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片尾字幕悉数出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红色失忆(Red Amnesia)”这个译名失去了好感。诚然,此译名单刀直入地挑明了影片的部分议题,并且煞有介事地与张艺谋的《归来》和崔健的《蓝色骨头》形成了某种饶有意味的互文关系。但客观上讲,它无疑也使观众的期待视野受到了影响—我们被预先划定在了一个名为“反思文革”的(前)理解框架内,一些评论者甚至由此抱怨:影片前半部分着力刻画的“老无所依”实属喧宾夺主、游离题意。然而,如果说影片旨在引起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反思,那么,其对象显然并非“文革”一词所能涵盖。事实上,“文革”甚至都不是主人公欠下孽债并由此耿耿于怀、念念于兹的历史时刻—在我看来,“反思文革”这一阐释框架固然有效,却也未尝没有对文本的意义构成某种新的遮蔽。
相比之下,《闯入者》一名显然更贴近文本,并且生动地勾勒出历史破门而入的深层意蕴。在影片中,这一头衔首先属于老赵前来寻仇的孙子。对主人公老邓来说,这个频繁打来骚扰电话,一度还将成堆的垃圾送进家门的年轻人,不啻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讨债鬼”—后者从坟墓里爬出来,一身怨气、阴魂不散,不知是要索回本属于他的东西,还是要她为当年的罪行偿命……这样的描述是否使你想起《呼啸山庄》里闹鬼的一幕:凯瑟琳·恩肖血淋淋的小手不停地敲打窗户—事实上,《闯入者》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鬼片”:无人言语的“凶铃”(来自死去的老赵)、老伴的亡魂,以及监视器里看不见的幢幢鬼影,这些都说明了电影的“鬼片”属性。只不过在这里,无法安息的厉鬼实乃“历史的幽灵”,是看似远去的一个时代,对现世生活戏剧性的纠缠、反扑和蓄意报复。最终,破窗而入的“闯入者”重又跌出了窗外;隔窗而望,满目的时代陈迹,无不是历史的尸骸。
如果说幽灵乃是历史的“记忆之魂”,那么,老人便为历史提供了“尘世之身”—现实地来看,某个少年执意为(祖)父报仇,进而使前世冤孽得以“借尸还魂”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一代人,作为历史的存在与经验的载体,凭借其生命本身,充当着过去与当下的中介—但是,老邓惊恐地发现,自己陷入了在时代中无处容身的尴尬境地:尽管长子大军已跻身中产行列,身为同性恋的幼子小兵则徘徊于主流边缘,然而,在社会身份不乏张力的二人那里,身为母亲的她却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多余:仿佛仅仅是存在在他们生活中的,就已然成了一种不受欢迎的“闯入”。在内心深处,老邓自知终将接替自己母亲的位置,沦为一具苟延残喘、沉默无声的空洞身体,一个与当前时代格格不入的冗余之物;而作为冗余之物的身体,则正如“鬼魂”一样,是现世生活“异己”的存在。因此,老邓最后的忏悔与补救,早已无力为现世生活与历史幽灵提供和解之道,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实际上,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反复暗示我们,老邓更多是属于过去,而不是现在。或者说得更极端一点儿,老邓自己就是一个“旧时代的魅影”:相较于同儿女们障碍重重的沟通,她更乐于向“故人”倾吐心声;当两个儿子先后对她的“狮子头”表示不屑,她居然鬼使神差地在“讨债鬼”的身上,重获了家人的温暖;最后,她无法进入《走向复兴》的“时代合唱”,只能在两道门框构成的逼仄空间里暗自窥看,甚至不具备“破门而入”的勇气。然而,在已成废墟、空无一人的宿舍旧址前,她却似乎听得到原苏联歌曲的深沉幽吟。百感交集之下,仿佛这个她当年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逃离的地方,竟成了她精神的归宿、魂牵梦绕的故乡……故而,表面看来,被“闯入者”的母亲与打上门来的复仇者似乎无甚共性,然而深究起来,二者又何尝不是在以一“戏剧”、一“日常”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关于一代人无处安放的历史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闯入者》中的“老无所依”,便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老龄问题被摆上桌面,而完全应视为一份独特的历史体验的隐晦表达。
但是,倘若你以为,那仅仅是一代人的因果孽报,便又大错特错。片中引人深思的一笔是,彼时尚在母亲腹中,因而成为那段历史“缺席的在场者”—既在无意中参与了历史的起承转合,又似乎天经地义地保持着无罪的清白之身—儿子小兵,意外得知自己竟也是那个时代的产儿:没有母亲所做的一切,便没有今天的自己。换句话说,前来索命的孤魂野鬼,说到底只是我们未能认出,或拒不相认的祖先的怨灵—不是凯瑟琳·恩肖,而是哈姆雷特老王的鬼魂。而恰是这一点,在那种打着反思和批判的旗号,却始终将内在于我们的历史视为“异己之物”的时代论调中,常常被煞费苦心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罹患“红色失忆”的,也许从来就不是片中的老邓。而只要这种“拒不相认”持续下去,历史,又怎能不是堆积在“小康之家”的门外、并随时准备夺门而入的一地垃圾呢?
相比之下,《闯入者》一名显然更贴近文本,并且生动地勾勒出历史破门而入的深层意蕴。在影片中,这一头衔首先属于老赵前来寻仇的孙子。对主人公老邓来说,这个频繁打来骚扰电话,一度还将成堆的垃圾送进家门的年轻人,不啻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讨债鬼”—后者从坟墓里爬出来,一身怨气、阴魂不散,不知是要索回本属于他的东西,还是要她为当年的罪行偿命……这样的描述是否使你想起《呼啸山庄》里闹鬼的一幕:凯瑟琳·恩肖血淋淋的小手不停地敲打窗户—事实上,《闯入者》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鬼片”:无人言语的“凶铃”(来自死去的老赵)、老伴的亡魂,以及监视器里看不见的幢幢鬼影,这些都说明了电影的“鬼片”属性。只不过在这里,无法安息的厉鬼实乃“历史的幽灵”,是看似远去的一个时代,对现世生活戏剧性的纠缠、反扑和蓄意报复。最终,破窗而入的“闯入者”重又跌出了窗外;隔窗而望,满目的时代陈迹,无不是历史的尸骸。
如果说幽灵乃是历史的“记忆之魂”,那么,老人便为历史提供了“尘世之身”—现实地来看,某个少年执意为(祖)父报仇,进而使前世冤孽得以“借尸还魂”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一代人,作为历史的存在与经验的载体,凭借其生命本身,充当着过去与当下的中介—但是,老邓惊恐地发现,自己陷入了在时代中无处容身的尴尬境地:尽管长子大军已跻身中产行列,身为同性恋的幼子小兵则徘徊于主流边缘,然而,在社会身份不乏张力的二人那里,身为母亲的她却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多余:仿佛仅仅是存在在他们生活中的,就已然成了一种不受欢迎的“闯入”。在内心深处,老邓自知终将接替自己母亲的位置,沦为一具苟延残喘、沉默无声的空洞身体,一个与当前时代格格不入的冗余之物;而作为冗余之物的身体,则正如“鬼魂”一样,是现世生活“异己”的存在。因此,老邓最后的忏悔与补救,早已无力为现世生活与历史幽灵提供和解之道,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实际上,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反复暗示我们,老邓更多是属于过去,而不是现在。或者说得更极端一点儿,老邓自己就是一个“旧时代的魅影”:相较于同儿女们障碍重重的沟通,她更乐于向“故人”倾吐心声;当两个儿子先后对她的“狮子头”表示不屑,她居然鬼使神差地在“讨债鬼”的身上,重获了家人的温暖;最后,她无法进入《走向复兴》的“时代合唱”,只能在两道门框构成的逼仄空间里暗自窥看,甚至不具备“破门而入”的勇气。然而,在已成废墟、空无一人的宿舍旧址前,她却似乎听得到原苏联歌曲的深沉幽吟。百感交集之下,仿佛这个她当年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逃离的地方,竟成了她精神的归宿、魂牵梦绕的故乡……故而,表面看来,被“闯入者”的母亲与打上门来的复仇者似乎无甚共性,然而深究起来,二者又何尝不是在以一“戏剧”、一“日常”的方式,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关于一代人无处安放的历史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闯入者》中的“老无所依”,便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老龄问题被摆上桌面,而完全应视为一份独特的历史体验的隐晦表达。
但是,倘若你以为,那仅仅是一代人的因果孽报,便又大错特错。片中引人深思的一笔是,彼时尚在母亲腹中,因而成为那段历史“缺席的在场者”—既在无意中参与了历史的起承转合,又似乎天经地义地保持着无罪的清白之身—儿子小兵,意外得知自己竟也是那个时代的产儿:没有母亲所做的一切,便没有今天的自己。换句话说,前来索命的孤魂野鬼,说到底只是我们未能认出,或拒不相认的祖先的怨灵—不是凯瑟琳·恩肖,而是哈姆雷特老王的鬼魂。而恰是这一点,在那种打着反思和批判的旗号,却始终将内在于我们的历史视为“异己之物”的时代论调中,常常被煞费苦心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罹患“红色失忆”的,也许从来就不是片中的老邓。而只要这种“拒不相认”持续下去,历史,又怎能不是堆积在“小康之家”的门外、并随时准备夺门而入的一地垃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