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与当下,眺望世界与未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立,温州肯恩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为美国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访问教授。从事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多年,先后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86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等论文350余篇。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迫在眉睫,又恰逢其时。从顶层设计来看,教育开放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大学也被寄予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试验田”的期待。温州肯恩大学便是这条新赛道上的前行者。在校长王立的引领下,这所尚且年轻的学校,从中美教育的交汇点出发,面向未来,昂首奔跑。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台阶,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大学在温州的土地上逐渐崛起。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培养人才
  温州肯恩大学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诞生于浙江省和美国新泽西州友好省州合作项目。2006年5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美国肯恩大学出席了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的签字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其创建、办学等提出了殷切希望。2011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筹备设立温州肯恩大学。2014年3月31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温州肯恩大学。这是中国创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2所中美合作大学。教育部把筹建温州肯恩大学列为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中外合作办学重大项目之一。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境外留学面临多重阻力,但不少学生对于国际化教育的渴求依旧不减。为给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就学选择,温州肯恩大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实施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自主招生,招录了213名持有世界知名学府录取通知书、原计划就读境外本科的中国籍高中毕业生,以及已在海外就读但选择回国的转学生。据王立介绍:“有些学生因为没看到招生信息,在招生工作结束后才来咨询;有些学生起初还在观望,后来出境就学依旧受阻。为了不让这些孩子耽搁学业,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我们前前后后共招录了四批学生,既要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又要让招生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那个时期真的很艰苦。”
  在积极应对疫情、寻找发展机遇的过程中,王立寻得了国际化教育新的突破口与根本遵循。“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从长远来看,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逆的。很多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比如疫情、环境、气候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化教育非常重要,要面对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必须凝聚全球的力量。如何凝聚?教育是最基础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走向世界舞台的勇气,在多变的世界局势中从容应对各项挑战,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自诞生之日起,温肯就是国际化的代名词。学校专任教师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本科毕业生60%以上赴全球知名高校深造,其中不乏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顶尖名校,学生们还是联合国、APEC等重要国际组织会议的常客;在课程设置方面,温肯90%以上的課程从美国肯恩大学引进,采用国际原版教材,共享美国肯恩大学的数据库和电子资源。在这所具备独特基因的中美合作大学里,领先的国际化师资和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探索全新的世界格局、塑造完整的世界观;小班化、全英文的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学会拥抱差异、追求合作;“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的办学宗旨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人才的使命,指引学生们在国际化的浪潮中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并理性地做出选择。
  在2020届毕业典礼上,王立深情寄语毕业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你们要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四年间,你们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传授的知识,你们在各种国际会议与活动中崭露头角。四年之后的今天,你们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因此我希望你们能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当你们从温肯走向世界的时候,请一定要告诉自己,温肯人一直都在共同努力使这个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让学生在自由与包容中快速成长
  2016年,温州女孩王阳灿选择进入温肯就读。四年后,她带着3.98的高绩点,手握宾夕法尼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杜克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忆起大学四年的生活,王阳灿直呼经历了无数不可能。英语专业的她,因为一堂生物选修课,对生物科研跃跃欲试,随后加入了理工学院Aloysius Wong教授的生物科研小组,并通过研究抗生素,发现了抗生素抗性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在温肯,我们的好奇心不会被任何事情所束缚;我们的想法,无论再怎么稀奇古怪、天方夜谭,也永远会被教授们温柔鼓励,并辅以正确的意见和引导,将它们变成现实。”
  “毕业典礼上,我们会邀请学生做全英文的演讲,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非常自信,讲话特别有底气。”王立自豪地笑道。而这与温肯的办学理念及育人方式息息相关。“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是温肯的办学理念,而支撑这一理念的是学校对“两个自由”的坚持。第一个“自由”是自由选择学习地点,温肯的学生既能在中国的校园里享受国际化教育,也可以迈出国门前往美国的校园学习。王立曾历任浙江大学外事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其自身丰富的留学与游学经历让他对国际化教育有着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年轻人要多走出去看看,到国际舞台上去接受锤炼,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个“自由”是自由选择专业。王立解释,有些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带有一些盲目性,可能因为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某个专业,但真正学习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有个学生大一入学时就读于建筑学专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建筑,真正感兴趣的是计算机,便可以向学校申请转去计算机系。而在这“两个自由”的背后,是学校需要承担起重大的风险。“主要是经济和资源配置上的风险。因为学生的选择是不可控的,他们可能突然申请去美国肯恩大学读书或转专业,那原来已投入的师资和实验设施就可能闲置下来。但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成长起来,找到自身的兴趣所在与发展定位,我们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   作为校长,王立对于学生的殷殷关怀不仅体现在学校政策上,也渗透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学校小,所以管理能够做到非常精细。像今年春季开学以后,我们就找了许多群体开各种座谈会,包括新生座谈会、研究生座谈会、年轻教师座谈会等等,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一发现问题就立马去解决。也因为我们学校小,只有2800名学生,学生们可以随时来找我反映问题。”有一次,一名学生因为社团活动经费不够直接寻到校长办公室,王立当即表示给每个社团增加活动经费。王立也常深入课堂,一发现课堂教学有不规范之处,便会立刻与学术副校长反馈,进行整改。“学生是最根本的,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定要把学生培养好!”
  如果从王立第一次登上讲台算起,今年已是他教师生涯的第46个年头。1975年,王立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劳动,成为当地小学的一名“赤脚”教师,从汉语拼音开始教语文、从“1+1”开始教数学,还要踩着脚踏风琴为学生们上音乐课。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王立仍觉得很有意思。1977年恢复高考,王立考上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一路走来,在浙大读博时,他的导师,浙江大学老校长杨士林教授的治学态度与教育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他。“我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杨先生生病住院,先生请我把论文送到医院,写好一章就送去一章,并把先生改好的那一章拿回来,送下一章时要把自己已修改好的前一章一并拿给先生过目。先生看过的论文,整张纸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连英文的语法错误都标了出来。”王立回忆道。如今,在王立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也一直装着博士生们的论文,在往返温州与杭州的动车上、在深夜的办公室里……一有时间,他就会拿出论文仔细审读,从专业问题到语言措辞一一修改,正如当年杨士林教授教导他时一样。
  从浙大到温肯,在科研、行政双肩挑的重任下,王立仍坚持为研究生授课。“我喜欢教书,愿意为此付出我的所有精力。”在他看来,教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点亮别人的事业。多年来,王立带领学生活跃于学术前沿,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硕士,他们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等,分别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重要岗位贡献力量。王立也因此获得了浙江大学“王宽诚优秀教师奖”、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以科研为引擎办学兴校
  2019年2月,王立正式出任温州肯恩大学校长。如何带领温肯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王立看来,科研是大学发展的奠基石。“大学有四大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在教学上,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如何造就?一个要点就是学校必须要有自己强大的科研力量。具备高水平的科研力量与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链条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抓科研是从根本上提升学校教学水平与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此上任初期,王立便以科研为原点,为温肯描绘了接下来的“奔跑”路径——学校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建立国际化科研平台;逐步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用硕博教育和科学研究创新助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启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项目,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向全球招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带着他们的项目、梦想来到温肯。沿着这条“奔跑”路径,温肯的科研发展从零起步,大步迈进——组建温州肯恩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集结包括中外8位院士在内的15位专家学者;11个专业获批开设硕博研究生教育;兴建理工类实验室、获批生物信息与技术研究平台实验中心;多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科研并非教师和研究生的“特权”,在温肯浓厚的科研氛围中,本科学生的科研兴趣也得以激发。自2015年开始,温肯开始实施Student Partnering with Faculty/Staff Programs(SpF/SpS)项目,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国际视野下,利用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当下中国及国际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领域的热点,开展探索和研究,并合作完成科研项目。至今,温肯共有350位学生参加 SpF/SpS 项目,参与指导的教職员工88位,累计实施SpF/SpS项目126项。几年下来,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学术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跨学科、跨专业地参与到科研中。例如:会计专业学生张睿佳、郑敏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许诺参与Aloysius Wong教授的抗生素益生菌研究和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并在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对于温肯科研的发展方向,王立很明确:“作为一所立足温州本土的中外合作大学,温肯科研发展要服务地方经济。我们一直在思考应如何帮助我们的城市更好地发展。”外教Toby Michelena是温肯生物系系主任,他从2016年起开始致力于温瑞塘河治理项目。目前,他和团队正在一同设计针对塘河的过滤器,通过过滤防止污染物进入河流。前不久,被誉为“温州最美治水人”的他获得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西湖友谊奖”。
  王立自己是一名深耕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学家,来到温州后,他也不断将自己的科研优势嫁接于温州地方产业发展。此前,王立曾受温州企业邀请,参与化工行业标准的制定。今年,他还为温州的新材料企业送去了一名博士后,其工作对产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支撑性作用。王立表示,“接下来,温肯将从全球引进多名高层次科研人才,致力于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真正地利用专业知识为地方经济服务。”
  将赤诚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王立的身上有许多标签,他是校长,是博导,也是科学家,而所有标签的背后都有着相同的底色——为国家的强大而奉献自我的家国情怀。王立是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这一辈人是知道国家的底子的,知道国家曾经是在一个多么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觉得自己的肩膀上扛着让国家强大起来的担子。”本科毕业时,王立请学校当时的书记在毕业留言册上签字,书记挥手写下“振兴中华,匹夫有责”,从此这八个字就深深刻印在他的心底。
  王立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后又前往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他清楚记得,自己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他的博士生导师杨士林教授召唤他:“王立,回来吧!下学期的课已经帮你排好了。”于是,他和同在加拿大做研究的爱人就此踏上归国的旅途。
  数十年来,王立始终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探索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军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期科技报国,服务社会。迄今为止,他走过40多个国家,访问了150多所全球顶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每到一地,他都会抽出时间做一场学术报告或学术交流。“我对我们的科研有自信,站在国际学术讲台上,我就是中国的学者,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王立和团队目前致力于研究苯硼酸基智能胰岛素控释系统,以实现随着血糖浓度的变化智能调节胰岛素释放的目的,一旦付诸应用,可以为全球4.5亿糖尿病患者提供比注射更安全、方便、少痛苦的胰岛素输入方式,意义巨大。
  如今,在温肯担任校长,王立常常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归根结底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办学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爱国,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温肯在引进美方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与文化课程。“我们的国情课程有‘古与今’和‘辩与思’。‘古与今’讲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辩与思’,则涵盖了中国特色理论的时政课程。只有教育学生了解中国,热爱、感恩自己的祖国,他们未来才能成为服务于国家的人才。”
  今年是中美双方签约创办温肯的第15年,也是学校办学的第10年,回首来路,温肯始终基于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融合中西方文化,探索建设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教育体系。“虽然与许多百年老校相比,温肯还很年轻,但随着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温肯能够成为一所世界级高等学府和中美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王立满怀信心道。
其他文献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结?当我们走进济南,看到那隐约在高楼大厦、山水景点间忽隐忽现的痕迹,与一切关于人的气息,都是教育的身影。这身影犹如在潺潺泉溪下浮动的绿藻,伴随着涌动的泉水,生生不息。恰如老舍先生所说,济南有着“绿的精神”。那是一种有生命力,可持续、可信任的绿,代表着教育的温和、平衡与希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
期刊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需要一系列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举措。为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近些年来,济南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济南高新区教育系统从2017年11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人事管理、创新教育评价考核方式。  在这块“试验田”上,高新区的34所学校全部加入改革行列,
期刊
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人类进步。作为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下,教育越来越重要。在“人”的成长中,生命意象是辽阔的,我們的教育能否让这么多重的生命意象,仍然向着健康、热爱和美好前行,这可能是教育始终面临的课题。近二百年来的医学现代化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教育要遵循规律,前提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这或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
期刊
彩色的有机玻璃,拼出一幅祥云托举着初升太阳的曼妙图景,这是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明珠幼儿园的LOGO,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人的坚守与付出。如果你到访这座小而精的幼儿园,想要听一听它半个世纪风雨兼程的故事,园长吴桂优一定会从这枚LOGO讲起——各方力量的凝聚,托起了明珠幼儿园的未来。  2021年,幼儿园迎来了50岁生日。岁月如歌,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幼儿园到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的华丽转身,它如何跨坎坷、辟
期刊
2017年以前,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教育忽视了评价对教学的服务作用,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降低了对教学的要求,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我们反复思考认识到:教学和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或评是为了教和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只有教师教好才会有学生学好;只有立足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有好的教育。我们开启了教师成长“四部曲”的序幕。  2017,
期刊
智慧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化数字产业等技术迅猛发展,智慧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热点。然而,智慧教育并非只和高精尖的技术、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有关,真正的智慧教育是奔着发展人、成就人而去。技术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群体的智慧更是完善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家、校、社在教育领域分属不同的教育空间,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人都理应属于教育角色。依托信息技术,突破时
期刊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切入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载体,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地域特点、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学校文化、师资状况、学生特点,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纲要,创生适应学校自身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课程架构及特色育人模
期刊
一百年来,科技创新空前辉煌,全球城市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我们正面临世界大变局中新形势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在这个历史阶段,回望,知道我们如何来;前瞻,则是思考我们往哪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 ,我们把目光切入到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于是,我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线上学科教学尚有前人探索,线上德育活动却无章可循。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教育共同场?如何将德育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天河一小”)打造了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美德教育、科学教育等主题为一体的天河一小“展翅课程”。课程立足三个理念:聚焦正面价值,感悟奋斗奉献的中国精神;关注社会生活,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实施学
期刊
这个世界上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可以慰藉心灵,只有扎扎实实的奋斗才能绽放生命之花。王永明是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一中的语文教师,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农村教育整整26年。王永明把“开放语文”当作自己毕生的教育追求。“从朦胧认知到逐步清晰,从实践探索到深刻理解,从理论创新到形成教学体系,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一群人携手前行,‘开放语文’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让我永远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大道上,生命不息,探索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