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的命根子,种粮是庄稼人一生的本分。
我是庄稼人的后代,我时时地寻找记忆中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一畦又一畦的荞麦,一块又一块带着秋露的谷子,然而,老家原来随处可见种植庄稼的田地不见了,要么是被征去建起了高楼,要么改种了蔬菜。这让我顿生悲凉。
如果说人生中有什么记忆让我刻骨铭心的话,那就是田野里一望无际生长的庄稼。粮食在父辈们眼里非常珍贵,除了连片的耕地种植小麦外,在树林的空隙也种上小麦。杏花、梨花竞相争春的时节,树下绿染大地的小麦苗也在纷纷争俏,一天一个模样。微风吹拂,空气中弥漫醉人的芳香,天蓝、地绿、风柔、人勤,好一幅旖旎美景。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人类总是十分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辛勤的庄稼人在人均一亩的水浇地里悉心规划。每年春季,每户人家种植蔬菜不超过两分地,其余种植的是粮食作物。夏粮以种植小麦为主,秋粮种植种类较多,有糜子、谷子、荞麦、莜麦等。这些粮食在农人们眼里是宝贝,秋粮可以卖个好价钱,寄托着农人一年的期望。
“一场透雨,半个丰收。”雨水有营养,庄稼最喜爱,浇灌两次水,也抵不过下一场好雨。雨是不寻常的,飘飘洒洒行万里,接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淅淅沥沥,泽惠大地,滋润万物,长在地里的庄稼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的庄稼人站在雨中,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及时雨的喜悦,让雨水溅落在身上,不遮不挡,惬意无限,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雨后,庄稼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地头,看着雨后清洗的庄稼,心如花开,好像要把它们每一个俊俏的模样都装在心里。
最是麦子开花美。你不信,麦子生长期还会开花?会的,只有开好花,才能结籽、灌浆、成熟。只要不缺水,六月初小麦就会抽穗开花,像大米一般大的白色小花贴在麦穗上,如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一样,这时,麦子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充足的阳光会让他有健壮的身子,结出饱满的籽粒。
七月,是最令人心醉的季节。庄稼地里的小麦第一个点头示意:快来抢收,我熟透啦!大地一片金黄,走在田埂上一股淡淡的麦香味扑鼻而来,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辛勤劳动最好的褒奖。
俗话说:田黄一支烟。你坐在田埂上,阳光照在麦田里,泛起耀眼的光,在微风中麦子的颜色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天之内从淡黄到微黄再到橙黄,这个时候就是最佳的收割时节。当然,最怕的是阴雨连绵,人们常说的“龙口夺食”,说的就是这个理。即使烈日炎炎,偌大的田野里仍是一片繁忙景象,镰刀在麦茎间有节奏地刷刷作响,半人高的麦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麦根。庄稼人有的是经验,麦子收割后,先不急于打碾,而是把麦子捆成一捆一捆摞起来,捂上一段时间,接天地之气,让麦子上色,然后打碾入仓,这样磨出的面粉既有筋骨,又好吃。等麦子抢收、打碾后,秋粮又让庄稼人欣喜满怀。立秋之后,沉甸甸的穗头甚是招人喜爱,收割时,庄稼人如怀抱宝贝似地把它们收回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种植粮食就心存敬意。《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出现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该书是作者氾胜之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讲述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同样,《齐民要术》是另一部重要的农学巨著,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虽然成书于北魏时期,书中内容却是公元6世纪之前我国北方地区农学思想的一个总结,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该书对我国后来的农学思想影响极为深远。由此可见,古人很重视粮食种植与天时地利的关系,也就是说粮食种植须臾不可小视。
古人议农重农话题历史可鉴,现代农民更是把土地当做自己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农民心里像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樣,感情上难以割舍,自己心爱的犁耙耱即使放着生锈也舍不得扔掉。他们时常轻轻抚摸着这些磨下老茧的农具发呆:相依为命的耕地长出的粮食只能在梦里看见,多么令人惆怅。
如今,不仅仅是耕地没有了,连原来耕地上的树木也没有了。有的树木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树干至少两人合抱,树枝像一把巨伞遮阳挡雨,是庄稼的忠实守护者。
庄稼是种粮人心中永恒的绿色记忆。但现在儿时连片的庄稼地像梦一样缥缈远去,留下的只有父辈们徘徊在曾经的耕地间孤单的身影和一声声叹息,但这叹息过后,原来的庄稼地里又长出了“新苗”——这是父辈们曾经期盼的现代生活梦想成真的庄稼人的新生活。
(作者单位:《共产党人》杂志社)
我是庄稼人的后代,我时时地寻找记忆中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一畦又一畦的荞麦,一块又一块带着秋露的谷子,然而,老家原来随处可见种植庄稼的田地不见了,要么是被征去建起了高楼,要么改种了蔬菜。这让我顿生悲凉。
如果说人生中有什么记忆让我刻骨铭心的话,那就是田野里一望无际生长的庄稼。粮食在父辈们眼里非常珍贵,除了连片的耕地种植小麦外,在树林的空隙也种上小麦。杏花、梨花竞相争春的时节,树下绿染大地的小麦苗也在纷纷争俏,一天一个模样。微风吹拂,空气中弥漫醉人的芳香,天蓝、地绿、风柔、人勤,好一幅旖旎美景。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人类总是十分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辛勤的庄稼人在人均一亩的水浇地里悉心规划。每年春季,每户人家种植蔬菜不超过两分地,其余种植的是粮食作物。夏粮以种植小麦为主,秋粮种植种类较多,有糜子、谷子、荞麦、莜麦等。这些粮食在农人们眼里是宝贝,秋粮可以卖个好价钱,寄托着农人一年的期望。
“一场透雨,半个丰收。”雨水有营养,庄稼最喜爱,浇灌两次水,也抵不过下一场好雨。雨是不寻常的,飘飘洒洒行万里,接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淅淅沥沥,泽惠大地,滋润万物,长在地里的庄稼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的庄稼人站在雨中,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及时雨的喜悦,让雨水溅落在身上,不遮不挡,惬意无限,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雨后,庄稼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地头,看着雨后清洗的庄稼,心如花开,好像要把它们每一个俊俏的模样都装在心里。
最是麦子开花美。你不信,麦子生长期还会开花?会的,只有开好花,才能结籽、灌浆、成熟。只要不缺水,六月初小麦就会抽穗开花,像大米一般大的白色小花贴在麦穗上,如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一样,这时,麦子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充足的阳光会让他有健壮的身子,结出饱满的籽粒。
七月,是最令人心醉的季节。庄稼地里的小麦第一个点头示意:快来抢收,我熟透啦!大地一片金黄,走在田埂上一股淡淡的麦香味扑鼻而来,弥漫在空气中。这是大自然对人类辛勤劳动最好的褒奖。
俗话说:田黄一支烟。你坐在田埂上,阳光照在麦田里,泛起耀眼的光,在微风中麦子的颜色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天之内从淡黄到微黄再到橙黄,这个时候就是最佳的收割时节。当然,最怕的是阴雨连绵,人们常说的“龙口夺食”,说的就是这个理。即使烈日炎炎,偌大的田野里仍是一片繁忙景象,镰刀在麦茎间有节奏地刷刷作响,半人高的麦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麦根。庄稼人有的是经验,麦子收割后,先不急于打碾,而是把麦子捆成一捆一捆摞起来,捂上一段时间,接天地之气,让麦子上色,然后打碾入仓,这样磨出的面粉既有筋骨,又好吃。等麦子抢收、打碾后,秋粮又让庄稼人欣喜满怀。立秋之后,沉甸甸的穗头甚是招人喜爱,收割时,庄稼人如怀抱宝贝似地把它们收回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种植粮食就心存敬意。《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出现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该书是作者氾胜之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讲述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同样,《齐民要术》是另一部重要的农学巨著,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虽然成书于北魏时期,书中内容却是公元6世纪之前我国北方地区农学思想的一个总结,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该书对我国后来的农学思想影响极为深远。由此可见,古人很重视粮食种植与天时地利的关系,也就是说粮食种植须臾不可小视。
古人议农重农话题历史可鉴,现代农民更是把土地当做自己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农民心里像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樣,感情上难以割舍,自己心爱的犁耙耱即使放着生锈也舍不得扔掉。他们时常轻轻抚摸着这些磨下老茧的农具发呆:相依为命的耕地长出的粮食只能在梦里看见,多么令人惆怅。
如今,不仅仅是耕地没有了,连原来耕地上的树木也没有了。有的树木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树干至少两人合抱,树枝像一把巨伞遮阳挡雨,是庄稼的忠实守护者。
庄稼是种粮人心中永恒的绿色记忆。但现在儿时连片的庄稼地像梦一样缥缈远去,留下的只有父辈们徘徊在曾经的耕地间孤单的身影和一声声叹息,但这叹息过后,原来的庄稼地里又长出了“新苗”——这是父辈们曾经期盼的现代生活梦想成真的庄稼人的新生活。
(作者单位:《共产党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