵化 我们有时候,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过分的在材料上花功夫,过于注重外形的美观,过于注重活动材料够不够形象,够不够生动,而忽视了材料中某些物理属性及生理属性对幼儿学习的干扰,这就使这套操作活动材料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四) 材料过多 思维僵化 我们总是会把过多的操作活动材料一下子呈现在幼儿面前,一开始他们会觉得新鲜,会不停的去摆弄,但他们只是对操作活动材料的本身感兴趣,而不会去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疏“源”活“水” 彰显被“活化”的数学
针对材料存在的这些僵化问题,我们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去改进,使操作材料在准备和选择上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真正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一)“活化”在于“激活”——以教师的睿智理解来激活材料
幼儿需要在反复体验、感知中逐渐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尝试:
1.同一材料 在多个时间量的不同操作
我们可以尝试用同一材料,让幼儿在不同的环节中反复的操作。但并不是说让幼儿用同一种材料进行枯燥无味的反复练习,而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难度,使幼儿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
2.同一操作方法 在不同操作材料中的迁移尝试
当幼儿学会通过一种材料掌握某一数学概念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用相同的方法去尝试其他的材料。比如大班数学《量一量》,活动中选取了生活中常用的筷子作为测量工具,让幼儿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测量的方法,即“筷子先对准开始测量的点,沿边线测量,移动筷子时要头尾相连”,当幼儿掌握筷子测量桌子的技巧后,可以换成牙签来测量图形的长度,量一量两个图形,谁加起来的边更长?这里就用到了“材料的迁移尝试”,这有利于幼儿从相似的素材中提取相同的元素。增加对数学的感知度。
3.同一材料 不同操作方法的反复感知
学习数学不在乎接触了多少操作材料,而在于能否在同一材料中联系已有的经验用不同的方法来感知,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一物多用。如在幼儿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允许他们用该材料进行第二次组合的练习,这就使得材料得以反复利用,让幼儿反复感知。
(二)“活化”在于“活用”——以教师的感悟体会来活用材料
“活化”材料应当以教师的观察和幼儿的操作活动为条件,以教师的观察理解来调整数学材料,使材料更好的展现教育目标、透射目标,让材料与幼儿真正对话,使材料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1.教师现有的材料:由 “使用材料”为“用材料教”
对于数学材料,教师要善于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对材料进行灵活处理,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让材料成为教者、学者之间真正的探索载体。教师在活动前,深入理解材料、研究材料,领会材料在活动中的前后联系,摸清每一次材料出现的知识意图,这样才能变“使用材料”为“用材料教”。
2.现场补充的材料:由:“固定的概念”为“无限的思考”
作为幼儿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工具,在活动中教师可随机选用一切环境中有的代表性事物作为材料来辅助。比如学习点数时,除了教师实现准备好的材料,也可加入幼儿的小手来练习巩固。
3.现场生成的材料:由“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
大多数的数学活动,都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幼儿跟随着教师的节奏开展活动,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缺少幼儿的主动和热情的,是缺少互动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学观,重视并激活来自幼儿的一切资源,其中就包括那种鲜活的现场生成的材料。
(三)“活化”在于“优化”——以幼儿的认知经验来优化材料
材料最终是为幼儿服务的,因此材料的选择应当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基础来优化材料、改化材料。
1.用生活化的材料 让教育融入生活情景中
《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生活和游戏。我们要用生活中最朴实的材料作为我们教学的操作材料,并创设活动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引出情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用趣味化的材料 让幼儿投入自主学习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探索活动常常发端于对探索对象的兴趣上,这种兴趣越浓,幼儿探索活动就越持久。
3.用启发性的材料 让思维深入探索发现中
教师提供的材料还应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如大班《量一量》活动中,用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时,要求幼儿记录桌子的边有几根筷子那么长,教师可提供长短相同和长短不同的两组筷子。这样,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测量时需要反复进行尝试,才能得出桌子边沿的长度有几根短筷子那么长,有几根长筷子那么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张俊 幼儿园数学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王坚.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 幼儿教育2001. 21期
[4]让数学材料活起来 早起教育 2006年04期
[5]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研究 张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