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时代,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在学生面对的社会大环境中,对周边出现的种种艺术事物的关心,对班级、学校音乐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这将使中职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得到合理的锻炼和发展。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像专业课一样进行实践,还可以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多元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62-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这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我认为,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开发,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职校音乐教育业多元化可以从地域文化、校园氛围、各类学科、学生特质等四个大类入手调查。
一、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体现在与绍兴地域文化的渗透之中
音乐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与地域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对于歌曲《阳关三叠》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征,激发对伟大民族艺术的自豪感。对中职学生而言,在有时间走入社会的前提下,理应让他们多采撷一些地域文化的精华,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作为浙江绍兴人,了解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责无旁贷。绍剧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曲终,它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选段早已被拍成电影享誉海内外,父辈熟悉。作品中悟空为了达到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的目的,动足了脑筋,施展了八十一般武艺,这种远大的志向与作品所表现的高亢的曲调是一脉相承的。我就让学生向长辈了解当年剧目播放时人山人海的情况,并且结合六龄童先生逝世,众人哀悼艺术家的场景,收集绍剧的相关资料,从而增进了对绍兴地方文化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身为绍兴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之中
在校园艺术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音乐教育渗透,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乐以长智、乐以健体、乐以怡情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艺术素养。
每位音乐教师几乎都排练过合唱,这是一项周期长、专业强、成效慢的工作,而中职生在校时间短,音乐基础差让合唱排练陷入困境,所以很多老师放弃了。而我认为,在职业学校合唱团的建设不仅仅是出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领悟合唱精髓。我曾带过校级“梦想合唱团”,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拔苗助长,结果不仅成绩不理想,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原本火爆的合唱团招生现场变得冷冷清清。比赛结束后开始反思,合唱队组建的初衷是什么?凝聚人心、愉悦身心。于是,重新调整思路选择适合的作品开展排练,同学们形成了配合默契、服从指挥、齐心协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地位、声部进入与退出的力度与时间的恰当把握、音色的恰当调节与控制等。天籁般的和谐之音,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而这种体验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合作教育与音乐品格教育。另外,在辅助别的同学工作时,同学们主动搬运乐器、移动台阶,互助加油,在倾听中学会求同存异,感受和谐共处的凝聚力,这些都是课内教学任务所难以达成的。
三、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体现在与各类学科的融合贯通之中
音乐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以声音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和其它文艺形式关系密切,音乐的很多元素在其它艺术门类和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注解。
例:《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经典名篇,而民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和它的意境一脉相承———江水源远流长,绕过野花遍地的原野,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如薄雪般纯洁……这是一个神话般的神奇世界,春江的宁静、野花的芳香、月色的淡雅交织成一部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这些元素的出现说明绘画与音乐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再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追打的画面,所配的背景音乐为《穿越竹林》。为了增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我布置如下预习作业:分段欣赏电影《卧虎藏龙》,尝试探究背景音乐《穿越竹林》在电影中的作用,并谈谈感受。通过创设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寻求答案,让学生直观了解电影中的音乐所呈现的中西方华丽、唯美的创作手法。影片中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以及人声等手段的运用,糅合了东方的人文内涵,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也增强了电影情节的感染力。学生在课后做作业中这样说道:“唯美的画面、优美的乐曲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析:一项活动将美术、文学、电影与音乐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职校音乐课程开发的多元化特征。学生完成这一探究用时不多,并饶有兴趣,甚至陶醉好几天。通过案例的赏析,同学们还能举一反三,找出和专业课相关的音乐知识点,比如:园林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空间布局的节奏感上可以从音乐的情感要素中汲取营养。电子商务营销专业,在卖场氛围的设计上可以根据特定环境选定音乐,超市、便利店等选择节奏快的音乐,咖啡厅、休闲店选择优雅的音乐。尽管音乐不是他们的本专业,却可以借他山之石实现专业课程的境界升华。
四、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体现在学生特质和兴趣爱好结合之中
美国教育家加登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论”,他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人的多样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中职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因成绩不好而被忽视,可很多同学却有音乐天赋。职业学校让他们找到一个全新的天地,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文艺骨干,尽情施展艺术才华。有些学生在初中时不喜欢音乐,因为枯燥的音乐知识没法使他产生共鸣。到了职校,他们可以重新选择奋斗方向,为重新定位与选择学习方向提供了可能。还有的学生不喜欢唱歌,但是他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练习打击类乐器,培养他们的乐感,找到自信。再比如,有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却对传统音乐一问三不知,我们则可以从流行元素入手,让他们明白很多流行歌曲都由传统音乐改造与演绎而成的,这样他们就会慢慢接受高雅音乐,并喜欢上它们。
中职学生不应死读书、读死书。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体验。为此,我认为音乐教师需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中职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例:春暖花开,13建筑班的学生渴望集体春游。因考虑多种安全因素,只能作罢。于是,我就在课堂上介绍莫扎特的作品《渴望春天》,在悠扬的旋律中,同学们身临其境,尽情地自由地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进入了春意盎然的美景中。休息日,学生们自发组织野餐,分工合作。有学生下载了应景的音乐,优美的旋律,为活动营造了气氛。当他们躺在草坪上听着悠扬的名曲,给我发微信,告诉我此时的感受,那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析:音乐实践情境的创设切勿为了实践而实践,课外实践的拓展应该在音乐课上悄然埋下伏笔。提倡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的强制任务变为主动自发兴趣。
记得著名音乐人刘欢曾经表示:“没有米饭,我可以选择面条,但是没有音乐,我的生命就会萎缩。”的确,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几年实践经验发现,通过校本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能帮助中职学生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热爱音乐,愉悦身心。音乐的熏陶带来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让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对人生全新的思考和规划,我想这才是素质教育所要倡导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韩敏:音乐作业布置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作者简介:
沈蕾,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多元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62-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这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我认为,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开发,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职校音乐教育业多元化可以从地域文化、校园氛围、各类学科、学生特质等四个大类入手调查。
一、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体现在与绍兴地域文化的渗透之中
音乐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与地域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对于歌曲《阳关三叠》的学习,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征,激发对伟大民族艺术的自豪感。对中职学生而言,在有时间走入社会的前提下,理应让他们多采撷一些地域文化的精华,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作为浙江绍兴人,了解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责无旁贷。绍剧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曲终,它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选段早已被拍成电影享誉海内外,父辈熟悉。作品中悟空为了达到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的目的,动足了脑筋,施展了八十一般武艺,这种远大的志向与作品所表现的高亢的曲调是一脉相承的。我就让学生向长辈了解当年剧目播放时人山人海的情况,并且结合六龄童先生逝世,众人哀悼艺术家的场景,收集绍剧的相关资料,从而增进了对绍兴地方文化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身为绍兴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多元化音乐作业的开发体现在健康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之中
在校园艺术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音乐教育渗透,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乐以长智、乐以健体、乐以怡情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艺术素养。
每位音乐教师几乎都排练过合唱,这是一项周期长、专业强、成效慢的工作,而中职生在校时间短,音乐基础差让合唱排练陷入困境,所以很多老师放弃了。而我认为,在职业学校合唱团的建设不仅仅是出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领悟合唱精髓。我曾带过校级“梦想合唱团”,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拔苗助长,结果不仅成绩不理想,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原本火爆的合唱团招生现场变得冷冷清清。比赛结束后开始反思,合唱队组建的初衷是什么?凝聚人心、愉悦身心。于是,重新调整思路选择适合的作品开展排练,同学们形成了配合默契、服从指挥、齐心协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地位、声部进入与退出的力度与时间的恰当把握、音色的恰当调节与控制等。天籁般的和谐之音,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而这种体验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合作教育与音乐品格教育。另外,在辅助别的同学工作时,同学们主动搬运乐器、移动台阶,互助加油,在倾听中学会求同存异,感受和谐共处的凝聚力,这些都是课内教学任务所难以达成的。
三、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体现在与各类学科的融合贯通之中
音乐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以声音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和其它文艺形式关系密切,音乐的很多元素在其它艺术门类和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注解。
例:《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经典名篇,而民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和它的意境一脉相承———江水源远流长,绕过野花遍地的原野,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如薄雪般纯洁……这是一个神话般的神奇世界,春江的宁静、野花的芳香、月色的淡雅交织成一部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这些元素的出现说明绘画与音乐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再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追打的画面,所配的背景音乐为《穿越竹林》。为了增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我布置如下预习作业:分段欣赏电影《卧虎藏龙》,尝试探究背景音乐《穿越竹林》在电影中的作用,并谈谈感受。通过创设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寻求答案,让学生直观了解电影中的音乐所呈现的中西方华丽、唯美的创作手法。影片中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以及人声等手段的运用,糅合了东方的人文内涵,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也增强了电影情节的感染力。学生在课后做作业中这样说道:“唯美的画面、优美的乐曲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析:一项活动将美术、文学、电影与音乐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职校音乐课程开发的多元化特征。学生完成这一探究用时不多,并饶有兴趣,甚至陶醉好几天。通过案例的赏析,同学们还能举一反三,找出和专业课相关的音乐知识点,比如:园林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空间布局的节奏感上可以从音乐的情感要素中汲取营养。电子商务营销专业,在卖场氛围的设计上可以根据特定环境选定音乐,超市、便利店等选择节奏快的音乐,咖啡厅、休闲店选择优雅的音乐。尽管音乐不是他们的本专业,却可以借他山之石实现专业课程的境界升华。
四、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体现在学生特质和兴趣爱好结合之中
美国教育家加登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论”,他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人的多样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中职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因成绩不好而被忽视,可很多同学却有音乐天赋。职业学校让他们找到一个全新的天地,他们成为班级中的文艺骨干,尽情施展艺术才华。有些学生在初中时不喜欢音乐,因为枯燥的音乐知识没法使他产生共鸣。到了职校,他们可以重新选择奋斗方向,为重新定位与选择学习方向提供了可能。还有的学生不喜欢唱歌,但是他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练习打击类乐器,培养他们的乐感,找到自信。再比如,有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却对传统音乐一问三不知,我们则可以从流行元素入手,让他们明白很多流行歌曲都由传统音乐改造与演绎而成的,这样他们就会慢慢接受高雅音乐,并喜欢上它们。
中职学生不应死读书、读死书。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体验。为此,我认为音乐教师需要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中职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例:春暖花开,13建筑班的学生渴望集体春游。因考虑多种安全因素,只能作罢。于是,我就在课堂上介绍莫扎特的作品《渴望春天》,在悠扬的旋律中,同学们身临其境,尽情地自由地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进入了春意盎然的美景中。休息日,学生们自发组织野餐,分工合作。有学生下载了应景的音乐,优美的旋律,为活动营造了气氛。当他们躺在草坪上听着悠扬的名曲,给我发微信,告诉我此时的感受,那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析:音乐实践情境的创设切勿为了实践而实践,课外实践的拓展应该在音乐课上悄然埋下伏笔。提倡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的强制任务变为主动自发兴趣。
记得著名音乐人刘欢曾经表示:“没有米饭,我可以选择面条,但是没有音乐,我的生命就会萎缩。”的确,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几年实践经验发现,通过校本多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发,能帮助中职学生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热爱音乐,愉悦身心。音乐的熏陶带来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让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对人生全新的思考和规划,我想这才是素质教育所要倡导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韩敏:音乐作业布置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作者简介:
沈蕾,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