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英语和汉语共同作为两种教学语言,或汉语和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共同作为教学语言。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切磋扫除语言障碍。
1929年。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的第一次双语教学会议是国际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里程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双语教育研究至今形成了三种基本取向:第一,“实践模式”取向。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比如澳大利亚现今实施的双语教学实验。第二,“实践 调研”取向。比如爱尔兰在1922年和1926年两次实施双语计划,并于40年代双语运动达到高潮。从60年代起,他们开始对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引进现代统计学原理,借助科学手段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和数学分析。第三,“元双语”研究取向。以双语教育研究权威柯林·贝克为代表,对双语教育涉及的变量进行分析,如研究双语能力与智商、认知发展、情感等变量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卢森堡等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后来,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日本等许多国家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众多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国际普遍公认的柯林·贝克的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典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如下:
从语言观角度看,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可分为三类:第一,把语言看作问题。认为解决由少数民族语言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逐渐把少数民族语言同化为多数民族语言,即用多数民族语言统一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第二,把语言看作权利。认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应该彻底消除对语言的偏见与歧视。第三,把语言看作资源。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资源,这种资源是贯通不同文明与文化的桥梁。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复旦大学、南洋模范中学等一大批大学和中小学就开展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90年代始一些发达省市的部分中学实行了双语教育,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开设了一些学科双语课程。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双语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专著。如王斌华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余强的《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余惠邦的《双语研究》、盖兴之的《双语教育原理》、盛德仁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究》、张谦的《双语教学论》等。
1929年。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的第一次双语教学会议是国际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里程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双语教育研究至今形成了三种基本取向:第一,“实践模式”取向。致力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比如澳大利亚现今实施的双语教学实验。第二,“实践 调研”取向。比如爱尔兰在1922年和1926年两次实施双语计划,并于40年代双语运动达到高潮。从60年代起,他们开始对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引进现代统计学原理,借助科学手段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和数学分析。第三,“元双语”研究取向。以双语教育研究权威柯林·贝克为代表,对双语教育涉及的变量进行分析,如研究双语能力与智商、认知发展、情感等变量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卢森堡等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后来,新加坡、澳大利亚、芬兰、日本等许多国家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众多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国际普遍公认的柯林·贝克的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典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如下:

从语言观角度看,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可分为三类:第一,把语言看作问题。认为解决由少数民族语言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逐渐把少数民族语言同化为多数民族语言,即用多数民族语言统一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第二,把语言看作权利。认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应该彻底消除对语言的偏见与歧视。第三,把语言看作资源。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资源,这种资源是贯通不同文明与文化的桥梁。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复旦大学、南洋模范中学等一大批大学和中小学就开展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90年代始一些发达省市的部分中学实行了双语教育,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开设了一些学科双语课程。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双语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专著。如王斌华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余强的《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余惠邦的《双语研究》、盖兴之的《双语教育原理》、盛德仁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究》、张谦的《双语教学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