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龙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家喻户晓的神兽,龙在我国的传承有上千年的历史,久而久之,我国逐渐形成了“龙文化”。美术与“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语中有“雕龙画凤”“画龙点睛”,美术作品中也多有龙的样貌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合“龙文化”对学生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提升自身的美术水平都有正面意义。本文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与“龙文化”的融合。
关键字:龙;龙文化;初中美术
自古以来,我国的各个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流传着龙的传说,我国的国民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随着千年的发展,龙的样貌、龙的传说、龙的精神等都深深印刻在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脑海中。龙对我国的国民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所以“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不应该止步不前,更应该一代一代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学生对“龙文化”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美术是与“龙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美术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有着“龙文化”的影子,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担任起教育学生传承我国“龙文化”的重责,让“龙文化”源远流长。
一、在美术作品中让学生记忆龙的样貌
龙与美术学科最直接的联系是龙经常出现在美术作品中,我国现存的美术大师的作品上都有着活灵活现的龙。初中生们对龙的样貌也并不陌生,他们看见龙时也都可以认出来。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与“龙文化”的融合时,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观看美术作品,将龙的样貌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为学生寻找的美术作品不应该只包含图画、还应该有雕刻、陶瓷、建筑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看见龙的千姿百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人在《板报设计》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大量的有“龙文化”的美术作品,为学生寻找灵感。首先我在课前寻找了一些建筑平面图、海报、桌面图片、衣服等多个方面关于龙的设计图片。在课中,我询问学生对“将龙设计在板报中有何想法?”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但是所说的设计都较为中规中矩。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将我寻找到的一些设计图片一张一张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被这些设计吸引,看得目不转睛,对每一个美术作品的细节都记忆深刻,同时学生们也在观看的过程中记住了龙的样貌。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们将龙的神态和身体细节的仔细刻画,并且非常生动,他们的板报设计作品也非常有新意和最开始的设想有着明显差别。由此可见,“龙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正面。
二、普及龙的传说,加强学生对“龙文化”的理解
当下,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大量龙的传说,有舍己救人保护一方百姓的,也有飛龙出海作恶多段的。“龙文化”正是从这一段一段的传说中衍生而出的,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合“龙文化”必然无法绕开龙的传说,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普及龙的传说,一方面加强学生们对“龙文化”的理解,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美术灵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为学生普及龙的传说时应当尽可能找一些学生们未知的传说,如果教师所说的龙的传说学生们都听过,那么有可能造成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丧失兴趣,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本人在《伞的设计》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们的灵感,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为学生们普及了龙的传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的地方流传着下雨是因为龙王打了一个喷嚏的传说,有的地方流传着下雨是因为龙掌管着每个地方的风调雨顺。下雨必然需要打伞,所以通过龙的传说引起学生对伞的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讲解了本地的关于龙的传说,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又讲解了几个其他地方的关于龙的传说,继而我开始导入新课,向学生们提问:“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下雨和龙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什么和下雨有紧密的联系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伞!”。从学生们的表现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他们阐述着自己对伞的设计时也都融入了“龙文化”。
三、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龙文化”
影视作品常常是被美术教师忽略的一项可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渠道,当前科技的发展让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龙文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凸显着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龙文化”,同时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本人在《卡通天地》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有“龙文化”的卡通影视作品片段,达到了教学目的。我在课前剪辑了有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木须龙”、《许愿神龙》中的“神龙”以及《哪吒闹海》中的“东海龙王三太子”的片段。这些片段既象征着卡通电影的进步,也展现出了龙的形象和传说等。在课堂教学时我播放了这些片段,课堂气氛瞬间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片段播放完后,学生们对卡通有了自己的认知,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也学会了大量的知识。
四、结语
龙在我国的意义非凡,从龙中衍生的“龙文化”影响了我国的几代人民,但是“龙文化”的存在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入“龙文化”,让“龙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惠.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J].华夏教师,2020(13).
[2]焦淑华.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3).
关键字:龙;龙文化;初中美术
自古以来,我国的各个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流传着龙的传说,我国的国民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随着千年的发展,龙的样貌、龙的传说、龙的精神等都深深印刻在我们每一个国民的脑海中。龙对我国的国民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所以“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不应该止步不前,更应该一代一代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学生对“龙文化”的理解就显得至关重要。美术是与“龙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美术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有着“龙文化”的影子,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担任起教育学生传承我国“龙文化”的重责,让“龙文化”源远流长。
一、在美术作品中让学生记忆龙的样貌
龙与美术学科最直接的联系是龙经常出现在美术作品中,我国现存的美术大师的作品上都有着活灵活现的龙。初中生们对龙的样貌也并不陌生,他们看见龙时也都可以认出来。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与“龙文化”的融合时,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观看美术作品,将龙的样貌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为学生寻找的美术作品不应该只包含图画、还应该有雕刻、陶瓷、建筑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看见龙的千姿百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人在《板报设计》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大量的有“龙文化”的美术作品,为学生寻找灵感。首先我在课前寻找了一些建筑平面图、海报、桌面图片、衣服等多个方面关于龙的设计图片。在课中,我询问学生对“将龙设计在板报中有何想法?”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但是所说的设计都较为中规中矩。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将我寻找到的一些设计图片一张一张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被这些设计吸引,看得目不转睛,对每一个美术作品的细节都记忆深刻,同时学生们也在观看的过程中记住了龙的样貌。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们将龙的神态和身体细节的仔细刻画,并且非常生动,他们的板报设计作品也非常有新意和最开始的设想有着明显差别。由此可见,“龙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正面。
二、普及龙的传说,加强学生对“龙文化”的理解
当下,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大量龙的传说,有舍己救人保护一方百姓的,也有飛龙出海作恶多段的。“龙文化”正是从这一段一段的传说中衍生而出的,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合“龙文化”必然无法绕开龙的传说,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普及龙的传说,一方面加强学生们对“龙文化”的理解,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美术灵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为学生普及龙的传说时应当尽可能找一些学生们未知的传说,如果教师所说的龙的传说学生们都听过,那么有可能造成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丧失兴趣,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本人在《伞的设计》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们的灵感,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为学生们普及了龙的传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的地方流传着下雨是因为龙王打了一个喷嚏的传说,有的地方流传着下雨是因为龙掌管着每个地方的风调雨顺。下雨必然需要打伞,所以通过龙的传说引起学生对伞的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讲解了本地的关于龙的传说,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我又讲解了几个其他地方的关于龙的传说,继而我开始导入新课,向学生们提问:“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下雨和龙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什么和下雨有紧密的联系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伞!”。从学生们的表现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完全激发,他们阐述着自己对伞的设计时也都融入了“龙文化”。
三、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龙文化”
影视作品常常是被美术教师忽略的一项可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渠道,当前科技的发展让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龙文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凸显着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龙文化”,同时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本人在《卡通天地》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有“龙文化”的卡通影视作品片段,达到了教学目的。我在课前剪辑了有迪士尼《花木兰》电影中的“木须龙”、《许愿神龙》中的“神龙”以及《哪吒闹海》中的“东海龙王三太子”的片段。这些片段既象征着卡通电影的进步,也展现出了龙的形象和传说等。在课堂教学时我播放了这些片段,课堂气氛瞬间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片段播放完后,学生们对卡通有了自己的认知,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也学会了大量的知识。
四、结语
龙在我国的意义非凡,从龙中衍生的“龙文化”影响了我国的几代人民,但是“龙文化”的存在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入“龙文化”,让“龙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惠.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J].华夏教师,2020(13).
[2]焦淑华.多媒体技术在美术基础教学中的巧妙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