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表说逻辑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历史是一门极具逻辑性的学科,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理应成为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注重的是主观的历史结论,忽视的是历史事件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本文拟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背景为教学内容、以年表为主要教学材料、以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为主要目的,通过这一教学片段,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出初步探讨。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经济史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欧洲由于战争的破坏,实力相对下降,而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加强,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介绍容易给学生造成两个不甚准确的印象:一、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横空出世”的感觉。经济学本身就比较难以理解,再者,前面的教学内容对此又少有铺垫,此处过度不够流畅的话很容易产生一种突兀之感。二、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让学生感觉到,这一体系的形成仅仅是美国企图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结果。
  从广义上来说,新航路开辟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相继经过殖民扩张与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纪之交,英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突出的世界货币,那时的英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债权国,但是到了1920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也在提升。那么1920年代的世界市场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呢?不妨以年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1921年:英国规定了高额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率。[1]
  1929 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列强纷纷效仿。
  对于年表的分析,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设计恰当的问题,通过问题逐层深入,抽丝剥茧,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明白教材内在的逻辑结构。
  在展示材料的同时,展示两个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举措通常是什么?这对三十年代后期的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应该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过程中最常采用的做法便是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支持商品外销。那么每个国家都这样做,带来的结果想必也是不难想象的。尤其是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各个国家的这种政策愈演愈烈,其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危机,反而加剧了危机,正如章百家先生在《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中所说的:在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由于没有制度性的协调平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不仅大大加深了危机,而且也成为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到,各国以邻为壑的危机对策是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缺少的就是一个“制度性的协调平台”,那么在大危机期间,就没有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吗?回到年表:
  1927年:世界经济会议召开,再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等问题。由于美、英等国之间的矛盾,未达成协议。[2]
  在经济大危机之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们不止一次讨论取消对外贸易限制的问题。但是,英美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较量,其实在二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确实在提高,甚至可以和英国并驾齐驱,这一时期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显然还不成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意识到需要有一个“制度性的协调平台”。简单地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有相应的规则和秩序,以免矛盾过于激化而威胁到整体的发展,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但是问题在于,规则和秩序的制定需要有一个主导者,谁来主导?各资本主义国家间免不了一场明争暗斗:
  1933 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33年6月,在国际联盟的主持下,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法国也提议建立一笔国际基金,英法两国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当时处于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正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不可能也不敢拿出那么一笔钱解决国际经济合作问题,况且欧洲各国矛盾重重,美国此时也无意卷入欧洲政治。没有美国的响应,此事不了了之,这个结局也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为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埋下伏笔。
  经济危机的冲击的巨大的,不仅英法美受到影响,德国、日本也未能逃过此劫。德国在经济危机中采取了战争方式解决了失业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到1940年,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可以说是横扫千军,借此之势,德国的经济野心也随之膨胀:
  1940 年:德国提出“冯克计划”,提出以马克代替黄金。[3]
  1940年夏,德国经济部长、帝国银行行长冯克,公开提出了以马克代替黄金,建立以柏林为中心的多边清算体系,德国在此提出了独霸欧洲、建立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建立经济新秩序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德国想要主导这一秩序的建立,這令英法等国不能容忍,英法必然采取反击措施:
  1941 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对抗冯克计划(后来经过修改形成“凯恩斯计划”)。[4]
  英国不能容忍德国出面主导新经济秩序的建立,情报部门要求财政部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揭露冯克计划的荒谬性。凯恩斯于1941年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两份备忘录,后来经过四次修改,形成凯恩斯计划。可以看出,凯恩斯计划最初是为了对抗冯克计划的,而在本质上则是在争夺新的经济秩序的主导权。   由于二战爆发以后,英国向美国大批订购武器装备,导致黄金外汇大量流入美国,英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减少,凯恩斯的主张就是要力图贬低黄金的作用,以维持英镑的地位,这有利于英国,但是对于黄金储备正在增加的美国来说,是决然不会同意的:
  1941年:美国财政部顾问亨利·怀特受命考虑战后国际货币安排问题。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财政部顾问亨利·怀特受命考虑并准备一份有关建立盟国间稳定基金的备忘录和计划,以便在战时利用基金向实际和潜在的盟国提供帮助,牵制敌国,为战后国际货币安排奠定基础,为战后提供一种国际货币。英美两国在此问题上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
  1941年:《大西洋宪章》,英美两国提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问题。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各国再次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可以看出,此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已然十分强烈,而主要的竞争也在英美两国之间。此时,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已经大大增加,在战争中,美国就已经给英国、法国、苏联、中国提供了大量美元。美国希望通过稳定各国汇率,以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国际储备,从而弥补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英国虽然不甘示弱,但其结果却也是无力回天:
  1942年9月——1944年7月:英美两国围绕各自的经济计划展开谈判。[5]
  结果英国终究不是美国的对手,不得不接受“怀特计划”:
  1944年7月1日——22日:苏英法中等44国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舍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饭店召开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美国最终成为获胜者。
  这样我们便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了,最后形成的则是一张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历史年表。
  通过这张年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绝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的,美国能够取得战后新的经济体系的主导权也是经过选择的结果,也不是简简单单地“美国扩张”所能解释清楚的。
  最后,不妨以一张时间轴的形式加以总结:
  这个时间轴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之后的调整。说到调整的问题,一战以后,对国际社会已有调整,战后建立了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但是一战后的调整只是侧重于政治方面,而对于经济方面则多有忽视。事实证明,无秩序的竞争状态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二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的表现更是给人类惨痛的教训。政治需要秩序,经济同样需要秩序,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在二战后,有能力主导这个秩序建立的,也只有美国。
  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便是它的时序性,体现时序性的最好手段莫过于编制年表。在编制年表的过程中,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渐变得清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能力的价值永远是要超越知识本身的,若干年后,学生也许会把知识本身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学科素养却将伴随他一生,将会悄无声息地影响他的一生,我想历史学科的价值也就在此吧。但是历史资料浩如烟海,选择什么样的事件编入年表,我想应该有一些筛选的条件:
  一、所选择的事件宜有跳跃性,但是以不脱离教材过远为标准。以本课为例,经济大危机、二战、《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等内容,皆是来源于教材,却是分布于不同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联想。对于课外补充材料的选择,不宜多。
  二、选择材料要注意教材的边边角角,如“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这些内容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是其地位却是非常重要,它不仅使教材的逻辑更加完整严密,也容易成为考试命题的材料来源。如本课中关于“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的相关资料皆来源于“材料阅读与思考”。
  三、年表的编制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语言上要简练。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所选择的事件能够说明问题,对于每一条资料都要详加分析,最后再对事件加以综合,这样才能起到预定的效果。
  【注释】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4頁。
  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世界历史》2009年第6期。
  王在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0期。
  (美) R.R.帕尔默著,孙福生等译:《现代世界史》(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674页。
其他文献
历史高考全国卷选择题依据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发现问题、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历史等能力。4分一题,分值权重特别大。选择题成了拉开差距,形成区分度的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说,提高选择题得分是历史科考试的重点。如何提高选择题得分?本文从历史文本解读能力的角度入手,对选择题解题策略进行一些有益探析,看是否有益于奋斗在高三一线的历史老师们。  一、选择题的重要性及失分原因  从广东省
有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课标十分强调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学习素养,其次是科学与语言这两大工具性素养,而伦理道德、生活管理能力却有被忽视的倾向。[1]尊重与包容就是属于伦理道德的素养范畴。事实上,教师重视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升学习素养和其他工具性素养的落实效果。因为包容意味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促进不同个体的协调发展;而教师的角色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因此,在教学设计时,
一、研读思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之为“新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不难发现,本课不仅要能够从长时段中对选官制度、中央官制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历史概况进行准确描述,从具体时空背景下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还要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变迁的高度理解制度革新
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调整人才结构的需要。在2008年的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高职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数已经基本持平。高职人数的增加不仅需要新增大批的校舍和设备,更需要大批的师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肩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致力于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月初
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历史试题第42题(以下简称“中共会议题”)向考生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图中显示了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八七会议、中共六大、遵义会议、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等十次会议的信息,设计的问题是“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此题对考生的解答要求是“明确列出两次会议
一、2008年高考文/理科基础化学试题分析    2008年广东高考文/理科基础化学试题,着眼于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又将其置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从而做到从基础知识中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1.化学基础知识在试题中的体现。  由上表可知,在高考命题中,一个题目覆盖了多个知识点,而且尽量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知识。    2.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题虽
目前我国对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和历史三科的教科书编写采取了国定制,使教科书编写成为了一项国家事权。其中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科书的使用在2019年基本覆盖了全国,高中统编历史教科书于2019年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六个省市试用。在此之前,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实行的是审定制,在审定制下,各省各地区初高中自行选取版本不同的教科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知识点的重合、初高中衔接不易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1]“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创造条件。因此,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应该建立在其他几个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解释、评判历史现象,最终形成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探索培养
历史教育对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部编教材在每单元皆设专门的课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试以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为例,谈谈如何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把握核心问题,提升教学立意。  
魔术名家在临泉高铁站为群众演出。图/赵怀勇  民间杂技看临泉!临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有一手。”临泉民间杂技艺术的兴盛,从当地流传的俗语可见一斑。杂技学校学生在排练节目。图/赵怀勇  起源于民间、活跃于民间,临泉杂技艺术具有鲜明特色和浓厚的生产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杂技演员在第四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上演出。图/程国银  临泉杂技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