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塘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好表现”作为评价词更多是否定性的意思,但用在音乐教师身上恰是一种贴切的教学风格,更是音乐学科属性的流露,还是音乐教师善于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的通俗表达。
【关键词】“好表现”;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好表现”没有错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议论我们音乐教师的,“这人好表现”。每每听到这话有点不舒服,好像我们音乐教师都是浮躁虚夸之人。其实,有些场合如学校文艺活动、演出,会议、节庆礼仪等,音乐教师想不出头也不行的。即使平时着装稍微靓丽一点,作为传播美的使者,也是职业需要。这话还让我想起在大学时就流行的另一句话,音乐院系的学生每遇到其他系科学生侃大山时,他们经常习惯来一句:“你们学音乐的轻松,每天跳着唱着过”。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学音乐的学生,一首曲子要弹好,不是像做数学题一样,靠一个晚上突击一下就能解决的。必须每天都练,至少千百次的练习才能练好。即使唱歌练习,咪咪咪吗吗吗的枯燥练声曲也得天天练,并非像其他学科学生想象中那样浪漫。总之,社会存在对音乐教师的偏见。就音乐教育界本身来说,我们也存在偏见,即过于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是师范类音乐学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是将来当老师,但眼睛总盯着音乐学院。以至于我们的音乐课堂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有老师问低年级的学生:“有谁愿意来告诉我们这首歌是什么情绪啊?”,课堂很可能一阵热闹,小学生纷纷举手示意:“我来!我来!”但到了高年级如果再这样问,课堂可能立刻更安静了下来。郭声健教授在《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中向我们描述,中国人即使到了美国也还是这样,说明是民族性格使然。有道理,但当笔者看到《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2]中国家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音乐教材主编费承铿的教育故事后,发现该书用详实的资料报道的这个被称为老顽童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确实会“玩”,费先生的教育生活从教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师、幼师直至大学,从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发展到音乐教育家。他的教学风格就是“表现”性风格,笔者在一次课程培训中与之结识,确实不虚,他的教学风格应该值得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他在培训中还这样质问我们,如果我们老师都不善于“表现”还能期望学生积极去举手吗?我们音乐课都不能“表现”一下,还能期望其他学科去“表现”吗?
二、“好表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教学风格?著名钢琴家傅聪说过的一句话或许最能形象的来说明,他说:“我弹肖邦的音乐,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这句话等于告诉我们,我们的音乐教学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正如法国学者所说“风格即人”。 风格并不神秘,自己的东西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稳定的特征,就是教学风格。这东西很重要,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一颗颗完整而诚实的心灵。“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一个教师自己的心灵都不诚实,怎么可能教出一个诚实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音乐教育首先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培养人的教育。”我们教的是音乐艺术,古人也云“唯乐不可为伪”,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情感是不能作假的。当一位充满感情的音乐教师施教时,可想而知,与世俗的偏见和普通学科的教师的表现相比,肯定会多“表现”一点了,所谓“好表现”也许正是音乐学科的属性使然。几年前,我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上看到过费承铿这个名词,因名字比较特别,怕念错,所以格外留意了一下,但未见其人,直至后来有一次课标培训,没想到竟然亲临老先生的教学,费先生有句名言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上课是很愉快的事,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一样。”我想,这可能就是对音乐课堂特色最通俗的表达。也是我們应该追寻的教学风格。费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是“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书中有位高级教师周维松这样评价说:“听费老的课,是一种享受。先进的理念加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势伴规范的板书,感人的范唱与超级的伴奏,严谨的演讲不失幽默,标准的外文歌让听者折服。教学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是费老留给听者的深刻印象。费老是音乐教育界的全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下缺乏的正是像费老这样的全才、通才。”这个评价确如笔者聆听其课堂体验。这样的老师学生都很喜爱,学生信服了也就能“听其师信其道”。不仅如此,费先生还告诫我们,“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是音乐老师就轻视自己,认为音乐课有没有无所谓,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要多读专业书籍,多练专业技能”。
三、“好表现”的教师就是善于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教师
曾经看到过外国一个中学音乐教师来我国讲学的课堂,她在给中学生上音乐课时,身体几乎在地面上滚爬,后来才慢慢了解,这是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教师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身体来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但这在我们的课堂看来,太出格了,甚至很不像话,课堂怎么能这样呢?然而,费先生是我国早期引进奥尔夫等外国音乐教学法的专家之一,他的外号叫“老熊”,就是当年教孩子落下的绰号。他的课堂正如书中一位教师用“手舞足蹈”所形容那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专家了,还真像个老顽童。但一旦到了课间,费先生马上不苟言笑,可见,他的课堂表现是为了更好的展示音乐的魅力,用音乐的艺术性、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学习,而不完全是他本人的性格使然。夸美纽斯把教学理解为“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何况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传播美的使者。音乐教师的使命就是想方设法用音乐吸引孩子,让他们爱上音乐。这样的目的,没有“好表现”的劲头和功力恐怕确实难以达到。或者说,“表现”性风格的教师就是善于“吸引”孩子学习音乐。所有教育理论都强调兴趣教学,真正的好教师就是要能把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得使他产生兴趣并受益终身。
当然,“好表现”也有一些弊端,但就音乐课堂来说,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美国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跃华.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摘要】“好表现”作为评价词更多是否定性的意思,但用在音乐教师身上恰是一种贴切的教学风格,更是音乐学科属性的流露,还是音乐教师善于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的通俗表达。
【关键词】“好表现”;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好表现”没有错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议论我们音乐教师的,“这人好表现”。每每听到这话有点不舒服,好像我们音乐教师都是浮躁虚夸之人。其实,有些场合如学校文艺活动、演出,会议、节庆礼仪等,音乐教师想不出头也不行的。即使平时着装稍微靓丽一点,作为传播美的使者,也是职业需要。这话还让我想起在大学时就流行的另一句话,音乐院系的学生每遇到其他系科学生侃大山时,他们经常习惯来一句:“你们学音乐的轻松,每天跳着唱着过”。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学音乐的学生,一首曲子要弹好,不是像做数学题一样,靠一个晚上突击一下就能解决的。必须每天都练,至少千百次的练习才能练好。即使唱歌练习,咪咪咪吗吗吗的枯燥练声曲也得天天练,并非像其他学科学生想象中那样浪漫。总之,社会存在对音乐教师的偏见。就音乐教育界本身来说,我们也存在偏见,即过于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是师范类音乐学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是将来当老师,但眼睛总盯着音乐学院。以至于我们的音乐课堂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有老师问低年级的学生:“有谁愿意来告诉我们这首歌是什么情绪啊?”,课堂很可能一阵热闹,小学生纷纷举手示意:“我来!我来!”但到了高年级如果再这样问,课堂可能立刻更安静了下来。郭声健教授在《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中向我们描述,中国人即使到了美国也还是这样,说明是民族性格使然。有道理,但当笔者看到《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2]中国家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音乐教材主编费承铿的教育故事后,发现该书用详实的资料报道的这个被称为老顽童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确实会“玩”,费先生的教育生活从教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师、幼师直至大学,从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发展到音乐教育家。他的教学风格就是“表现”性风格,笔者在一次课程培训中与之结识,确实不虚,他的教学风格应该值得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他在培训中还这样质问我们,如果我们老师都不善于“表现”还能期望学生积极去举手吗?我们音乐课都不能“表现”一下,还能期望其他学科去“表现”吗?
二、“好表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教学风格?著名钢琴家傅聪说过的一句话或许最能形象的来说明,他说:“我弹肖邦的音乐,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这句话等于告诉我们,我们的音乐教学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正如法国学者所说“风格即人”。 风格并不神秘,自己的东西并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稳定的特征,就是教学风格。这东西很重要,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一颗颗完整而诚实的心灵。“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一个教师自己的心灵都不诚实,怎么可能教出一个诚实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音乐教育首先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培养人的教育。”我们教的是音乐艺术,古人也云“唯乐不可为伪”,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情感是不能作假的。当一位充满感情的音乐教师施教时,可想而知,与世俗的偏见和普通学科的教师的表现相比,肯定会多“表现”一点了,所谓“好表现”也许正是音乐学科的属性使然。几年前,我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上看到过费承铿这个名词,因名字比较特别,怕念错,所以格外留意了一下,但未见其人,直至后来有一次课标培训,没想到竟然亲临老先生的教学,费先生有句名言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上课是很愉快的事,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一样。”我想,这可能就是对音乐课堂特色最通俗的表达。也是我們应该追寻的教学风格。费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是“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书中有位高级教师周维松这样评价说:“听费老的课,是一种享受。先进的理念加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势伴规范的板书,感人的范唱与超级的伴奏,严谨的演讲不失幽默,标准的外文歌让听者折服。教学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是费老留给听者的深刻印象。费老是音乐教育界的全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下缺乏的正是像费老这样的全才、通才。”这个评价确如笔者聆听其课堂体验。这样的老师学生都很喜爱,学生信服了也就能“听其师信其道”。不仅如此,费先生还告诫我们,“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是音乐老师就轻视自己,认为音乐课有没有无所谓,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要多读专业书籍,多练专业技能”。
三、“好表现”的教师就是善于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教师
曾经看到过外国一个中学音乐教师来我国讲学的课堂,她在给中学生上音乐课时,身体几乎在地面上滚爬,后来才慢慢了解,这是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教师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身体来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但这在我们的课堂看来,太出格了,甚至很不像话,课堂怎么能这样呢?然而,费先生是我国早期引进奥尔夫等外国音乐教学法的专家之一,他的外号叫“老熊”,就是当年教孩子落下的绰号。他的课堂正如书中一位教师用“手舞足蹈”所形容那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专家了,还真像个老顽童。但一旦到了课间,费先生马上不苟言笑,可见,他的课堂表现是为了更好的展示音乐的魅力,用音乐的艺术性、趣味性来吸引学生学习,而不完全是他本人的性格使然。夸美纽斯把教学理解为“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何况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传播美的使者。音乐教师的使命就是想方设法用音乐吸引孩子,让他们爱上音乐。这样的目的,没有“好表现”的劲头和功力恐怕确实难以达到。或者说,“表现”性风格的教师就是善于“吸引”孩子学习音乐。所有教育理论都强调兴趣教学,真正的好教师就是要能把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得使他产生兴趣并受益终身。
当然,“好表现”也有一些弊端,但就音乐课堂来说,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美国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跃华.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