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诵读揣摩法初探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_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揣摩法,侧重于品味语言,领悟语言妙谛。在课堂语文学习中,主要运用在立足整体感知基础上的局部阅读的过程中。将典范的语文材料与诵读者的生活体验、阅读积累等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求”中揣摩品味,或比试优劣高下,或获取心理共鸣,去追溯作者意图、作品主题,从而达到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语言文字的揣摩
  语言文字的揣摩,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去发掘教材语言文字那深含的美的韵味,以及它在凸现作品美中妙用。教材的作品大多是文学精品,其中,语言文字美的韵味,是通过其简洁美、含蓄美、节奏美、音韵美、情趣美及意境美等体现出来的。在阅读教材中,大凡优美篇章,尤其是诗歌,语言文字更是需要揣摩的重点,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品读、美读而学会吟诵,理解作者用意。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将与小姑娘家境有关的描写拿出来进诵读较揣摩,意在从语言使用的准确感、适境感、情味感上去了解小姑娘成长的环境。我用“调一调”的操作技法设计了一个诵读揣摩的练习:“这屋子很小很黑”与“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两句中的加点词可否调换?答案是:不能调换。屋子虽小但不乱,突出小主人是能料理家务的;妈妈的头发即使很黑,此时也不会有心情去作黑色秀发的描写。用“乱”写妈妈的病势沉重,表明照料病人的担子落在小主人幼嫩的双肩上。从诵读中咀嚼品味典范文章中的优美、生动、准确的语句,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
  二、作品情感的揣摩
  作品情感的揣摩,就是通过课文诵读,发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经常有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诵读。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语流、语境的感悟和语义的理解,经揣摩联想,想象等,使之体验其中所蕴涵的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因而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品德受到善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情感诵读体验,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在进行通感诵读训练,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会多种感觉交互作用,运用联想,运用想象,不仅从视觉上去感受春风徐徐,细雨蒙蒙的景象,用听觉去感受春雨落土,淅淅沥沥和绵绵不绝的温柔的声响,用味觉去感受春雨的甘甜和清润;其次,还要用嗅觉去感受春雨带来的清新气息和泥土芳香,用触觉去感受春雨那沁人心脾的清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诵读中凝神去感受那声色相和,情景交融的春雨滋润万物的感人景象。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超越感觉的心领神会,进而深刻体验到春给予人的美感,春雨带给人的无限快乐与喜悦的理智感,以及那种善解人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造福万物的道德感,使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教材,品德受到哺育,情感得到升华。
  三、主题思想的揣摩
  主题思想的揣摩,就是通过对课文进行诵读,去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核心,并通过作者的追求、向往、信念和理想的表达,探寻这样的思想为何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教材课文中,很多名篇名作都设有通过诵读来领悟作品主旨或思想的。尤其是小说类的篇目,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作品的思想与核心,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为此,教师应从社会和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遭遇,对作者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并对其表达思想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
  例如,教学《范进中举》时,因为它是《儒林外史》中的代表作之一。首先,应把握《儒林外史》的主题:通过对封建社会中那些利欲熏心,热衷功名的学子和那些不学无术、趋炎附势的名流,以及一些道德坏、到处招摇的骗子等各种形态知识分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清代社会的丑恶,抨击了科举制度对世人的毒害。通过《儒林外史》,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厌恶虚伪习尚的思想。其次,了解作者生平,分析思想来源:吴敬梓受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看重节操,不慕名利,安于贫困等品质的影响,及其家庭由富贵堕入困顿的遭遇,多次亲眼目睹亲友与他人狼狈落第的丑态,以及其长时间经历了“富”、“达”、“沉”、“升”、贫贱与富贵之间的痛苦思想斗争,才形成了他反科举、厌功名、轻富贵的基本思想。再次,依据基本思想,通过诵读分析语言特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具讽刺艺术的杰作,它以尖辣的语言、嘲弄的笔触、夸张对比的手法,对八股制度的政制、热衷举业的学子、浸染世俗恶习的世人等进行了无情的讽剌与鞭挞。其代表作《范进中举》,运用富于讽刺特色的语言对典型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进行了个性描写,写出了范进中举后疯态。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诵读赏析,学生不仅对教材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赏析掌握过程,更对作品的思想主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了解。
  教学有法而又教无定法。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关键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佳的教学目的,关键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佳的方法去领悟教材,进而体验生活,获得情感道德上的熏陶。
其他文献
思品课往往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为了应付中考,很多教师就只好在作业上狠下功夫了,实施“粗放型”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有两大特征:一是“狂轰烂炸”,从每课一练到每框一练,试图“以量制人”,这种训练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单调乏味,作业形式单一,搞一刀切,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发不完的练习,做不完的题目,学生疲于应付,造成了“时间超载”、“心理超载”,本该有的一点灵性也几
期刊
点拨,辞书释为“指点、启发”之意,它是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应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照情况同时创造性地应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  一、语
期刊
新一轮课改,把舞台的展示和创造还给了学生,课堂成为师生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实现创造和创新的时空,让学生在课堂的水解中,互动、联想、共生、润泽生命。作为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通古论今,而且要蹲下身来看学生,挺起胸膛进课堂。所谓蹲下身来,指的是卸下承重的包袱,抖擞精神,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如果缺少师生的互动、缺少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缺少灵气的对话和人文精神的体
期刊
【摘 要】随着体育列入中考科目,以及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体育教师要完成新任务,适应新标准,与时俱进,就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建立培训与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紧密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构建满足教师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师研修资源。  【关键词】继续教育;导师制;师徒结对  学校体育工作主要是由体育教师来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  “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作文教学越来越多地受到语文工作者的关注。然而,许多同学甚至个别教者“谈文色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害怕写作文,教者怕改作文。师生们都为作文的教与学感到无奈和烦恼。从而使得作文教学的效率始终处于低层次“徘徊”。那么,如何让学生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从写作中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享受到作文的喜悦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快乐阅读——积累习作语言  古人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住在非洲的佛教门徒,到喜马拉雅山去朝圣,路途有千丈深的悬崖绝壁,随时都有可能丧命。那个佛教门徒背着很少的行囊艰难地走着,就在他的前面,有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过十岁,她背着一个很胖的小孩,一直流汗,气喘吁吁。当那个门徒经过她身边时,对小女孩说:“我的女儿,你一定很累,你背得那么重,真可怜。”那个女孩说:“你错了,我所携带的不是重量,他是我的弟弟,我爱他,能带弟弟去朝圣,我很幸福。”
期刊
“科学探究” 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核心主题,新课标下如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教学体会。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关键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教学课型到底实施的是哪种类型,其核心并不取决于教材的描述形式,而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如
期刊
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股思潮,它主张在科学教育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科学教育必须和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考虑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及未来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作出的决策。  一、化学学科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化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
期刊
去岁深秋,我和几位同行取道扬州,参加了“全国著名初中校语文课改思想暨课堂展示与交流活动”,听了几节展示课,给我的触动较大的是宜兴实验初中郑发健老师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笔者认为,这节课最大的成功是“授人以渔”,教者努力地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想象以及联想的知识要点,特别是指导学生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作了有力的准备,后来的教学效果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