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胶州秧歌舞蹈具有与其它秧歌舞蹈不同的特色,要想跳好胶州秧歌舞蹈,必须进一步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找到舞蹈内涵中的精髓。本文对其文化特征的研究,能给胶州秧歌舞蹈的表演者以帮助。
关键词:胶州秧歌;起源;舞蹈特征;民族文化特征
前言
胶州秧歌起源于胶州地区,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和“扭断腰”。一直是胶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最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一种艺术。想要学好胶州舞蹈,并不是舞蹈动作形似就行了,要跳出其精髓,还要全面的了解这种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将胶州舞跳得具有生命和内涵。
一、胶州秧歌的舞蹈特征
(一)拧的动律特点
在跳“拧”的动作的时候,动作的扭动是以腰围轴的,腰的上部分与下部分在扭动的时候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的,让整个身体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拧转的“三道弯”的体态。在跳“丁字拧步”动作的时候,当腿抬起的时候,其大腿和膝部要同时向内侧拧,而且动的那只脚的脚后跟必须有控制的进行提起,在提起落下去的时候要注意是脚跟落地后再是脚的外缘落地,膝盖在关开的同时,脚跟和要不进行反复的拧动,从而显示出动作的动感以及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二)碾的动律特点
主要是脚步的动作,在脚步的进行移动重心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同样是在“丁字步伐”的时候,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三)抻的动律特点
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相互一种延伸感。按我们的通俗语来理解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往前延伸一点。
(四)韧的动律特点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我们在胶州秧歌中常见到的一组动作:1-2拍十字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3-4拍丁字拧步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出丁字拧步,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将碾、拧、神、韧劲蔓延上去,波及开来,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抻韵丰厚饱满之感,构成胶州秧歌的“快发力、慢延伸”的动律特点。
(五)扭的动律特点
“扭”是山东秧歌的韵律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辅以肩部,臂部适度的夸张。在此同时,运用各种步子的时候,要把握内在的力度感受,舞出“艮中浪,艮中扭”的精彩,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着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的“扭”的感觉。
二、胶州秧歌舞蹈特征形成的缘由
(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位于西北岸,属于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湿度适宜,四季分明,受海洋环境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光照时间长,相对湿度大,雨水四季不均,使当地的经济呈多元并存形态,而且以农业为主。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胶州人独特的文化品位、艺术素质和艺术观念,使其在山东人憨厚、朴实,真诚、爽直的性格基础上,又融入了细腻、柔媚、坚韧、灵活的质地。而这种性格恰恰为胶州秧歌这一舞戏并重、文武默契、多姿多媚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二)受人文环境的影响
齐人文化的遗存。齐立国于今淄博市的临淄一带,北临渤海,东为半岛,是滨海半岛型环境。显著特点就是“务实”而胶州秧歌无论是为解决生活孕育而生还是为娱乐的民间小戏,都是从生活出发,注重现实需要。港口文化的影响。作为北方重要港口的胶州,南来北往的船队到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促进胶州秧歌的不断成熟。农耕文化为主体。舞蹈动作当中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步伐,正是模仿人们农耕生活所创作出来的。
三、胶州秧歌舞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民俗功能
胶州秧歌作为秧歌的一种,胶州秧歌是在胶州这个特殊地域长期存活,上下绵延了三百多年,成为一方风俗文化的动态,它深深根植在胶州这片肥沃的土壤里,代表着特殊时期的农民阶层,展现农业文化下农民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方式。如今在胶州仍存在春节、元宵节举办“闹节”的地方风俗活动。胶州秧歌民俗性具有惊人的顽强的生存性,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仍然能不断调整自身,适应变化,可以说是胶州地方文化的一種历史积淀。
(二)熏陶教育
山东不仅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更是儒家文化传播的主要区域,孔孟儒学在山东的影响极大,甚至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成文法规”的作用。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遵守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胶州秧歌最有代表性的是能够宣泄情怀,畅怀益智。胶州舞蹈的内容往往与胶州当地的历史渊源、真实生活以及人民的追求向往结合在一起,反映了胶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对于封建迷信、不良行为的贬斥,对劳动工作的热爱等。
(三)文化认同
胶州具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各种宗教习俗以及民俗文化的形成。因此,胶州的人们在他们社会实践和观念表述的过程中也会带上当地独有的风格,使胶州秧歌的表现具有其浓厚的地域色彩。胶州的地理位置、历史传承和生产方式等正是胶州秧歌赖以生存的土壤。胶州秧歌舞蹈正是在充满群体的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作为当地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胶州人民的许多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结语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跳好一个舞蹈不难,跳活一个舞蹈不易。胶州秧歌以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和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跳好胶州秧歌不仅要强化动作的训练,更应该注重胶州秧歌的内在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舞动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这样才能使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
关键词:胶州秧歌;起源;舞蹈特征;民族文化特征
前言
胶州秧歌起源于胶州地区,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和“扭断腰”。一直是胶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最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一种艺术。想要学好胶州舞蹈,并不是舞蹈动作形似就行了,要跳出其精髓,还要全面的了解这种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将胶州舞跳得具有生命和内涵。
一、胶州秧歌的舞蹈特征
(一)拧的动律特点
在跳“拧”的动作的时候,动作的扭动是以腰围轴的,腰的上部分与下部分在扭动的时候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的,让整个身体呈现出的是一种向外拧转的“三道弯”的体态。在跳“丁字拧步”动作的时候,当腿抬起的时候,其大腿和膝部要同时向内侧拧,而且动的那只脚的脚后跟必须有控制的进行提起,在提起落下去的时候要注意是脚跟落地后再是脚的外缘落地,膝盖在关开的同时,脚跟和要不进行反复的拧动,从而显示出动作的动感以及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二)碾的动律特点
主要是脚步的动作,在脚步的进行移动重心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同样是在“丁字步伐”的时候,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三)抻的动律特点
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相互一种延伸感。按我们的通俗语来理解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往前延伸一点。
(四)韧的动律特点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我们在胶州秧歌中常见到的一组动作:1-2拍十字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3-4拍丁字拧步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出丁字拧步,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将碾、拧、神、韧劲蔓延上去,波及开来,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抻韵丰厚饱满之感,构成胶州秧歌的“快发力、慢延伸”的动律特点。
(五)扭的动律特点
“扭”是山东秧歌的韵律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辅以肩部,臂部适度的夸张。在此同时,运用各种步子的时候,要把握内在的力度感受,舞出“艮中浪,艮中扭”的精彩,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着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的“扭”的感觉。
二、胶州秧歌舞蹈特征形成的缘由
(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位于西北岸,属于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湿度适宜,四季分明,受海洋环境影响,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光照时间长,相对湿度大,雨水四季不均,使当地的经济呈多元并存形态,而且以农业为主。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胶州人独特的文化品位、艺术素质和艺术观念,使其在山东人憨厚、朴实,真诚、爽直的性格基础上,又融入了细腻、柔媚、坚韧、灵活的质地。而这种性格恰恰为胶州秧歌这一舞戏并重、文武默契、多姿多媚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二)受人文环境的影响
齐人文化的遗存。齐立国于今淄博市的临淄一带,北临渤海,东为半岛,是滨海半岛型环境。显著特点就是“务实”而胶州秧歌无论是为解决生活孕育而生还是为娱乐的民间小戏,都是从生活出发,注重现实需要。港口文化的影响。作为北方重要港口的胶州,南来北往的船队到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促进胶州秧歌的不断成熟。农耕文化为主体。舞蹈动作当中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步伐,正是模仿人们农耕生活所创作出来的。
三、胶州秧歌舞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民俗功能
胶州秧歌作为秧歌的一种,胶州秧歌是在胶州这个特殊地域长期存活,上下绵延了三百多年,成为一方风俗文化的动态,它深深根植在胶州这片肥沃的土壤里,代表着特殊时期的农民阶层,展现农业文化下农民自娱自乐的精神生活方式。如今在胶州仍存在春节、元宵节举办“闹节”的地方风俗活动。胶州秧歌民俗性具有惊人的顽强的生存性,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仍然能不断调整自身,适应变化,可以说是胶州地方文化的一種历史积淀。
(二)熏陶教育
山东不仅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更是儒家文化传播的主要区域,孔孟儒学在山东的影响极大,甚至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成文法规”的作用。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遵守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胶州秧歌最有代表性的是能够宣泄情怀,畅怀益智。胶州舞蹈的内容往往与胶州当地的历史渊源、真实生活以及人民的追求向往结合在一起,反映了胶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对于封建迷信、不良行为的贬斥,对劳动工作的热爱等。
(三)文化认同
胶州具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和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各种宗教习俗以及民俗文化的形成。因此,胶州的人们在他们社会实践和观念表述的过程中也会带上当地独有的风格,使胶州秧歌的表现具有其浓厚的地域色彩。胶州的地理位置、历史传承和生产方式等正是胶州秧歌赖以生存的土壤。胶州秧歌舞蹈正是在充满群体的生活气息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作为当地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胶州人民的许多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结语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跳好一个舞蹈不难,跳活一个舞蹈不易。胶州秧歌以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和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跳好胶州秧歌不仅要强化动作的训练,更应该注重胶州秧歌的内在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舞动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这样才能使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