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红色失忆,抑或老无所依?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片尾字幕悉数出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红色失忆(Red Amnesia)”这个译名失去了好感。诚然,此译名单刀直入地挑明了影片的部分议题,并且煞有介事地与张艺谋的《归来》和崔健的《蓝色骨头》形成了某种饶有意味的互文关系。但客观上讲,它无疑也使观众的期待视野受到了影响—我们被预先划定在了一个名为“反思文革”的(前)理解框架内,一些评论者甚至由此抱怨:影片前半部分着力刻画的“老无所依”实属喧宾夺主、游离题意。然而,如果说影片旨在引起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反思,那么,其对象显然并非“文革”一词所能涵盖。事实上,“文革”甚至都不是主人公欠下孽债并由此耿耿于怀、念念于兹的历史时刻—在我看来,“反思文革”这一阐释框架固然有效,却也未尝没有对文本的意义构成某种新的遮蔽。
  相比之下,《闯入者》一名显然更贴近文本,并且生动地勾勒出历史破门而入的深层意蕴。在影片中,这一头衔首先属于老赵前来寻仇的孙子。对主人公老邓来说,这个频繁打来骚扰电话,一度还将成堆的垃圾送进家门的年轻人,不啻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讨债鬼”—后者从坟墓里爬出来,一身怨气、阴魂不散,不知是要索回本属于他的东西,还是要她为当年的罪行偿命……这样的描述是否使你想起《呼啸山庄》里闹鬼的一幕:凯瑟琳·恩肖血淋淋的小手不停地敲打窗户—事实上,《闯入者》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鬼片”:无人言语的“凶铃”(来自死去的老赵)、老伴的亡魂,以及监视器里看不见的幢幢鬼影,这些都说明了电影的“鬼片”属性。只不过在这里,无法安息的厉鬼实乃“历史的幽灵”,是看似远去的一个时代,对现世生活戏剧性的纠缠、反扑和蓄意报复。最终,破窗而入的“闯入者”重又跌出了窗外;隔窗而望,满目的时代陈迹,无不是历史的尸骸。
  如果说幽灵乃是历史的“记忆之魂”,那么,老人便为历史提供了“尘世之身”—现实地来看,某个少年执意为(祖)父报仇,进而使前世冤孽得以“借尸还魂”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一代人,作为历史的存在与经验的载体,凭借其生命本身,充当着过去与当下的中介—但是,老邓惊恐地发现,自己陷入了在时代中无处容身的尴尬境地:尽管长子大军已跻身中产行列,身为同性恋的幼子小兵则徘徊于主流边缘,然而,在社会身份不乏张力的二人那里,身为母亲的她却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多余:仿佛仅仅是存在在他们生活中的,就已然成了一种不受欢迎的“闯入”。在内心深处,老邓自知终将接替自己母亲的位置,沦为一具苟延残喘、沉默无声的空洞身体,一个与当前时代格格不入的冗余之物;而作为冗余之物的身体,则正如“鬼魂”一样,是现世生活“异己”的存在。因此,老邓最后的忏悔与补救,早已无力为现世生活与历史幽灵提供和解之道,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实际上,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反复暗示我们,老邓更多是属于过去,而不是现在。或者说得更极端一点儿,老邓自己就是一个“旧时代的魅影”:相较于同儿女们障碍重重的沟通,她更乐于向“故人”倾吐心声;当两个儿子先后对她的“狮子头”表示不屑,她居然鬼使神差地在“讨债鬼”的身上,重获了家人的温暖;最后,她无法进入《走向复兴》的“时代合唱”,只能在两道门框构成的逼仄空间里暗自窥看,甚至不具备“破门而入”的勇气。然而,在已成废墟、空无一人的宿舍旧址前,她却似乎听得到原苏联歌曲的深沉幽吟。百感交集之下,仿佛这个她当年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逃离的地方,竟成了她精神的归宿、魂牵梦绕的故乡……故而,表面看来,被“闯入者”的母亲与打上门来的复仇者似乎无甚共性,然而深究起来,二者又何尝不是在以一“戏剧”、一“日常”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关于一代人无处安放的历史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闯入者》中的“老无所依”,便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老龄问题被摆上桌面,而完全应视为一份独特的历史体验的隐晦表达。
  但是,倘若你以为,那仅仅是一代人的因果孽报,便又大错特错。片中引人深思的一笔是,彼时尚在母亲腹中,因而成为那段历史“缺席的在场者”—既在无意中参与了历史的起承转合,又似乎天经地义地保持着无罪的清白之身—儿子小兵,意外得知自己竟也是那个时代的产儿:没有母亲所做的一切,便没有今天的自己。换句话说,前来索命的孤魂野鬼,说到底只是我们未能认出,或拒不相认的祖先的怨灵—不是凯瑟琳·恩肖,而是哈姆雷特老王的鬼魂。而恰是这一点,在那种打着反思和批判的旗号,却始终将内在于我们的历史视为“异己之物”的时代论调中,常常被煞费苦心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罹患“红色失忆”的,也许从来就不是片中的老邓。而只要这种“拒不相认”持续下去,历史,又怎能不是堆积在“小康之家”的门外、并随时准备夺门而入的一地垃圾呢?
其他文献
在远古时期,龟是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并受到顶礼膜拜。龟代表着长寿,因为人类害怕死亡,所以对长寿的龟不免产生崇拜之情。古人之所以崇拜龟,是希望龟这一有灵性的神物能让自己和亲朋好友更加长寿。古人追求长寿的过程衍生出对道学的追求,对道学的追求又使道教顺应而生。道教徒希望通过与自然的细条在自然中脱离世俗,最终悟道羽化而登仙达到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正是人们崇龟拜龟的目的之一。  “崇拜天鼋,始于轩辕。”轩
期刊
鸳鸯是人所共知的一种水鸟,提起此种水鸟,总是令人不自觉地生发绯想。鸳鸯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鸳指雄鸟,鸯指雌鸟,一起统称鸳鸯,亦可称雄鸳鸯、雌鸳鸯。在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鸳鸯被描述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古典诗文多有歌咏,许多刺绣、年画、剪纸、花鸟画等也常以此鸟取材,往往能起到意在言外之功,一种甜蜜的、令人向往的爱情伊甸园仿佛就在眼前。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心理意义已经融于中国人的
期刊
2014年3月,在纽约的“亚洲艺术周”中,佳士得拍卖行在其春拍会上推出中国商代青铜器皿天全方罍。经过各方斡旋,终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促成此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与此同时,隔着几个街区,苏富比拍卖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抱古融今:洁蕊堂藏康熙瓷器展”,拉开了这个世界顶尖康熙瓷私人收藏展的帷幕,其中展示了一款罕见的五彩人物故事图纹折沿大盘。大盘胎体洁白、形制规整,盘心的
期刊
无论是新美术出版社,还是后来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界的地位都很特殊,也很重要。俗语说:“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出版社成立之初,每年都会出版几十种连环画。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完成之后,上海人美社也就负担了合营前各家市场需求的份额。1953年初,新美术制定年度计划时,要求完成连环画4200幅,下半年骤然加到7000幅,几乎是增加了一倍。到了上海人美时期,组稿量和发行量更是增加了几倍。 
期刊
相思鸟,别名恋鸟,在西方叫“乃丁格”(情鸟)。活动于平原及海拔1000米以下的小丘的常绿阔叶林、灌木丛和竹丛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韩家庄,庄里有个老员外,夫妻俩生活了近20年却还没有一男半女,员外整日烧香祷告,终于在40岁时得一女儿,起名“翠儿”。翠儿16岁时,已出落成十里八村有名的漂亮姑娘。  员外老来得女,家境又还算优渥,翠儿自然是要富养的,所以读了不少诗书,到了少女怀春的年纪也就愈发向
期刊
与鸿雁和相思鸟略带现实或乡土气息不同,作为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青鸟天生自带魔幻超现实主义的光环,简言之就是有仙气。  上古奇书《山海经》或许是记录青鸟传说最早的文献。“西山经”中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三青鸟居三危之山的职责,“海内北经”有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住在远离人间的玉山,“豹尾虎齿”、“
期刊
鸿雁,春来北国,秋去南方。作为最常用的“信使”意象,它们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留下了难以尽数的诗文典故。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晚年,大汉帝国和匈奴在经历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于好。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同年,苏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在完成使命准备返回时,恰逢匈奴发生内乱,事涉副使张胜,单于下令扣留了苏武一行。匈奴软
期刊
健康长寿是人们渴慕的美好愿景,也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祝福和祈祷,更是我们追求幸福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因。中国的长寿文化已经作为一种传统和习惯,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五福寿为先,只有生命本体的存在,才会拥有和实现其他的人生欲求。因此自古以来,追求心康体泰、延年益寿成为中国人最热烈的向往和祝愿,寄托了人类对完美生命的炽热爱恋与永恒憧憬。  检视历史,我们发现中国人从未中断过对长寿的追求,无论是秦始皇求仙、汉武
期刊
人真的会被时代掏空吗?当我们在谈论匮乏时我们在想什么?没有不二的幸福,也没有决绝的苦难,那我们还能拥有什么?什么叫当下即永恒?忘我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  桃枝。广州的传统,春节前迎一株桃花回家,在桃枝上挂满装着新钱的利是封,正月里,桃花在客厅盛开,利是招摇,寄寓吉利。但元宵节一过,鬼神的归鬼神,俗常的归俗常,大街上的垃圾箱旁堆满扫地出门的桃花枝。年年往复。照片中,诸多动物装饰由去了魅、落了尘的桃
期刊
习惯中国用语的观众,可能对“舞蹈剧场”这个翻译名称感到奇怪。因为一般所谓“剧场”是指一个密封的空间,内里有表演区、观众席等,是人们看表演的地方,不会用来表示一种演出活动。但在西方的用语里,剧场Theatre一词往往跟戏剧Drama一词相通,可认真研究下来,戏剧Drama是指演员、角色、剧本、台词和情节的综合舞台表演,而剧场Theatre则是泛指在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可能性的表演。因此在西方人的理解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