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创设好的物理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是开拓学生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物理情境 课堂教学 兴趣 宽松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一个好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循着教师设计的方向深入思考,学生将会有进入神奇的科学殿堂之感!这样,学生就会因好奇而自动产生“探奇”的念头,学习过程自然也变得苦中有乐了。奇特的物理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或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见,生动的物理情境使得学生自觉去探寻自然的奥妙,颇有兴趣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物理情境呢?
一、精心设计有趣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需求,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构建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学生对这些现象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它们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将教学有效地组织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探究“分子动理论”时,为了使学生发现“分子间有间隙”这一事实,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让学生观察液体的体积变化,并让学生根据现象猜想其中原因。又如,在讲压强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有趣味的实验:将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在书上放四个鸡蛋,用这四个鸡蛋支起另外一本书,轻轻地在书上放上两到三块砖,然后在砖上放一片瓦。用锤子敲击瓦,发现瓦碎了,而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样一个看似与常理相悖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兴趣大增。再如,给初二学生讲解电路时,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教师一一讲评,分析各人所接电路的优缺点,总结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
二、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情境,学生就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轻松制定出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享受课堂,收获轻松感和成就感,吸取到更多的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举办一场捉泥鳅比赛,不限制捉泥鳅的手段。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捉泥鳅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感知摩擦力的价值,并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及其制定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方法。再如,在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团点燃后投入瓶内。棉花团燃烧片刻后,瓶中空气变得稀薄,此时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上,学生将惊奇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三、创设宽松物理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起初,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面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就会变得麻木,甚至觉得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处理学生出于好奇提出的各种问题,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个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的“为什么能作出创造”这一问题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让学生长出联想的翅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宽松的物理情境。如在讲授动量定理之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用棉线将一个生鸡蛋上围绕一周,再用透明胶带将打结的两侧粘牢,让线跨过铁架上的钩子,接着像升旗一样把鸡蛋缓缓地升到铁钩下端,然后把线松开,让鸡蛋从高处落下。学生紧张而又意外地看到鸡蛋落下后反弹起来,被教师接住。紧接着教师将鸡蛋在桌面上轻轻一砸,使蛋汁流入玻璃杯内。随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再如,在讲滑动变阻器时,先安排舞台的灯光渐明渐暗,同时伴有音乐的情景,再将滑动变阻器与两小灯泡串联,移动滑片让小灯泡渐明渐暗。随后,教师提出:“对此情景,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此时,学生能够很轻松地问题,并能寻根刨底地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总之,要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总之,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传授技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554402贵州省江口县桃映中学)
【关键词】物理情境 课堂教学 兴趣 宽松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一个好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循着教师设计的方向深入思考,学生将会有进入神奇的科学殿堂之感!这样,学生就会因好奇而自动产生“探奇”的念头,学习过程自然也变得苦中有乐了。奇特的物理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或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见,生动的物理情境使得学生自觉去探寻自然的奥妙,颇有兴趣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应如何创设物理情境呢?
一、精心设计有趣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需求,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构建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学生对这些现象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它们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将教学有效地组织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探究“分子动理论”时,为了使学生发现“分子间有间隙”这一事实,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让学生观察液体的体积变化,并让学生根据现象猜想其中原因。又如,在讲压强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既简单又有趣味的实验:将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在书上放四个鸡蛋,用这四个鸡蛋支起另外一本书,轻轻地在书上放上两到三块砖,然后在砖上放一片瓦。用锤子敲击瓦,发现瓦碎了,而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样一个看似与常理相悖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兴趣大增。再如,给初二学生讲解电路时,给学生两只小灯泡和两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教师一一讲评,分析各人所接电路的优缺点,总结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
二、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情境,学生就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轻松制定出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享受课堂,收获轻松感和成就感,吸取到更多的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举办一场捉泥鳅比赛,不限制捉泥鳅的手段。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捉泥鳅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感知摩擦力的价值,并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及其制定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方法。再如,在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置于较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鸡蛋停在瓶口上不动,接着拿去鸡蛋,将酒精棉花团点燃后投入瓶内。棉花团燃烧片刻后,瓶中空气变得稀薄,此时再将那只蛋置于瓶口上,学生将惊奇地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在瓶中。这一“反常”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积极性。
三、创设宽松物理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起初,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面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就会变得麻木,甚至觉得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处理学生出于好奇提出的各种问题,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个的知识框框中。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的“为什么能作出创造”这一问题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让学生长出联想的翅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宽松的物理情境。如在讲授动量定理之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用棉线将一个生鸡蛋上围绕一周,再用透明胶带将打结的两侧粘牢,让线跨过铁架上的钩子,接着像升旗一样把鸡蛋缓缓地升到铁钩下端,然后把线松开,让鸡蛋从高处落下。学生紧张而又意外地看到鸡蛋落下后反弹起来,被教师接住。紧接着教师将鸡蛋在桌面上轻轻一砸,使蛋汁流入玻璃杯内。随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再如,在讲滑动变阻器时,先安排舞台的灯光渐明渐暗,同时伴有音乐的情景,再将滑动变阻器与两小灯泡串联,移动滑片让小灯泡渐明渐暗。随后,教师提出:“对此情景,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此时,学生能够很轻松地问题,并能寻根刨底地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总之,要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总之,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传授技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554402贵州省江口县桃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