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主要就是情感教学。只要把握住了情感教学的方向和具体要求,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想要很好地将要求和标准落实到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自身问题,通过对话、交流、合作等教学环节,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 关于教师自身问题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或者是无意出现某些方面的小错误或者知识缺陷。在错误出现以后,可能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或者细心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从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就必须要及时地设问,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问题,来帮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增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从而让情感与创造相结合,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二、从创设情境入手
首先,要传统突破。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课内外学用结合,突破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就培养阅读能力方面而言,不能固守单纯地围绕着新教材有限的课文进行,而是更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广阔的知识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我在讲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首先就向学生“坦白”:我对南唐及李煜一无所知,请同学们给我说说好吗?因为学生课前按我的要求进行了预习,所以回答很踊跃。一些我真的不了解的知识都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就这样,突破了传统,课堂达到了开放性和生活化。
其次,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就将自己能背的东西背给他们听,讲述自己对语文、文学的了解及看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岁,尽情展现,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折服学生。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树立自身的形象尤为重要。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也涉及到了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散文、现代诗歌等。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的展现自己的才华,求真务实,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自身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这是基础,否则,其它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再次,创设情境不能缺。每一篇课文必须选择好创设情境的突破口,创设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情境。这样,学生才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学习。
如我在上《沁园春长沙》时创设了如下情境:
1、课文导入情境创设:
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园林内小桥流水、鸟语花香、风景秀美。《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那么,《沁园春 长沙》写了哪些壮美景色?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导入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满怀激情的沉浸到课文之中。
学生熟悉课文以后,我又创设了诵读情境。
2、诵读情境的创设:
视频2009端午诵读晚会片段。
学生看了短片后大开眼界,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读!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学习。学生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是因为教师自身具有渊博的知识,也因为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而迸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一位优秀的教师带领下,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课堂情景就这样一种相对信任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创立起来了。
三、平等对话是前提
当我们在听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地讲解的时候,哪怕这位老师的讲述是多么的精彩,我个人认为,都应该怀疑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赫尔巴特坚持“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名词,德行就是内心自由的观念,在人身上成为坚定的实在。”①说的就是平等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的过程。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要尊重学生,容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朗读《项脊轩志》的时候,无意中将“老妪”的“妪”、“奴婢”的“婢”等词语的音调读错了,就有学生当场指出:老师,您读错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可能会不理不睬,或者发脾气。而我却停下来,微笑着说:“请同学们将我读错的地方标记一下,等我读完以后,再一一帮我更正。”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促使学生提高了课前预习的质量,而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四、欣赏学困生不忽略
人的情感总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应适当地许以欣赏的目光。在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后,适当地许以赞美和欣赏,会让学生觉得有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的时候,我讲到了作者的远大理想,我特意请了几名差生来谈这个问题。这几位同学不但把我的问题回答得很好,而且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理想。我对这几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从那以后,这几位学生喜欢参与课堂,喜欢回答问题,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五、探究性学习是目的
自身问题教学法在经过了情感创设、对话、交流、合作及欣赏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就对课堂内容有了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在充分地信任教师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出现知识上的小错误或缺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教师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学生会感觉到,这么优秀的老师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无形中给予了学生信心和力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了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特别是教师出“错误”的知识所张物的牢固性,激发起了学生探求知识宝库的强烈欲望。同时,课堂探究活动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关于情感及其引导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还远远不止以上简单的罗列。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语文课堂这个载体,情感注入与创造性引导已经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并开始开花。我相信,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领悟,随着新课改在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推行,情感注入与创造性引导一定能够在课堂上有机结合,并生发出斐然的教学效果!
一、 关于教师自身问题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或者是无意出现某些方面的小错误或者知识缺陷。在错误出现以后,可能有些成绩好的学生或者细心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从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就必须要及时地设问,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问题,来帮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增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从而让情感与创造相结合,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二、从创设情境入手
首先,要传统突破。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课内外学用结合,突破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就培养阅读能力方面而言,不能固守单纯地围绕着新教材有限的课文进行,而是更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广阔的知识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我在讲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首先就向学生“坦白”:我对南唐及李煜一无所知,请同学们给我说说好吗?因为学生课前按我的要求进行了预习,所以回答很踊跃。一些我真的不了解的知识都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就这样,突破了传统,课堂达到了开放性和生活化。
其次,要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就将自己能背的东西背给他们听,讲述自己对语文、文学的了解及看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岁,尽情展现,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折服学生。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树立自身的形象尤为重要。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也涉及到了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散文、现代诗歌等。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的展现自己的才华,求真务实,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自身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这是基础,否则,其它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再次,创设情境不能缺。每一篇课文必须选择好创设情境的突破口,创设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情境。这样,学生才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学习。
如我在上《沁园春长沙》时创设了如下情境:
1、课文导入情境创设:
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园林内小桥流水、鸟语花香、风景秀美。《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那么,《沁园春 长沙》写了哪些壮美景色?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导入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满怀激情的沉浸到课文之中。
学生熟悉课文以后,我又创设了诵读情境。
2、诵读情境的创设:
视频2009端午诵读晚会片段。
学生看了短片后大开眼界,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读!学生的诵读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去学习。学生这样丰富的想象力是因为教师自身具有渊博的知识,也因为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而迸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一位优秀的教师带领下,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课堂情景就这样一种相对信任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创立起来了。
三、平等对话是前提
当我们在听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地讲解的时候,哪怕这位老师的讲述是多么的精彩,我个人认为,都应该怀疑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赫尔巴特坚持“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名词,德行就是内心自由的观念,在人身上成为坚定的实在。”①说的就是平等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的过程。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要尊重学生,容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朗读《项脊轩志》的时候,无意中将“老妪”的“妪”、“奴婢”的“婢”等词语的音调读错了,就有学生当场指出:老师,您读错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可能会不理不睬,或者发脾气。而我却停下来,微笑着说:“请同学们将我读错的地方标记一下,等我读完以后,再一一帮我更正。”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促使学生提高了课前预习的质量,而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四、欣赏学困生不忽略
人的情感总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应适当地许以欣赏的目光。在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后,适当地许以赞美和欣赏,会让学生觉得有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上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的时候,我讲到了作者的远大理想,我特意请了几名差生来谈这个问题。这几位同学不但把我的问题回答得很好,而且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理想。我对这几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从那以后,这几位学生喜欢参与课堂,喜欢回答问题,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五、探究性学习是目的
自身问题教学法在经过了情感创设、对话、交流、合作及欣赏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就对课堂内容有了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在充分地信任教师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出现知识上的小错误或缺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教师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学生会感觉到,这么优秀的老师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在无形中给予了学生信心和力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起了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特别是教师出“错误”的知识所张物的牢固性,激发起了学生探求知识宝库的强烈欲望。同时,课堂探究活动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关于情感及其引导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还远远不止以上简单的罗列。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语文课堂这个载体,情感注入与创造性引导已经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并开始开花。我相信,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领悟,随着新课改在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推行,情感注入与创造性引导一定能够在课堂上有机结合,并生发出斐然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