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女儿拿来了《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要我签名:“妈妈,我已把老师布置的作文读完了,好词好句也画好了。”我一怔,指着女儿勾出的好词好句,问她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女儿说:“不知道,胡乱勾的,反正老师也不问。”
女儿的回答,令我陷入了沉思:欣赏作品,不仅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水平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课标面对初中生才首次提出了欣赏作品的最低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具备这样的条件吗?这种做法是否拔高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几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了解到一些教师为了完成小学作文训练的任务,使学生写出教师心目中的优秀作文而强迫学生硬性背诵优秀范文,勾出作品中的好词好句,以便他日写作时套用。笔者认为,这些急于求成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表面上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班上大多数学生对某一篇作文写得比较“像样子”,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作文,毫无新意可言,更谈不上具体真实、生动感人。
教育家葉圣陶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历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必然是失败的。”作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阅读教学中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可用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唤起他们的创作意识,使他们有话想说,有内容要写。
一、着眼观察,感知内容
人的认识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而观察又是感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可以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对“熟视无睹”的事物有新的认识,感知出新的东西。当然指导应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观察静态的,再观察动态的,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循序渐进,多层次、多角度,具体而深刻地感知事物,获得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不仅要细致入微地看,还须侧耳听听,凝神想想,有时还可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样的感知才会细腻而生动,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戴南是闻名全国的模范乡镇,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很多。我曾带领学生参观戴南镇驰名中外的“兴达钢帘线厂”,按方位、有重点地观察泽园、敕封护国寺以及新落成的镇政府大楼。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建筑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情感和能力。
我校占地百亩,一年四季,松柏常绿,鲜花盛开不败,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加上新建的上下两层的学生餐厅,错落有致、焕然一新。学校北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石头砌成的堤岸上装上了漂亮的护栏,碧水如镜的大河里,倒映着护栏以及护栏内一排整齐茂盛的绿色垂柳,煞是好看。我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反复观察这些眼中景、身边事,要求他们早晨看、傍晚看,晴天看、雨天看,日出看、月下看,有风时看、无风时看,使学生每一次观察都有新的收获。如,北门外的河流里,风平浪静时,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护栏垂柳。有风或有船行驶时,水面就会荡起一圈圈波纹,水中的花草树木、蓝天白云便摇晃模糊,学生的描写就有了迥然不同的内容,就会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写出丰富生动、蕴含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强化观察,积累内容
生活是学生感知、获取作文内容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知内容,写起作文来自然容易得多,但这不是解决作文内容来源的根本途径,它受观察次数、教师精力的限制,需要教师逐步培养学生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对此,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周三篇。学生写观察日记,从不自觉到自觉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无论怎样忙,都要抽出时间定时查看学生的日记,写上鼓励性或指导性的简洁批语,并把观察仔细、写得生动有新意的日记在班上读一读,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点燃他们写作的激情。习惯养成了,他们就会自觉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闹市见闻、妈妈怎样煮饭、小狗小猫如何淘气等等,就连图片、电影、电视都成了学生观察的对象。
三、扩大阅读,丰富内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他们消化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字词和读写知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写作视野,这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获取作文内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多读”是“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之意,并不是“死记硬背”某篇文章,那样易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他们的思路,导致学生的作文“胡乱编造”“人云亦云”。如,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弟弟却能写出《我的弟弟》的作文,根本没有做过拾金不昧的事,却能杜撰上学路上拾到100元钱交还失主。因此,我说的“扩大阅读”实际上是博览群书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的方法,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扩大认识事物的范围,得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写出内容、形式、风格迥异的作文。
四、读写结合,表达内容
通过观察、阅读积累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怎样训练学生表达呢?我的做法是: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表达内容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了《草原》一课后,我就让学生学习第一段景色的描写,有层次地描写《家乡的秋天》《初冬的校园》,并要贯穿感情线索,注意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赶海》后,我要求学生学习本文“总—分—总”的写法,写出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有趣的活动,或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强调按一定的顺序写,重点突出“趣”,注意从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描写景物。既写动态美,也写静态美;既写亲历的、看到的,也写听到的、想到的。在具体的描绘中流露自己的情感。十多年的习作指导,我总是扣住所学课文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榜样,写有示范。这样,学生写作,才不会感到困难,才能把范文的表达形式逐步渗透到作文中去。
总之,学生的习作水平需经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倾注心血艰苦付出,我们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顾及分数、忽视能力的做法切不可取。须知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可能进入快车道,教师的作用是循序渐进地“导”,是培养学生讲真话、写真事的优秀品质,学生最终达到什么水平由学生自己决定,因为我们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心培植,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女儿的回答,令我陷入了沉思:欣赏作品,不仅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水平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课标面对初中生才首次提出了欣赏作品的最低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具备这样的条件吗?这种做法是否拔高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几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了解到一些教师为了完成小学作文训练的任务,使学生写出教师心目中的优秀作文而强迫学生硬性背诵优秀范文,勾出作品中的好词好句,以便他日写作时套用。笔者认为,这些急于求成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表面上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班上大多数学生对某一篇作文写得比较“像样子”,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作文,毫无新意可言,更谈不上具体真实、生动感人。
教育家葉圣陶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历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必然是失败的。”作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阅读教学中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可用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唤起他们的创作意识,使他们有话想说,有内容要写。
一、着眼观察,感知内容
人的认识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而观察又是感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说过:“静观默察,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可以为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对“熟视无睹”的事物有新的认识,感知出新的东西。当然指导应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观察静态的,再观察动态的,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循序渐进,多层次、多角度,具体而深刻地感知事物,获得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不仅要细致入微地看,还须侧耳听听,凝神想想,有时还可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样的感知才会细腻而生动,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戴南是闻名全国的模范乡镇,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很多。我曾带领学生参观戴南镇驰名中外的“兴达钢帘线厂”,按方位、有重点地观察泽园、敕封护国寺以及新落成的镇政府大楼。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建筑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情感和能力。
我校占地百亩,一年四季,松柏常绿,鲜花盛开不败,实验楼、教学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加上新建的上下两层的学生餐厅,错落有致、焕然一新。学校北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石头砌成的堤岸上装上了漂亮的护栏,碧水如镜的大河里,倒映着护栏以及护栏内一排整齐茂盛的绿色垂柳,煞是好看。我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反复观察这些眼中景、身边事,要求他们早晨看、傍晚看,晴天看、雨天看,日出看、月下看,有风时看、无风时看,使学生每一次观察都有新的收获。如,北门外的河流里,风平浪静时,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护栏垂柳。有风或有船行驶时,水面就会荡起一圈圈波纹,水中的花草树木、蓝天白云便摇晃模糊,学生的描写就有了迥然不同的内容,就会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写出丰富生动、蕴含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强化观察,积累内容
生活是学生感知、获取作文内容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感知内容,写起作文来自然容易得多,但这不是解决作文内容来源的根本途径,它受观察次数、教师精力的限制,需要教师逐步培养学生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对此,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每周三篇。学生写观察日记,从不自觉到自觉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无论怎样忙,都要抽出时间定时查看学生的日记,写上鼓励性或指导性的简洁批语,并把观察仔细、写得生动有新意的日记在班上读一读,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点燃他们写作的激情。习惯养成了,他们就会自觉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事物:闹市见闻、妈妈怎样煮饭、小狗小猫如何淘气等等,就连图片、电影、电视都成了学生观察的对象。
三、扩大阅读,丰富内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有助于他们消化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字词和读写知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写作视野,这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获取作文内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多读”是“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之意,并不是“死记硬背”某篇文章,那样易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他们的思路,导致学生的作文“胡乱编造”“人云亦云”。如,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弟弟却能写出《我的弟弟》的作文,根本没有做过拾金不昧的事,却能杜撰上学路上拾到100元钱交还失主。因此,我说的“扩大阅读”实际上是博览群书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写生活的方法,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扩大认识事物的范围,得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写出内容、形式、风格迥异的作文。
四、读写结合,表达内容
通过观察、阅读积累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怎样训练学生表达呢?我的做法是: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引导学生探讨作者表达内容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了《草原》一课后,我就让学生学习第一段景色的描写,有层次地描写《家乡的秋天》《初冬的校园》,并要贯穿感情线索,注意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赶海》后,我要求学生学习本文“总—分—总”的写法,写出自己参与过的一次有趣的活动,或亲身经历的“童年趣事”,强调按一定的顺序写,重点突出“趣”,注意从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描写景物。既写动态美,也写静态美;既写亲历的、看到的,也写听到的、想到的。在具体的描绘中流露自己的情感。十多年的习作指导,我总是扣住所学课文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学有榜样,写有示范。这样,学生写作,才不会感到困难,才能把范文的表达形式逐步渗透到作文中去。
总之,学生的习作水平需经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倾注心血艰苦付出,我们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顾及分数、忽视能力的做法切不可取。须知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可能进入快车道,教师的作用是循序渐进地“导”,是培养学生讲真话、写真事的优秀品质,学生最终达到什么水平由学生自己决定,因为我们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心培植,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