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概念的构建一直都是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要遵循概念发展的顺序和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实际水平,一步一步地发展。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必须与探究活动密切结合。本文试从“提出问题”“科学观察”“猜想实验”“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几种探究方式去阐述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探究活动;构建;科学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科學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必须与探究活动密切结合。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构建,使其达到理想效果。笔者以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蚂蚁》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出问题——概念建构的动力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很多场面没有经历过,很多东西没有看见过,可能提不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之间搭起桥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创造动力。
片断一: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课前画蚂蚁的作品。(把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觉得怎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怎么大家所画的蚂蚁的样子都不同呢?
生(纷纷产生疑问):哪幅画画得才正确?
师:看来我们对小蚂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是我们之前对小蚂蚁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小蚂蚁身体结构和一些行为习性。
分析:活动前让学生画出自己认知中的蚂蚁,呈现他们的前概念,通过交流发现彼此之间矛盾,这样能更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构建科学概念的必要前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切入主题,引起对蚂蚁身体结构特征的好奇。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引领下主动建构知识。
二、科学观察——概念建构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更有助于建构科学概念。
片断二:师:我们要观察蚂蚁的哪些特征?
师:现在我们把准备好小蚂蚁请出来,放到桌面上。
师: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重复再重复,多次实验观察,这样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师:请利用放大镜有序地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并记录观察结果填表。
分析:教师在观察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如何观察蚂蚁,这既是对上一课学习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回顾,同时也让学生清楚需要观察蚂蚁的哪些特征。提示学生可以从数量、特点等方面观察蚂蚁各部分的细节,并尝试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最后要求学生讨论蚂蚁的身体特点,实为引导学生把零散的观察所得有序地组织起来,建构起对蚂蚁外形特征的结构性认知。
三、猜想实验——概念建构的支架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因此,科学课中需要学生的大胆猜测,敢于去实验探究,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实验现象与事物本质之间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构建科学概念。
片断三:猜测实验蚂蚁喜欢哪种食物。
师:现在我们对蚂蚁的身体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吗? 谁可以说一说?
师:看来蚂蚁喜欢吃的东西挺多的,但你知道蚂蚁最喜欢吃什么吗?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分组来做个实验。把食饵放在大圆盘的边缘,每种食饵离盘的中心点的距离都保持一致,把食饵放置妥当后再把蚂蚁放在盘的中央。
师:你能预测一下哪种食饵聚集的蚂蚁比较多吗?
师:你能推断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分析:在动手实验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假设和预测,蚂蚁最喜欢哪种食物,会往哪种食物跑。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观察,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才能更有目的性,通过观察收集证据,而不仅仅是有趣的活动。
四、合作交流——概念建构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知识得到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片断四:合作探究蚂蚁喜欢的食物。
师:你能推断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师:现在我们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探究蚂蚁最喜欢什么食物。
分析:本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答案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意识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同时互相之间可以互补各自的不足,共同提升,在多样化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建构科学概念。
五、分析归纳——概念建构的保证
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总结归纳,同时抽象出现象或数据背后隐藏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及规律是科学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片断五:师:想想当蚂蚁找到了很多食物,它会怎样处理呢?
师:蚂蚁是一只只地搬运食物,还几只合作一起搬运食物?它们是如何搬运食物的?
师:你能根据刚才同学的分析,归纳出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把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梳理,让学生在现象中抓住本质,最后归纳概括,这是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可以促进学生构建概念,发展认知。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科学概念的形成与自主建构,需要学生从许多事物中,通过客观、理性的观察活动,获取可靠信息,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把事物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构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石春桔.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M].科学课,2015(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探究活动;构建;科学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科學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必须与探究活动密切结合。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构建,使其达到理想效果。笔者以粤教科技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蚂蚁》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出问题——概念建构的动力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很多场面没有经历过,很多东西没有看见过,可能提不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之间搭起桥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创造动力。
片断一: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课前画蚂蚁的作品。(把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觉得怎样?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怎么大家所画的蚂蚁的样子都不同呢?
生(纷纷产生疑问):哪幅画画得才正确?
师:看来我们对小蚂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是我们之前对小蚂蚁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小蚂蚁身体结构和一些行为习性。
分析:活动前让学生画出自己认知中的蚂蚁,呈现他们的前概念,通过交流发现彼此之间矛盾,这样能更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构建科学概念的必要前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切入主题,引起对蚂蚁身体结构特征的好奇。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引领下主动建构知识。
二、科学观察——概念建构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更有助于建构科学概念。
片断二:师:我们要观察蚂蚁的哪些特征?
师:现在我们把准备好小蚂蚁请出来,放到桌面上。
师: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重复再重复,多次实验观察,这样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师:请利用放大镜有序地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并记录观察结果填表。
分析:教师在观察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如何观察蚂蚁,这既是对上一课学习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回顾,同时也让学生清楚需要观察蚂蚁的哪些特征。提示学生可以从数量、特点等方面观察蚂蚁各部分的细节,并尝试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最后要求学生讨论蚂蚁的身体特点,实为引导学生把零散的观察所得有序地组织起来,建构起对蚂蚁外形特征的结构性认知。
三、猜想实验——概念建构的支架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因此,科学课中需要学生的大胆猜测,敢于去实验探究,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实验现象与事物本质之间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构建科学概念。
片断三:猜测实验蚂蚁喜欢哪种食物。
师:现在我们对蚂蚁的身体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吗? 谁可以说一说?
师:看来蚂蚁喜欢吃的东西挺多的,但你知道蚂蚁最喜欢吃什么吗?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分组来做个实验。把食饵放在大圆盘的边缘,每种食饵离盘的中心点的距离都保持一致,把食饵放置妥当后再把蚂蚁放在盘的中央。
师:你能预测一下哪种食饵聚集的蚂蚁比较多吗?
师:你能推断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分析:在动手实验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假设和预测,蚂蚁最喜欢哪种食物,会往哪种食物跑。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观察,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才能更有目的性,通过观察收集证据,而不仅仅是有趣的活动。
四、合作交流——概念建构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知识得到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片断四:合作探究蚂蚁喜欢的食物。
师:你能推断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吗?
师:现在我们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探究蚂蚁最喜欢什么食物。
分析:本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答案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意识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同时互相之间可以互补各自的不足,共同提升,在多样化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建构科学概念。
五、分析归纳——概念建构的保证
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总结归纳,同时抽象出现象或数据背后隐藏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及规律是科学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片断五:师:想想当蚂蚁找到了很多食物,它会怎样处理呢?
师:蚂蚁是一只只地搬运食物,还几只合作一起搬运食物?它们是如何搬运食物的?
师:你能根据刚才同学的分析,归纳出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把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梳理,让学生在现象中抓住本质,最后归纳概括,这是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可以促进学生构建概念,发展认知。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科学概念的形成与自主建构,需要学生从许多事物中,通过客观、理性的观察活动,获取可靠信息,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把事物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构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石春桔.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M].科学课,2015(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