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儿童由于某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学得不够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有的儿童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定局面,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只有弄清学困生特点,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和学生长期接触研究发现,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品质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法不正确,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学习也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纵横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弱。遇到难点的知识就发懵,学习起知识来费时费力。
2.贪玩懒惰。这类学生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动力,经教育有悔过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控,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易于盲目地接受邀请或参加些不良活动,一坐下学习就心烦气躁,急于求成。他们喜欢说题,但不喜欢做题,老师帮助能够接受,然而时常又返回原地,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3.知识衔接不好。有的小学生由于体质虚弱、易疲劳等特点,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技能提高。加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数学知识存缺陷、基础知识不扎实,新旧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续的知识就无法进行。
根据上述不同特点,应采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之策略。
1.“小目标”训练:学困生一般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地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主要做法:(1)放低要求,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体会成功的快乐。目标大了会适得其反,产生不良的效果。(2)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补救,不做夹生饭、不把问题带到下单元中。(3)分组教学,分层次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发展。(4)采取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5)结对子方式,让优等生和他们结成对子,指导其学习经验及体会,使之受到启发熏染,共同提高。
2.激励教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困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导致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学困生在班级的地位低下,班级一些活动不能参与,导致学困生与优等生及教师班集体自然而然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中断。因此,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他们希望周围的人特别是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需要得到表扬与鼓励,需要我们对他们露出真诚的微笑。为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特长、优点和潜能。用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神激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开小灶,使其得到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
3.学习习惯矫正: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将使他们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
4.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困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注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观点、认真求实的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其次是掌握知识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在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综合、解决问题等等。
5.自我控制:教师不定期地随时采用灵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
通过实践运用上述方法,这些学困生都能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有所增强,能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竞争,缩短了与群体的数学成绩的距离,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和学生长期接触研究发现,学困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品质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法不正确,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学习也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定义、公式、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纵横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弱。遇到难点的知识就发懵,学习起知识来费时费力。
2.贪玩懒惰。这类学生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动力,经教育有悔过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控,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易于盲目地接受邀请或参加些不良活动,一坐下学习就心烦气躁,急于求成。他们喜欢说题,但不喜欢做题,老师帮助能够接受,然而时常又返回原地,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3.知识衔接不好。有的小学生由于体质虚弱、易疲劳等特点,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技能提高。加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数学知识存缺陷、基础知识不扎实,新旧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续的知识就无法进行。
根据上述不同特点,应采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之策略。
1.“小目标”训练:学困生一般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应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地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主要做法:(1)放低要求,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体会成功的快乐。目标大了会适得其反,产生不良的效果。(2)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补救,不做夹生饭、不把问题带到下单元中。(3)分组教学,分层次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发展。(4)采取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5)结对子方式,让优等生和他们结成对子,指导其学习经验及体会,使之受到启发熏染,共同提高。
2.激励教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困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导致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学困生在班级的地位低下,班级一些活动不能参与,导致学困生与优等生及教师班集体自然而然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中断。因此,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他们希望周围的人特别是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需要得到表扬与鼓励,需要我们对他们露出真诚的微笑。为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特长、优点和潜能。用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神激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开小灶,使其得到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
3.学习习惯矫正: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将使他们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
4.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困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注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观点、认真求实的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其次是掌握知识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在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综合、解决问题等等。
5.自我控制:教师不定期地随时采用灵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
通过实践运用上述方法,这些学困生都能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有所增强,能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竞争,缩短了与群体的数学成绩的距离,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