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认识阅读的意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引领他们走进名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 名著阅读 阅读意义 阅读方法 人生观 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性格。
但是,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朴实的农村孩子正在逐渐“小皇帝”化。星期天回家,既没有农活可干,又没有很重的家务需要做。再加上农村已普及了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很大,导致人性中本有的“向善、感恩、好学”正渐渐隐形,取而代之的是“懒惰、攀比、颓废”。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因为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学生读书少了,读经典的就更少了,眼中充斥的尽是些流行、时尚的低俗的网游小说,校园恋爱,穿越,韩剧,等等。英国的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高尔基在《论青年》中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一个民族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名著的熏陶和滋养,就会导致孩子们无知和粗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谈不上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实,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读书,春秋时期的教育先贤孔子很早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在所不辞。现在的中学生不屑于光顾万卷藏书的图书馆,对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机会视而不见。当我国的青少年迷恋于电视、网络时,经济极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的中学生却走上了阅读回归的道路。我们在伦敦、东京的火车站、街头、地铁随处可见安静读书的人群,而且他们已经不仅限于西方经典的阅读,中国的《论语》、《资治通鉴》、《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书,西方的中学生也已经开始涉猎。当下我国的中学生被发达科技创造出的游戏、虚拟空间占据,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正在啃食我们的文化精髓,这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掠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种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颓废。试想十年后,二十年后,这将是一场什么结局的对决呢?简直令我们汗颜。
中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力挽狂澜”,让这一代中学生尽快走上阅读之路,走进名著的海洋,让经典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一、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
1.阅读经典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光明、更长久的照耀。其实,阅读就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阅读名著就是读者与智者的对话。中外名著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及化学等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大量阅读经典不但拓宽了视野,而且增加了知识积淀。如: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了解了诸多海洋知识;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认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读《孙子兵法》可以掌握许多军事常识。走进文学作品,学生就能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就跳出了“井底”,不为无知所困,沐浴在阳光下,如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深层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2.阅读名著能提升人生境界。阅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如:读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能让我们学会坚强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就能绝处逢生。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高尔基的《童年》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正直,教会我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灯塔。一线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经典作品,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尤其是要拜读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的文学作品,更能树立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文学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性变得更美好。”阅读经典能使每个人变得更纯洁、更善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浏览。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累了的间隙,茶余饭后的闲暇之余,都可以培养学生坐下来小看一阵的习惯,每天手不离书,有闲暇就看,不求每个章节都钻进去,能博览群书也是一种学习。孙权在对吕蒙劝学时就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诵古典诗文。所谓诵读,就是出声朗读,熟读成诵。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多读多诵,日积月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3.精读中外名著。好的文章一定要精读,“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的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丰富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读好书,终生受益。
三、培养阅读习惯
1.通过营造氛围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不但在学校设班级书柜,推荐好书,在家里也要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建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定期做读书交流,家长读书论坛,等等。
2.举行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孩子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督促或鼓励。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每天课前朗读一段经典片段;每周召开“同读一部书”论坛;每月举行一本好书推荐会;每学期评出“我说名著”最佳小辩手,等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好动力。
把孩子们带进名著的海洋,比任何说教都动听,比任何行为都有感染力。一代人灵魂的塑造从这里起步,让名著为孩子们的人生导航,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导航。
关键词: 名著阅读 阅读意义 阅读方法 人生观 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性格。
但是,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朴实的农村孩子正在逐渐“小皇帝”化。星期天回家,既没有农活可干,又没有很重的家务需要做。再加上农村已普及了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很大,导致人性中本有的“向善、感恩、好学”正渐渐隐形,取而代之的是“懒惰、攀比、颓废”。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因为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学生读书少了,读经典的就更少了,眼中充斥的尽是些流行、时尚的低俗的网游小说,校园恋爱,穿越,韩剧,等等。英国的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高尔基在《论青年》中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一个民族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名著的熏陶和滋养,就会导致孩子们无知和粗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谈不上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实,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读书,春秋时期的教育先贤孔子很早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在所不辞。现在的中学生不屑于光顾万卷藏书的图书馆,对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机会视而不见。当我国的青少年迷恋于电视、网络时,经济极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的中学生却走上了阅读回归的道路。我们在伦敦、东京的火车站、街头、地铁随处可见安静读书的人群,而且他们已经不仅限于西方经典的阅读,中国的《论语》、《资治通鉴》、《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书,西方的中学生也已经开始涉猎。当下我国的中学生被发达科技创造出的游戏、虚拟空间占据,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正在啃食我们的文化精髓,这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掠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种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颓废。试想十年后,二十年后,这将是一场什么结局的对决呢?简直令我们汗颜。
中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力挽狂澜”,让这一代中学生尽快走上阅读之路,走进名著的海洋,让经典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一、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
1.阅读经典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光明、更长久的照耀。其实,阅读就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阅读名著就是读者与智者的对话。中外名著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及化学等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大量阅读经典不但拓宽了视野,而且增加了知识积淀。如: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了解了诸多海洋知识;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认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读《孙子兵法》可以掌握许多军事常识。走进文学作品,学生就能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就跳出了“井底”,不为无知所困,沐浴在阳光下,如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深层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2.阅读名著能提升人生境界。阅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如:读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能让我们学会坚强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就能绝处逢生。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高尔基的《童年》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正直,教会我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灯塔。一线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经典作品,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尤其是要拜读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的文学作品,更能树立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文学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性变得更美好。”阅读经典能使每个人变得更纯洁、更善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浏览。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累了的间隙,茶余饭后的闲暇之余,都可以培养学生坐下来小看一阵的习惯,每天手不离书,有闲暇就看,不求每个章节都钻进去,能博览群书也是一种学习。孙权在对吕蒙劝学时就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诵古典诗文。所谓诵读,就是出声朗读,熟读成诵。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多读多诵,日积月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3.精读中外名著。好的文章一定要精读,“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的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丰富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读好书,终生受益。
三、培养阅读习惯
1.通过营造氛围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不但在学校设班级书柜,推荐好书,在家里也要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建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定期做读书交流,家长读书论坛,等等。
2.举行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孩子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督促或鼓励。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每天课前朗读一段经典片段;每周召开“同读一部书”论坛;每月举行一本好书推荐会;每学期评出“我说名著”最佳小辩手,等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好动力。
把孩子们带进名著的海洋,比任何说教都动听,比任何行为都有感染力。一代人灵魂的塑造从这里起步,让名著为孩子们的人生导航,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