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在文本阅读中,若能根据文本上下文语境探究词语的内涵,将促使学生更深入挖掘词汇的语义,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文本的语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词句的深层含义,在咀嚼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思路。
一、立体描述,感受意蕴
在结合文本语境感受文本词句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对词句进行立体化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词语的意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自己感受到的内容描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描述所叙述物体的情态,在适当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更形象化地感受事物。
在学习《珍珠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尝试体会其中“一嘟噜”“扑哧一笑”等词语,感受作者为何要使用这样的词汇。教师要求学生尝试在上下文中分析,要在阅读整句话甚至整段话后再来进行分析,最好能描述出这些句子所展现的场景。有学生尝试表达:“作者用这些词语描写了泉水的样子,泉水的小泡泡组合在一起好像一嘟噜一嘟噜……”但是解释到“扑哧一笑”时,该学生解释不下去了,因为“扑哧”是笑的样子,和水泡的形状并无可比性。教师让学生尝试展开联想,想一下“扑哧一笑”的状态,思考其和水泡有什么相似之处。有学生得到启发,尝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说起‘一嘟噜’让我想到了葡萄,水泡聚集在一起的样子好像一串串葡萄,所以作者要用‘一嘟噜’。而‘扑哧一笑’是一种很快就消失的笑,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和水泡突然消失的状态是有相似之处的。而且‘扑哧’是象声词,和水泡消失时发出的声音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尝试立体化描述的过程中,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见解。
二、提炼概括,理性认知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提炼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让学生尝试总结提炼词汇的意思,对文本词汇进行理性的认知。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词时,往往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虽然也能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思,但是这样获得的词义是脱离文本语境的,不如让学生直接在文本上下文中感受词汇意思,并尝试自己概括词义。这样能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让其学习效果更好。
《惊弓之鸟》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故事,虽然已经翻译成了现代汉语,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一些难解的词语,如“愈合”“孤单失群”。教师在教学时并未让学生去查询这些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尝试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尝试从中提炼出基本意思。有学生提出:“文章中谈到‘伤口’、‘作痛’,所以我觉得‘没有愈合’的意思可能是说伤口还在痛,那就是还没有长好的意思,去掉‘没有’,‘愈合’可能就是指伤口长好了的意思。”还有学生尝试总结“孤单失群”的意思,提出:“前面提到这是一只单独飞的大雁,所以我觉得‘孤单失群’可能是孤苦伶仃、离开了同伴的意思。”此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另一些句子,让学生分析“愈合”等词汇的引申义,如“我心灵的创伤还没有愈合”等。学生在分析后发现,“愈合”不仅能用来指皮肉上的伤口,还可以用来指内心、情感方面的创伤。在这样的提炼概括中,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深入对话,清晰表达
不少文本中运用了一些精妙的词匯,但是学生却往往只知道这些词汇用得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其融入到文本特定的语境中,促使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自主探究感受词汇内涵的方法,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对词汇的感知能从模糊变得清晰,形成质变。
《花钟》这篇文章虽然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优美的词汇,作者运用这些精美的词汇让文章增添了不少可读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词汇,感受其特点,尝试分析作者为何要选用这些词汇。如:“作者在描写花开放时,运用了很多不同的词汇,如吹起喇叭、展开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含笑一现等,尝试分析作者为何要选用这些词汇,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分析中提出:“这些词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模拟出了花开放的形态,而且还展现了花开放时的内心情感。比如‘吹起喇叭’这不仅暗示了牵牛花的具体形态,而且还和《花钟》这个题目相呼应,让人觉得牵牛花吹喇叭仿佛是为了唤醒人们起床一般。”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跳出了词语解释的简单框架,转而用结合语境的方法
加以分析,学生体会到可以运用拟人的方式让文本中描绘的事物更具有形象性,更生动。在写作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创作。
四、读写结合,尝试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主张组织学生围绕语文知识进行综合利用,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当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词汇的独特韵味后,可以让其尝试进行仿写,这能促使学生在应用中达成知识内化,令其更好地掌握结合语境分析词汇这种方法。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文章介绍了生活在槐树林中的孩子在槐树旁生活的场景,孩子们从树上摘取槐米,用来换钱,充作上学的学费,男孩女孩各自展开自己的方法,摘取槐树,在劳动中感受着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表现出欢乐的心情,并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能展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可以运用描写神态的词汇展现欢乐之情,如“甜蜜的微笑”,也可以运用欢快的动作描写来表示欢乐之情,如“上下飞舞着、头一点一点的、满载而归”等。在读写结合的练习中,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如有学生尝试通过动作等描写展现人物悲伤的心情:“她的身子重重地靠在了墙上,手猛地捶在墙面上,仿佛不觉得疼痛一般。他的脸上一行清泪垂落了下来,嘴角微微颤抖着,仿佛欲说还休。”这段描写并未言及“悲伤”一词,但是却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悲伤之情。
读写结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篇章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自己创设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词汇的语义。
学生对于文本词汇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词汇理解停留在解释词义的表面,而要结合文本上下文进行更加深邃的探究。本文介绍了立体描述、提炼概括、深入对话、读写结合等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学课文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在语境的辅助下彻底理解词汇的意思。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750011)
一、立体描述,感受意蕴
在结合文本语境感受文本词句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对词句进行立体化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词语的意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自己感受到的内容描述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描述所叙述物体的情态,在适当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更形象化地感受事物。
在学习《珍珠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尝试体会其中“一嘟噜”“扑哧一笑”等词语,感受作者为何要使用这样的词汇。教师要求学生尝试在上下文中分析,要在阅读整句话甚至整段话后再来进行分析,最好能描述出这些句子所展现的场景。有学生尝试表达:“作者用这些词语描写了泉水的样子,泉水的小泡泡组合在一起好像一嘟噜一嘟噜……”但是解释到“扑哧一笑”时,该学生解释不下去了,因为“扑哧”是笑的样子,和水泡的形状并无可比性。教师让学生尝试展开联想,想一下“扑哧一笑”的状态,思考其和水泡有什么相似之处。有学生得到启发,尝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说起‘一嘟噜’让我想到了葡萄,水泡聚集在一起的样子好像一串串葡萄,所以作者要用‘一嘟噜’。而‘扑哧一笑’是一种很快就消失的笑,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和水泡突然消失的状态是有相似之处的。而且‘扑哧’是象声词,和水泡消失时发出的声音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尝试立体化描述的过程中,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见解。
二、提炼概括,理性认知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提炼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让学生尝试总结提炼词汇的意思,对文本词汇进行理性的认知。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词时,往往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虽然也能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思,但是这样获得的词义是脱离文本语境的,不如让学生直接在文本上下文中感受词汇意思,并尝试自己概括词义。这样能让学生的记忆更深刻,让其学习效果更好。
《惊弓之鸟》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故事,虽然已经翻译成了现代汉语,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一些难解的词语,如“愈合”“孤单失群”。教师在教学时并未让学生去查询这些词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尝试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尝试从中提炼出基本意思。有学生提出:“文章中谈到‘伤口’、‘作痛’,所以我觉得‘没有愈合’的意思可能是说伤口还在痛,那就是还没有长好的意思,去掉‘没有’,‘愈合’可能就是指伤口长好了的意思。”还有学生尝试总结“孤单失群”的意思,提出:“前面提到这是一只单独飞的大雁,所以我觉得‘孤单失群’可能是孤苦伶仃、离开了同伴的意思。”此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另一些句子,让学生分析“愈合”等词汇的引申义,如“我心灵的创伤还没有愈合”等。学生在分析后发现,“愈合”不仅能用来指皮肉上的伤口,还可以用来指内心、情感方面的创伤。在这样的提炼概括中,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深入对话,清晰表达
不少文本中运用了一些精妙的词匯,但是学生却往往只知道这些词汇用得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其融入到文本特定的语境中,促使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自主探究感受词汇内涵的方法,并尝试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对词汇的感知能从模糊变得清晰,形成质变。
《花钟》这篇文章虽然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是其中也不乏优美的词汇,作者运用这些精美的词汇让文章增添了不少可读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词汇,感受其特点,尝试分析作者为何要选用这些词汇。如:“作者在描写花开放时,运用了很多不同的词汇,如吹起喇叭、展开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含笑一现等,尝试分析作者为何要选用这些词汇,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分析中提出:“这些词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模拟出了花开放的形态,而且还展现了花开放时的内心情感。比如‘吹起喇叭’这不仅暗示了牵牛花的具体形态,而且还和《花钟》这个题目相呼应,让人觉得牵牛花吹喇叭仿佛是为了唤醒人们起床一般。”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跳出了词语解释的简单框架,转而用结合语境的方法
加以分析,学生体会到可以运用拟人的方式让文本中描绘的事物更具有形象性,更生动。在写作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创作。
四、读写结合,尝试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主张组织学生围绕语文知识进行综合利用,促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当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词汇的独特韵味后,可以让其尝试进行仿写,这能促使学生在应用中达成知识内化,令其更好地掌握结合语境分析词汇这种方法。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文章,文章介绍了生活在槐树林中的孩子在槐树旁生活的场景,孩子们从树上摘取槐米,用来换钱,充作上学的学费,男孩女孩各自展开自己的方法,摘取槐树,在劳动中感受着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表现出欢乐的心情,并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能展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可以运用描写神态的词汇展现欢乐之情,如“甜蜜的微笑”,也可以运用欢快的动作描写来表示欢乐之情,如“上下飞舞着、头一点一点的、满载而归”等。在读写结合的练习中,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如有学生尝试通过动作等描写展现人物悲伤的心情:“她的身子重重地靠在了墙上,手猛地捶在墙面上,仿佛不觉得疼痛一般。他的脸上一行清泪垂落了下来,嘴角微微颤抖着,仿佛欲说还休。”这段描写并未言及“悲伤”一词,但是却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悲伤之情。
读写结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篇章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自己创设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词汇的语义。
学生对于文本词汇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词汇理解停留在解释词义的表面,而要结合文本上下文进行更加深邃的探究。本文介绍了立体描述、提炼概括、深入对话、读写结合等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学课文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在语境的辅助下彻底理解词汇的意思。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7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