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作为高校教学设施的重_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员工从事体育教学、訓练、竞赛及课外锻炼活动的物质条件和重要栽体。本文针对国内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硬件设施,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和组织竞赛的舞台,其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传统的关起门来运营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虽然在逐渐拓展,但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管理方式的欠妥、管理经验的陈旧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当下高校体育场馆教学之外的大量闲置,这就带来了其管理与经营工作的新机遇与新矛盾。怎样做到使当前现代化的高校体育场馆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有序地运转,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隶属于高校体育产业之中,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是顺应时代的做法,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资金方面,各高等院校(体育院校除外),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缺口、器材陈旧、资金不足等现象。其次,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的有偿服务的面不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及教师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此外,在管理方面,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也比较薄弱。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特点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隶属于高校体育产业之一,具有福利体育性、业余经营性、消费对象相对稳定性的特点。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有3种情况,一是通年定期开放,二是季节性(或假期)开放,三是不定期开放。高校场馆经营收入的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自行使用管理,二是部分上缴学校、部分自行管理。自行管理的资金流向有5个方面:支付劳务费、支付水电费、补充体育经费、支付教师奖金、其他支出。
高校体育场馆相对于其他社会场馆还具有政策、人才、信息、物质和地位5方面的优势。在政策上,《体育法》强调“学校必须按标准配置场地和器材,并不得挪作他用”;在人才上,学校有具有专业的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术、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及有组织、策划、开展大中小体育活动的专业人才;在信息上,高校体育馆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还拥有较为完备的图书资料及档案,因此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在物质上,我国高校拥有相对较先进的体育场馆、设备仪器,拥有部分体育实体,并有国家与学校做后盾,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在地理位置上,我国高校一般都处于市区或近郊,校园环境大多整洁优美并且交通便利,周围有较多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都可以通过改、扩建学校现有场馆,提高档次水平,增强对外开放力度。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的缺乏性。
首先由于高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加上设备陈旧,使得高校目前所拥有的场馆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失调,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和为大众健身服务;其次,高校的扩招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活动场地更加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也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再次,高校体育场馆规格低、重复建设、规模小、设施单一、附属设施不健全,造成功能上利用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竞赛活动的要求,因此,无法提高使用率。
2,运营模式的单一性。
主要表现在体育馆有偿服务的面不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基本不对社会开放。在一些高校中开展有偿服务在5天工作日中仅为2小时,在双休日里平均利用率为3.3小时,其利用率很低。高校体育场馆本身很少宣传,与外界联系沟通也不多,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资助、共建也就无法实施,也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巨大浪费。
3,运营管理的相对滞后性。
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数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才。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
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发展策略
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建立一批能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队伍,是实施高校体育基础现代化管理的根本要求。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首先应加强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经营创收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定期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最后,建立权责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能够确保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方面,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统一灵活、信息灵敏准确和精兵简政的要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建立职工的工作激励机制。
高校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懂体育技术理论、熟悉训练竞赛业务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是体育界有名的专家、教授,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及娱乐体育等具有明显优势。在高校体育馆的经营开发中,必须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形成综合服务链条。
高校体育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有体育活动、健身指导、生理生化康复中心、诊断预测等项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人们来高校体育馆娱乐、锻炼、休息等,享受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这样就能把高校潜在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
4,利用媒体广为宣传。
媒体宣传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广告,利用媒体来扩展高校体育馆的影响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现今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已成为新闻媒界的4大支柱,可利用它们来提高高校体育馆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5,服务师生,兼顾社群。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资源共享的意识,逐步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解决处理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向社会开放的矛盾,在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情况下,尽量多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以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健身需求。
6,创立多元服务,受益校园内外。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器材,这种算是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像提供专业健身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为此,要把单纯为学校教育提供场所转变为既能教学,又能承办各种体育比赛,还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上来。要把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成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型体育中心。从经营管理方面进行高校场馆的多功能开发。在以“保障教学、服务师生、扩大开放、全民健身、提高质量、科学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与体育相关的其他项目,如承办文艺演出,与学校周边的企业(公司)合作,定期出租场地、器材,收取一定费用,走主动创收之路;大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如冠名权运用、场地四周户外广告牌的设立。这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而且还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有效地带动高校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开展对外培训,开发经营项目、培养市场服务。具体操作上可选择对外培训作为场馆的重点项目:初级、中级、高级,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培训,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点,能产生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硬件设施,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和组织竞赛的舞台,其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传统的关起门来运营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虽然在逐渐拓展,但由于管理水平的落后、管理方式的欠妥、管理经验的陈旧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当下高校体育场馆教学之外的大量闲置,这就带来了其管理与经营工作的新机遇与新矛盾。怎样做到使当前现代化的高校体育场馆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有序地运转,已成为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隶属于高校体育产业之中,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是顺应时代的做法,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资金方面,各高等院校(体育院校除外),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缺口、器材陈旧、资金不足等现象。其次,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的有偿服务的面不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及教师优势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此外,在管理方面,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也比较薄弱。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特点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隶属于高校体育产业之一,具有福利体育性、业余经营性、消费对象相对稳定性的特点。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有3种情况,一是通年定期开放,二是季节性(或假期)开放,三是不定期开放。高校场馆经营收入的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自行使用管理,二是部分上缴学校、部分自行管理。自行管理的资金流向有5个方面:支付劳务费、支付水电费、补充体育经费、支付教师奖金、其他支出。
高校体育场馆相对于其他社会场馆还具有政策、人才、信息、物质和地位5方面的优势。在政策上,《体育法》强调“学校必须按标准配置场地和器材,并不得挪作他用”;在人才上,学校有具有专业的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术、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及有组织、策划、开展大中小体育活动的专业人才;在信息上,高校体育馆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还拥有较为完备的图书资料及档案,因此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在物质上,我国高校拥有相对较先进的体育场馆、设备仪器,拥有部分体育实体,并有国家与学校做后盾,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在地理位置上,我国高校一般都处于市区或近郊,校园环境大多整洁优美并且交通便利,周围有较多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都可以通过改、扩建学校现有场馆,提高档次水平,增强对外开放力度。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的缺乏性。
首先由于高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加上设备陈旧,使得高校目前所拥有的场馆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失调,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和为大众健身服务;其次,高校的扩招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活动场地更加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也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再次,高校体育场馆规格低、重复建设、规模小、设施单一、附属设施不健全,造成功能上利用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竞赛活动的要求,因此,无法提高使用率。
2,运营模式的单一性。
主要表现在体育馆有偿服务的面不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基本不对社会开放。在一些高校中开展有偿服务在5天工作日中仅为2小时,在双休日里平均利用率为3.3小时,其利用率很低。高校体育场馆本身很少宣传,与外界联系沟通也不多,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资助、共建也就无法实施,也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巨大浪费。
3,运营管理的相对滞后性。
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数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才。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
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发展策略
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建立一批能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队伍,是实施高校体育基础现代化管理的根本要求。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益。首先应加强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经营创收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定期对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最后,建立权责明确的规章制度,这样能够确保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方面,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统一灵活、信息灵敏准确和精兵简政的要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建立职工的工作激励机制。
高校拥有一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懂体育技术理论、熟悉训练竞赛业务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是体育界有名的专家、教授,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及娱乐体育等具有明显优势。在高校体育馆的经营开发中,必须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形成综合服务链条。
高校体育馆应建立综合性的体育服务中心,有体育活动、健身指导、生理生化康复中心、诊断预测等项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诊断、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服务场所。人们来高校体育馆娱乐、锻炼、休息等,享受各种各样的优质服务,这样就能把高校潜在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
4,利用媒体广为宣传。
媒体宣传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广告,利用媒体来扩展高校体育馆的影响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现今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已成为新闻媒界的4大支柱,可利用它们来提高高校体育馆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5,服务师生,兼顾社群。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树立资源共享的意识,逐步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解决处理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向社会开放的矛盾,在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情况下,尽量多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以满足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健身需求。
6,创立多元服务,受益校园内外。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器材,这种算是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像提供专业健身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为此,要把单纯为学校教育提供场所转变为既能教学,又能承办各种体育比赛,还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上来。要把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成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型体育中心。从经营管理方面进行高校场馆的多功能开发。在以“保障教学、服务师生、扩大开放、全民健身、提高质量、科学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与体育相关的其他项目,如承办文艺演出,与学校周边的企业(公司)合作,定期出租场地、器材,收取一定费用,走主动创收之路;大力开发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如冠名权运用、场地四周户外广告牌的设立。这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而且还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有效地带动高校体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开展对外培训,开发经营项目、培养市场服务。具体操作上可选择对外培训作为场馆的重点项目:初级、中级、高级,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培训,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点,能产生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