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新的教育理念走进地理新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地理学习形式,多方面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 地理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课和自然学科的性质。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占用、少安排、随意取消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是“满堂灌”式教學,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现结合教学实际,就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系统,但它们对于认识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应更具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感知认知出发,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证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具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供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
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呈现的形式不同,认知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同,只有当学生多所学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认知材料的呈现方式,大致有语言、文字、事物和图形等基本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展现时都应该贯彻形象、直观、新颖的原则。在对各地地理景观进行描述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图片、幻灯、录像机和白板,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时候,将CCTV-1台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录下来后,让学生先通过看录像获得感性认识,引起学习兴趣。在学习“民居与聚落”之前指导学生通过杂志、邮票、互联网等收集图片资料,通过师生共同展示如侗族建筑、傣族建筑、苗族吊脚楼、福建土楼、水乡古镇、徽州民居等图片,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如果是一些需要动态展示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海陆变迁,采用白板演示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問题
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是增加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联系实际除包括学生的实际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环境问题,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联系学校所处位置,由于水泥厂和采石厂的粉尘,汽车尾气等给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给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洁净空气的重要性。如学习“中国地形特征”时,结合“山地多,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本地地形特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如何开发和建设本地?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投资设厂,引进外资,发展本地工业。这样把问题放在学生身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发展与合作”的时候,指导学生去收集以色列、巴勒斯坦的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纠纷,中国加入WTO等问题,学生通过组内学习交流、展示的方法将国际间的合作、领土争端等抽象问题的概念具体化,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景,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问题的情景。
在学生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后,由一名学生扮演某市长,提出环保措施,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的措施提出问题,由他答辩,另一名同学以房地产开发商的身份从环境的角度,向人们推销他的商品房。在学习“传统聚落保护”的时候,学生又以开发商的文物保护者的身份,就“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关系”展开辩论,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来,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精神需要,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获得成功,不断得到成就感的满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铺垫,设计得活动要有适当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翻努力才能完成,这种成功后的自我肯定的体验,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涉及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运用地理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活动。还有,在绘制校园平面草图的基础上利用地图,通过自己制作的等高线模型判断不同的地形等活动,都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五、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总之,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只要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主动探求新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地理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 地理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课和自然学科的性质。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占用、少安排、随意取消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是“满堂灌”式教學,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现结合教学实际,就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系统,但它们对于认识活动却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应更具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感知认知出发,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证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具不同的学习内容,可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供直观、新颖、有趣的认知材料
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呈现的形式不同,认知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同,只有当学生多所学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认知材料的呈现方式,大致有语言、文字、事物和图形等基本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展现时都应该贯彻形象、直观、新颖的原则。在对各地地理景观进行描述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图片、幻灯、录像机和白板,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时候,将CCTV-1台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预报录下来后,让学生先通过看录像获得感性认识,引起学习兴趣。在学习“民居与聚落”之前指导学生通过杂志、邮票、互联网等收集图片资料,通过师生共同展示如侗族建筑、傣族建筑、苗族吊脚楼、福建土楼、水乡古镇、徽州民居等图片,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如果是一些需要动态展示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海陆变迁,采用白板演示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問题
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是增加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联系实际除包括学生的实际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环境问题,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联系学校所处位置,由于水泥厂和采石厂的粉尘,汽车尾气等给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给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入手,启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洁净空气的重要性。如学习“中国地形特征”时,结合“山地多,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本地地形特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点,如何开发和建设本地?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投资设厂,引进外资,发展本地工业。这样把问题放在学生身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发展与合作”的时候,指导学生去收集以色列、巴勒斯坦的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纠纷,中国加入WTO等问题,学生通过组内学习交流、展示的方法将国际间的合作、领土争端等抽象问题的概念具体化,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景,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解决问题的情景。
在学生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后,由一名学生扮演某市长,提出环保措施,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的措施提出问题,由他答辩,另一名同学以房地产开发商的身份从环境的角度,向人们推销他的商品房。在学习“传统聚落保护”的时候,学生又以开发商的文物保护者的身份,就“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关系”展开辩论,使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来,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追求成功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精神需要,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的学习不断获得成功,不断得到成就感的满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铺垫,设计得活动要有适当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翻努力才能完成,这种成功后的自我肯定的体验,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涉及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运用地理概念,原理解决问题的活动。还有,在绘制校园平面草图的基础上利用地图,通过自己制作的等高线模型判断不同的地形等活动,都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五、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总之,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只要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主动探求新知识,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地理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