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建构的思考和实践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nydxlh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切入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载体,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地域特点、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学校文化、师资状况、学生特点,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纲要,创生适应学校自身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课程架构及特色育人模式,是重庆市人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探索。
  提炼基于学校文化的精神气质
  对于塑造人格而言,根本点在于塑造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滋养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德育要把国家意志置于“人”所在的具体的文化场域之中去施加影响。
  1945年,重庆市人民小学(原名“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学校”)于炮火硝烟中诞生在太行山上。学校传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顽强生存,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随着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挺进大西南,学校在重庆正式建校。刘伯承元帅为学校题写校训并命名。贺龙元帅担任学校首任董事长。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担任学校首任校长。自此,一所流淌着革命血液、凝聚着红色基因的小学开启了光荣的发展历程。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走进新时代,在70多年的岁月里,人民小学始终坚持刘伯承元帅在校训中指引的方向:“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骄娇儿。”为国育才、两有两爱、创造精神、铁的纪律、不做骄娇儿……这一系列清晰而明确的要求,就是人民小学独特的文化内核。历经沉淀,这些内容从要求变成习惯,从习惯养成性格,从一个个师生个体的性格升华为一代代人民小学师生群体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成为人民小学宝贵的学校文化。从师生群体的身上,我们梳理并提炼出了人民小学的学校精神——好奇、勇敢、责任、荣耀。
  它不仅是对学校光荣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民小学的落地。由此,学校构建基于学校精神的新时代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就有了师生共同认同和乐于接受的文化心理基础。
  拟定基于中小学德育主要内容和学校精神的“童年·成长”德育课程目标
  分析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这五大板块,其实可以归纳为发展儿童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类。而我校的学校精神也是充分考虑到儿童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好奇”“勇敢”是发展儿童的自然属性的要求,“责任”“荣耀”是发展儿童的社会属性的要求。
  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学校精神,我们确立校本德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以中小学德育主要内容为基础,在尊重儿童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用儿童社会属性的发展方向牵引儿童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学校德育课程发展目标涵盖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社会责任、道德修養、热爱劳动、审美情趣、追求真理与敢于创新、身心健康、触摸世界与尊重生命九大方面,在每一个具体目标下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目标(详见下图)。
  构建基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
  我们将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分为两大系统——
  围绕“好奇”和“勇敢”,着眼学生自然属性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以“勇气课程群”“艺趣课程群”“好物趣玩课程群”,贯穿身心健康、审美情趣以及追求真理和敢于创新等德育课程目标,构建起学校的“童年课程系统”。
  围绕“责任”和“荣耀”,着眼学生社会属性的发展与健全,我们以“劳动课程群”“行走课程群”“关乎于读课程群”“暖心日课程群”“放眼周课程群”和“礼仪课程群”,贯穿热爱劳动、触摸世界与尊重生命、人文底蕴、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道德修养等德育课程目标,构建起学校的“成长课程系统”。
  九大课程群,配合九大德育课程目标,进而辅以细化到低、中、高三个学段的27项分段目标,实现了国家德育课程基本内容全面融入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构建基于学校精神活动场的全方位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网状脉络,需要互相补充、互为激发——顶层设计架构模型,学科课堂与少先队活动课是实施主阵地,学校的主题活动让德育课程育人目标明确、特质明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施途径,让德育课程得以更好地落实。
  以课程群为资源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
  少先队活动课是德育工作实施的主阵地。在很多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的主导权掌握在班主任或者中队辅导员的手里,这就容易导致少先队活动课缺乏序列化设计,整体性不足,对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目标推进的实际效用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把德育课程九大课程群分配到每个年级的少先队活动课中予以实施。如此一来,少先队活动课的整体性、序列性、操作性都有了明显提升。
  以学段课时标准厘清德育课程的内容比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统筹设计了九大课程群的内容权重,避免了课时平均化。例如,低年段学生规则意识不够强,我们在一学期中安排了七次礼仪课程,让学生懂得校园礼仪,明白如何与人交往,建立自我与他人的合理边界;考虑到低年段学生认知力、控制能力的实际状况,行走课程群集中在校内开展,而没有在校外安排实践;高年段学生理解力较强,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人情冷暖、感受世间万象、增加人文底蕴、认知世界和认同自己国家,因此增加了关乎于读课程群的比重。
  以课程群为枢纽促进学校德育与学科的融合。   九大德育课程群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整体架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引擎,也是连接学科课程的枢纽,形成了德育和学科的生动连接。例如:六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着重从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反思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调适;礼仪课程群中“男孩女孩好朋友”“获得好朋友的钥匙——尊重他人”等活动,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互为支撑,形成融合。
  以课程群为杠杆撬动家校社的联动。
  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与家庭和社会协同,才能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童年·成长”德育课程群在架构上明确了家庭、社会各自的内容,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联动。以劳动课程群为例,除了学校开设的每周劳动课、主题劳动课,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家庭劳动指导手册》,把学校要求和家庭要求融合,将学校指导与家庭帮助结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真正发挥了劳动教育课程群的作用。
  在对家庭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之外,我们还将社会场景和场所的功能融入学校德育课程群建构中。例如:暖心日课程群的主要实施场所是社区和养老院,旨在让学生关注社区、关注社会,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行走课程群把田间地头、博物馆、工厂等场所放入德育课程的场景中,让学生在行走实践中,培养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在学校德育课程群的驱动下,家庭的参与度得到有效提高,社会场景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实现了家校社共同发力的联动机制。
  创设“童年·成长”德育评价系统
  通过构建“童年·成长”德育课程群,中小学德育工作基本内容与学校精神形成内涵相融、外延相符的有机整体。这其中,德育课程评价系统起着导向和监控的重要作用。
  建构以普遍性、跨界感和想象力为价值导向的内容评价系统。
  以前的德育活动课要么被归为单独的教学活动,单纯从教学效果来评价;要么被归为班队活动,单纯从活动开展情况来评价。而德育课程群的建构,让我们对德育内容评价有了更加综合的考量。特别是从普遍性、跨界感与想象力三个方面实施内容评价。
  普遍性是学校德育课程群的基本特征。责任和荣耀必须被普遍认同才有价值。我们始终认为,没有任何一项真正有价值的德育课程内容是只针对部分学生的,只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价值的德育课程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生动实用。我们要实现德育效果从“众星捧月”到“群星闪耀”的转变。
  跨界感是學校德育课程群的生长要素。勇敢是跨界感得以产生的前提。德育课程需要创设环境、创设氛围,让学生浸入其中,以开放多元的内容对学生施加影响、产生引领。跨界为我们打开了不一样的、更加广阔的德育课程群空间。
  想象力是学校德育课程群的关键特征。好奇是想象力的基础,要用想象力灌注德育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创编以及课程执行的全过程。唯有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地创新,学校德育课程才具有生命力。
  建构以过程性、阶段性和成果性为呈现内容的学生发展评价系统。
  在关注德育课程群内容的设置之外,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内在成长。
  阶段性评价用描述性语言和资料袋的形式对学生在德育课程群中的发展给予正确评价,同时用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的多元方式对学生的成长给予肯定。例如,礼仪课程群、暖心日课程群等,均以过程性评价为侧重,看重日常坚持。
  过程性评价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采集手段,及时抓取过程数据,形成评价。以劳动课程群为例,学校主导开发了“劳动萌主”小程序,将学生劳动的过程予以呈现,同步导入评价体系,形成了“过程采集—数据搜集—即时反馈—跟踪成长记录”一体化过程性评价。
  成果性评价主要就课程设置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这不仅是对学生发展的直接鼓励,也是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还是“童年·成长”德育课程体系核心培养目标的体现。我们设置最佳好奇奖、年度勇敢奖、年度创造奖、年度挑战奖、年度公益奖、年度荣耀之星等体现阶段成果和阶段收获的专项奖,对学生发展程度和实效予以评价。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有力地作为。学校如何在不折不扣执行中小学德育工作基本内容的同时,实现国家意志的系统落地,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建设要回答的新问题。构建“童年·成长”德育课程群就是我们立足学校文化的思考和实践。它目标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开放,为学校、教师、学生搭建了持续成长的广阔空间,成为人民小学德育全员发展新的生长点。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主体、多领域,教育扶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安徽霍山文峰学校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十几年前,霍山县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的大别山区贫困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并满足
期刊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聚焦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从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和健全办学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意见。我们呼吁办學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育人思维,激发办学活力,构建开放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把学校还给学校,释放校长、教师能量与潜力
期刊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前不久,无手无脚的四川泸州“梅子老师”的事迹受到广泛关注,她用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支撑着残缺的身体在讲台上教书育人12年。她的事迹让人泪目,网友们纷纷为其点赞。  现代文明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体现着一个时代的良知。残疾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非凡的毅力,攻坚克难,自强自立;他们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他们以初心和奉献,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虽历经风雨,却永
期刊
2020年7月,湖南耒阳市正源学校(以下简称“正源学校”)考生钟芳蓉以676分的成绩,名列湖南省2020年高考文科第四名,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在网上引发热议。像钟芳蓉一样,在她的母校正源学校,16000多名学生多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近九年有13名学生从该校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正源学校是一所全封闭式、全寄宿制的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矗立在青麓山中,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校园内奇石异草相映,绿地
期刊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教育有着怎样的联结?当我们走进济南,看到那隐约在高楼大厦、山水景点间忽隐忽现的痕迹,与一切关于人的气息,都是教育的身影。这身影犹如在潺潺泉溪下浮动的绿藻,伴随着涌动的泉水,生生不息。恰如老舍先生所说,济南有着“绿的精神”。那是一种有生命力,可持续、可信任的绿,代表着教育的温和、平衡与希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
期刊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需要一系列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举措。为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近些年来,济南出新招、出实招、出硬招,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济南高新区教育系统从2017年11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人事管理、创新教育评价考核方式。  在这块“试验田”上,高新区的34所学校全部加入改革行列,
期刊
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人类进步。作为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下,教育越来越重要。在“人”的成长中,生命意象是辽阔的,我們的教育能否让这么多重的生命意象,仍然向着健康、热爱和美好前行,这可能是教育始终面临的课题。近二百年来的医学现代化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教育要遵循规律,前提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这或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
期刊
彩色的有机玻璃,拼出一幅祥云托举着初升太阳的曼妙图景,这是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明珠幼儿园的LOGO,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人的坚守与付出。如果你到访这座小而精的幼儿园,想要听一听它半个世纪风雨兼程的故事,园长吴桂优一定会从这枚LOGO讲起——各方力量的凝聚,托起了明珠幼儿园的未来。  2021年,幼儿园迎来了50岁生日。岁月如歌,从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幼儿园到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的华丽转身,它如何跨坎坷、辟
期刊
2017年以前,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教育忽视了评价对教学的服务作用,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降低了对教学的要求,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我们反复思考认识到:教学和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或评是为了教和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只有教师教好才会有学生学好;只有立足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有好的教育。我们开启了教师成长“四部曲”的序幕。  2017,
期刊
智慧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化数字产业等技术迅猛发展,智慧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热点。然而,智慧教育并非只和高精尖的技术、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有关,真正的智慧教育是奔着发展人、成就人而去。技术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群体的智慧更是完善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家、校、社在教育领域分属不同的教育空间,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人都理应属于教育角色。依托信息技术,突破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