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转让与土地增值税问题辨析

来源 :中国房地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主要资产的公司,股东转让公司股权是否要缴纳土地增值税的问题,十余年来一直困扰着实务界和理论界。而该问题的产生仅源于国家税务总局(2000)687号文对广西地方税务局的一份请示函批复:“鉴于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共同转让深圳能源(钦州)实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且这些以股权形式表现的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经研究,对此应按土地增值税的规定征税”(以下简称《批复》)。该《批复》下发后,多年来,企业界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在以转让公司股权方式整合、盘活公司资产时,顾虑重重,怕踩税政雷区,以致有的企业裹足不前,手足无措;有的企业则冒险一搏,“铤而走险”。各地方税务部门对该《批复》的理解、执行也各不相同,有的参照执行,有的则未予参照执行,可谓各行其是。而学术界在未深入研究该问题的情况下,较普遍认同该《批复》。例如,有学者认为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转让避开了税收制度,这不符合立法本意。有的学者认为“以股权转让形式掩盖房地产买卖目的的股权转让合同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也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因此是无效的合同”。还有的学者认为股权重组转让土地,国家防止炒卖土地的立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8条)被架空,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导致大量的房地产纠纷。因而主张对房地产立特别法,明确禁止房地产行业通过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
  一、股权转让与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法律分界
  股东转让公司股权与公司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法律行为,尽管都是转让一种权益,在经济利益结果上两种转让方式对买卖双方可能很不一样,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关联和考量,但在法律上却是两个完全不同法域中的问题。
  股权,是指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得经济等利益并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的权利。股东转让公司股权就是依法将自己持有的公司股权转让予他人的法律行为。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权拥有人占有、使用(利用)、获取收益、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转让,即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予他人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上,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权利的属性不同。股权是基于公司的成立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权利,承载它的客体只能是公司,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公司股东;公司通过股东行使其权利而外化为公司的行为。对公司而言,公司股权的转让,只是公司内部股东结构和股份比例的变化,公司对外的一切法律、经济等关系并不发生任何变化。土地使用权,属物权范畴,是一种用益物权,性质单一,其客体就是土地,只要依法依规支付相应的对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人。就公司的土地使用权而言,其权利主体就是公司。
  第二,调整的法律不同。由于转让股权与转让土地使用权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因而经由立法,由不同的法律法规予以调整。在我国,股权转让由《公司法》及相关的配套法规调整,股权转让的根本法律依据就是《公司法》第3章。土地使用权转让,由《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调整。二者在立法上、法律渊源上是界线分明的,在法律适用上不可混淆、套用、替代。
  二、《批复》的效力及其影响
  该《批复》下发后,对地方税务部门、实务界、理论界造成严重的困惑、混乱,其效力在实践中已被大打折扣,这本身就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澄清问题的是与非,分析该《批复》的效力,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首先,看该《批复》对法律的适用。该《批复》内容涉及的法律问题、法律领域有两个:股权转让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之土地增值税。如前文所述,这本是分属于完全不同的法律领域、由不同法律规范来调整的两种行为。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现行的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一部、一个条款规定:转让公司股权须征收土地增值税(转让公司股权的税务问题,依现行税法,主要由所得税调整);而《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的纳税义务人就只有一种:转让土地使用权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第2条)。可见,在立法上、法律规范上,这两个问题是区分得十分明确、清晰的,它们甚至没有任何的边界交叉和相互渗透。而该《批复》却将这两个截然区分的问题生硬地纠合在一起。为了达成这种纠合,该《批复》设置了两个条件:一是“一次性转让公司100%股权”,二是“以股权形式表现的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而《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根本就没有这两个条件的设置;该《条例》的解释权也属财政部而非国家税务总局。可见国税总局该《批复》是对《条例》的越权性、扩张性歪曲。就“一次性转让公司100%股权”条件而言,言外之意,如果是“分几次转让100%股权”,则无须缴纳土地增值税。而这在实际操作上是完全可行的;这也反证该《批复》在实际中可能、可以被称为一纸空文。而以公司资产的属性(如土地使用权)作为公司行为(转让公司股权行为)的征税依据,既不科学,也没有法律依据。
  其次,看该《批复》本身的性质及效力。该《批复》是国务院部委对本系统下属单位工作请示的批复函,不属于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从我国立法体制、法律规范体系角度看,国务院各职能部委有权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就只有一种———部门规章。而部门规章的制定,必须严格依照《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经过一系列的程序,主要有: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除制定程序必须合法外,部门规章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则是其产生的前提,即必须遵循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法制原则。
  由上可见,国家税务总局的该《批复》,在形式上不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要件,内容上又错误地牵扯、适用了法律,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因而其本身完全不具备法律效力。但由于它是对受文单位请示的问题做出的决定性意见,且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政府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常常逸出法律的范围,成为指示、命令、批示与接受、服从、照办的关系,因而该《批复》在业界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它对受文单位和抄送机关具有法律效力。从法律、法权的角度来说,其最大的影响是防碍、限制了公司股东对自身应有权利的行使。   现代公司制度中最生动、最能体现公司活力的一项制度即是股权自由转让制度。股权的资本性决定了股权的可转让性。一般情况下,股东不能退股,这是资本充实原则维持公司稳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增强公司的活力,在满足公司资本充足的前提下,现代公司也确定了资本流通原则,即股权自由转让的制度和机制,这也成为国内、国际上企业募集资本、产权流动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自治,是现代企业、公司十分重要的属性,股权自由转让即是公司自治性的重要表现。基于此,现代各国立法都将股权自由转让确定为了公司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大陆公司法也不例外。可见,股东转让公司股权是法律赋予的一项法定权利,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不可限制,更不能剥夺。
  三、“股权转让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说质疑
  较长时期以来,拥有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司,股东转让公司股权尤其是一次性转让100%股权,被视为“炒地皮”的另一种巧妙方式,将导致国家税收主要是土地增值税的流失,这也是国家税务总局做出前述《批复》的动机和原因。
  依照我国现行税法,股东转让公司股权环节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股东为自然人时);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环节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契税。本来在税法上,这两种行为应课的税种是十分明确的,由于“以股权形式表现的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使得这类100%股权转让成为了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这类股权转让是否必然会导致国家税收(主要是土地增值税)的流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第一,股权转让环节转让方已依法缴纳了所得税;第二,股权转让的受让方拥有目标公司后,公司日后开发(或继续开发)公司的土地、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时,必须依法缴纳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该等税收国家始终不会流失;第三,最关键的是在股权转让环节,转、受让双方(尤其是受让方)应当进行科学的税赋分析,将日后目标公司开发或继续开发该房地产项目所产生的税赋特别是土地增值税体现在股权转让的价格当中,确定一个合理的股权转让价格。作为受让方来说,这个税赋分析应当作为这次股权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成本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日后项目完成,进行经济决算时,与当初的经济分析(预算)有出入,赚或亏,赚多与赚少,都是与投资人的分析、预算、经营能力紧密相关,而最根本、主要的因素则在市场本身———房地产产品最终能卖个什么价,全由彼时的市场决定,开发商应缴多少税,也由开发商在市场中的经营、盈利情况决定。
  可见,本文所涉土地增值税在股权转让环节并不必然会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只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由谁(股权转让前的公司或股权转让后的公司)缴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则,由交易双方根据市场情况协商确定,体现在交易价格当中,政府完全没必要也完全不应该进行行政干预。
  现在的问题是,这类股权转让的交易双方尤其是受让方,多数情况下没有很好地进行税赋分析、测算并体现在交易价格当中,以致受让方受让成本过高、负担过重,而转让方盈利过大(这也是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前述《批复》的背景事实)。出现这些情况,全是由于受让方的税务知识、税法意识以及公司、公司法知识淡薄所致,而非股权转让方式有错。可见,不应该质疑、扭曲股权转让方式本身,而应大力加强含土地使用权的股權转让方式中相关税务、税法、公司法知识的宣传、普及,使交易双方都能认真测算这笔经济账,合理负担,确定一个合理的股权转让价格。
  四、结论
  在现代国家制度中,税收是一国政府的财政基础,纳税是国人(自然人与法人)应尽的宪法义务;税制是联结国人、社会、政府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税制的优良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社会、国家的福祉。同时,现代国家也应该是、必须是法治国家,这是人类社会追求共同幸福的理性选择。税收法定是国际公认的税收体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若无相应法律作依据,政府不能征税,公民亦无纳税义务。在我国,法律的制定权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严格地说,政府行政部门没有税收立法权,也无税法解释权。在立法优良的前提下,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税制,是保证其优良的根本保障。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税务部门必须依法征税,这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部门凡是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做出的批复、批示、指示,均与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相背离,理应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杨俊彦.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规制.法律与社会.2011.6
  2.王利红蒋品洪.以股权转让方式实施房地产转让的避税效果和法律风险.现代商业.2008.32
  3.张婧顾长河.股权重组方式转让土地的法律思考.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黄燕.以股权转让方式转让房地产涉税分析.企业研究.2011.18
  王春敏/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中心镇建设是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型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是区域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点。城镇化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199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选择100个左右小城镇展开综合改革试点,杭州市有12个城镇列入试点,杭州市中心镇建设开始启动,经过10多年发展,杭州市中心镇的经济
期刊
当前,随着大量公共租赁住房的建成交付,全国各地陆续启动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工作,其“热建不热销”、“叫好不叫座”问题引人注目。2012年初,上海、武汉、郑州等主要城市首批推出的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家庭户数不足房源供应套数的四成,实际签约入住率更低。  杭州作为全国最早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城市之一,类似申请家庭数量不多、放弃选房比例较高、实际入住户数更少的配租现象也客观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公共租赁住房配
期刊
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1年开始进入土地开发阶段。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紧靠外高桥港区,是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集国际贸易、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被称为“国境之内,关境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全面参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土地开发和
期刊
《房屋登记办法》第34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房屋的所有权,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除提供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抵押权人的身份证明、抵押权人同意抵押房屋转让的书面文件、他项权利证书。”依此规定,申请人提交了抵押权人同意抵押房屋转让的书面文件及其他材料,登记机构就可以办理转让抵押房屋申请的转移登记吗?  有观点认为,只要申请人提交了抵押权人同意抵押房屋转让的书面文件及其他
期刊
案情介绍  2007年,何小婷赌博输钱向邹美丽借了两万元高利贷。后邹美丽多次催要不还,邹美丽要求何小婷把房产证拿去抵押。何小婷便把其公公王文涛(2000年11月去世)所购公有住房的房产证偷出来交给了邹美丽。邹美丽带着冒充王文涛的老头,并使用伪造的王文涛的身份证,在河南省安阳市某公证处办理邹美丽代理王文涛办理转移登记的委托公证书。2008年7月1日,邹美丽、何小婷持公证书、房产证等有关材料向河北省某
期刊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历史演变与时代进步的必然,在关注国计民生、推进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开发商的责任在不断扩展和延伸。作为国有企业的江苏炜赋集团公司,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也积极承担起对政府、住户、生态环境、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奉行“和谐、责任与价值融为一体”的信条,遵循社会价值高于企业价值的经营理念,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
期刊
仔细研读“新国五条”,其核心内容是“限制购房,加快建设”,基本思路还是“以房调房”。  房地产开发要求资金大,而且回报周期长,风险肯定存在,如果单靠行政手段来遏制投机投资行为,第一是不现实,第二是不可靠。这次房地产调控提出“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应该说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指望房地产调控来制止房价上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房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物价上涨,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成本增加
期刊
2012年,宏观调控继续深化,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大型企业的经营仍然面临许多风险,迫使企业创新经营模式、转变竞争策略积极应对。从经营业绩上看,由于采取了积极的销售策略,大型房企经营业绩相比中小房企有所改善,强者恒强局面得以延续,这也使得市场进一步分化,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行业新格局得以呈现。  一、未来房地产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1.政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  十八大报
期刊
一、用海设施和海上构筑物登记相关法律法规  用海设施和海上构筑物是海域物权中的特定物。用海设施是指与物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辅助性设施及设备,如通往码头的桥梁或过道的辅助设施,装卸装置、盐业用海和公益事业用海的辅助设施以及石油、天然气输送设施等。海上构筑物是指居于享有海域使用权的主体为实现用海目的而搭建于海上的构筑物,如海上固定平台、海底隧道、桥梁、高架屋、人工渔礁及其他海上构筑物。其中,海上固定平
期刊
社区商业是指以社区内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居民,应具备行业齐全、服务配套的特点,并以先进的商业业态和优美的商业环境,在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更注重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多样化、个性化的综合消费。  由于社区商业所处的开发阶段存在差异性,社区商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