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 写作水平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个人的措词造句能力与写作水平没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而给学生以后的职场生涯带来阻碍,一定程度地影响未来发展。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即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大语文观”的意义与理论支点
什么是“大语文”?“大语文”就是把语文的教学置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把语文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大语文”的理论支点是什么呢?
1.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特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是需要动手动脑的,这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以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从“再实践”再到“再认识”的过程,这样一个能动过程,也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这一说法的理论根据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理论,该理论认为,实践提供了认识的手段,实践可以有效提高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而写作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是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础的。
2.语文学习活动的发展性与教育性特点。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以实践为基础进行语文学习时,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受,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活动的发展性与教育性。
3.“大语文观”实施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实行相对封闭的“小语文”教学,客观上严重割裂了语文的“学”与“用”的关系,即割裂了语文的学习与实践,这就让“知”与“行”对立了起来。从而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把学生培养成为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眼高手低”的畸形人才。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规律,营造“语文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与运用语文,从而在提高个人全面素养的同时,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大语文观”实施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读写和实践才能逐步提高。马克思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将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变,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变化过程。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求学生从点点滴滴积累起,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实现量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突飞猛进。
二、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具体教学实践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一定程度地体现表达能力与交际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把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就是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1.课内教方法,课外抓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凭借语文教材,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学习,并能够熟练掌握写作知识与技能。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一个字,那就是“爱”。写作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不断实践与反复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能,就像“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样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达到进一步熟练与提升,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练好内功之后,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将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和内心感悟及时写下来,并模仿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在日记中写写有趣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等等,当“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自然有“质”的飞跃,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2.做有心之人,读无字之书。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自然和社会,是一本“无字之书”,只要同学们做有心之人,那么,“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之人,读无字之书。”比如,教师在冬天飘雪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让学生看雪景,还可以在春花烂漫的时候,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感动于春天的美景。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养老院、博物馆等,让学生增长见识,加深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作文内容言之有物,诉之有感。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升写作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大语文观 写作水平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网络,个人的措词造句能力与写作水平没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而给学生以后的职场生涯带来阻碍,一定程度地影响未来发展。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即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现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大语文观”的意义与理论支点
什么是“大语文”?“大语文”就是把语文的教学置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把语文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那么,“大语文”的理论支点是什么呢?
1.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特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是需要动手动脑的,这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以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从“再实践”再到“再认识”的过程,这样一个能动过程,也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这一说法的理论根据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理论,该理论认为,实践提供了认识的手段,实践可以有效提高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而写作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是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础的。
2.语文学习活动的发展性与教育性特点。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因此,当教师指导学生以实践为基础进行语文学习时,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受,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活动的发展性与教育性。
3.“大语文观”实施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实行相对封闭的“小语文”教学,客观上严重割裂了语文的“学”与“用”的关系,即割裂了语文的学习与实践,这就让“知”与“行”对立了起来。从而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把学生培养成为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眼高手低”的畸形人才。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规律,营造“语文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与运用语文,从而在提高个人全面素养的同时,促进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大语文观”实施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人的写作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读写和实践才能逐步提高。马克思关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将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变,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变化过程。鉴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求学生从点点滴滴积累起,通过大量阅读和实践实现量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突飞猛进。
二、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具体教学实践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一定程度地体现表达能力与交际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把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成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就是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1.课内教方法,课外抓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凭借语文教材,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学习,并能够熟练掌握写作知识与技能。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一个字,那就是“爱”。写作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不断实践与反复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能,就像“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样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达到进一步熟练与提升,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练好内功之后,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将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和内心感悟及时写下来,并模仿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在日记中写写有趣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等等,当“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自然有“质”的飞跃,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2.做有心之人,读无字之书。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自然和社会,是一本“无字之书”,只要同学们做有心之人,那么,“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之人,读无字之书。”比如,教师在冬天飘雪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让学生看雪景,还可以在春花烂漫的时候,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感动于春天的美景。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养老院、博物馆等,让学生增长见识,加深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作文内容言之有物,诉之有感。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大语文观”引导学生提升写作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