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就问题的设置、课堂提问的形式、课堂提问的调控策略等方面阐述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新知。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问题;形式;调控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提问,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手段。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成败的体验,认真思考之余,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问题的设置要恰当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我认为至少应当兼顾到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有难易区分度,同时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1.“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果“问题”的设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问题”走近学生,就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2.“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基,并认识夯实双基的重要。
3.“问题”设计的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绝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的再思再问,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设计的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提问的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3.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4.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三、提问的契机要得当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很深的学问。教师在一节中能紧扣重点、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讲究一些调控策略。
1.提问设计求缜密。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又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恰当的时机。
2.提问对象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同学,为什么呢?因为一些肢体语言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1)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2)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索,但一时还难以回答;(3)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
3.提问时效看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要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对问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学生回答正确时,不要随意奉送廉价的表扬,要作出进一步的引导,通过点拨,鼓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应在鼓励中给予纠正,比如你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能做进一步的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
4.提问方式重合理。首先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委婉,这样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的提问应尊重学生为前提,不要借提问来惩罚学生。第三教师提问不要先点名后提问题,学生站起来了,还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惶惶不安,其他学生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造成松散的课堂局面。第四教师提问要讲究停顿的艺术,留有思考的空间。一个问题问完时,可适当停顿,便于学生思考;一位学生答完后,也不要急于评价,稍作停顿,可引出该生或其他同学更为完整、更为确切的补充。
前辈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作为课堂教学,“问”的重要性更非一般,因此,作为教师要“精设疑,巧设问”,使这常见常用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焕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培训.
[2]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9).
[3]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
[4]教育探索,2007,(2).
[5]魏景伦.课堂教学艺术谈.团结出版社.1990,(6).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问题;形式;调控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提问,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手段。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成败的体验,认真思考之余,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问题的设置要恰当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我认为至少应当兼顾到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有难易区分度,同时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1.“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果“问题”的设计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问题”走近学生,就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2.“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基,并认识夯实双基的重要。
3.“问题”设计的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绝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的再思再问,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设计的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讲授完“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提问的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3.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4.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三、提问的契机要得当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很深的学问。教师在一节中能紧扣重点、难点,简洁明了,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就需要讲究一些调控策略。
1.提问设计求缜密。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趣不高的课堂缺陷,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又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恰当的时机。
2.提问对象观神态。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同学,为什么呢?因为一些肢体语言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1)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2)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索,但一时还难以回答;(3)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
3.提问时效看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要作出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对问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学生回答正确时,不要随意奉送廉价的表扬,要作出进一步的引导,通过点拨,鼓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应在鼓励中给予纠正,比如你可以说“你的回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能做进一步的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
4.提问方式重合理。首先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委婉,这样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的提问应尊重学生为前提,不要借提问来惩罚学生。第三教师提问不要先点名后提问题,学生站起来了,还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惶惶不安,其他学生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造成松散的课堂局面。第四教师提问要讲究停顿的艺术,留有思考的空间。一个问题问完时,可适当停顿,便于学生思考;一位学生答完后,也不要急于评价,稍作停顿,可引出该生或其他同学更为完整、更为确切的补充。
前辈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作为课堂教学,“问”的重要性更非一般,因此,作为教师要“精设疑,巧设问”,使这常见常用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焕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培训.
[2]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9).
[3]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
[4]教育探索,2007,(2).
[5]魏景伦.课堂教学艺术谈.团结出版社.1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