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喝酒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G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酒的文字已经很多了。《三国演义》有曹操煮酒和刘备论英雄。《水浒》里动不动就是大碗酒大块肉;武松连喝18碗酒打死吊睛白额的大虫。《红楼梦》里写酒就更多。《西游记》里写酒也不少。鲁迅写孔乙己喝酒过茴香豆。梁实秋写《饮酒》。祝英台在楼台会向梁山伯敬酒。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总之有关酒的文字已经是铺天盖地。我写酒的文字实在嫩了点,但我也写,我写我对酒的感受。
  好的酒有香味,喝下去醉起来时间长但头不痛,喝进嘴里咽下去口里没有清淡的感觉。当然,酒的香味有很多种,所谓香味就是这股气味很舒服,很容易让人接受。不好的酒没有香味,还有点苦味,醉起来头会痛,喝进嘴里咽下去口里清淡无味。我们在店里买的酒大都是食用酒精调制而成,而真正的原浆酒是极少极少的。我正月里去走亲戚也喝过不少自酿原浆酒,大都做得很好。不过有的酒浓点;有的酒淡点;也有个别做出酸酒,酒的颜色看起来很好,但喝进嘴里酸得皱起眉头,咧开嘴,喝这种酒比喝药还难受。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东西。正月里去走亲戚几乎每户人家有酒;清明上坟酒不能少;端午节有雄黄酒;八月半吃月饼赏月少不了酒;嫁娶媳妇办喜酒;生了子女要办满月酒;办丧事要酒;造房子归屋要办酒;祭祀要有酒;客人来了没酒要买酒;托人做媒,做媒不成,喝酒千碗……
  酒,我从小就喜欢。10多岁,我去外公家回来。听说烧酒已经烧了就东寻西找终于寻找到了,我倒了一盏,气味香极了,咕嘟咕嘟只几口就一盏落肚了。喝了后人晕晕动起来,最后头重脚轻倒在叔叔家门口。我稀里糊涂被爸扶回家里。待我酒醒后,爸说:烧酒客人来时喝。少喝点,尝尝味道。你怎么可以喝那么多?18岁的时候,我高中毕业在黄珠山掏玉米地,用我父亲的话来形容是千年一记万年一记。那么小小的一块地正常干活三个小时差不多了,可我干了两个小时才掏了还不到一半,而手脚已是软软的没劲了。我想到了酒,不知从哪里来了力气跑了一条长长的落岭到王渡里小店买了一小瓶大约二两半虎跑烧酒,回来时还没有走到一半,瓶里已没有了一点酒。我轻飘飘来到地里拿钉耙似同拿五六月的扇子一样一下子把地掏好了。
  我酒量不大,但很喜欢。有一次挑一担猪肥喝一汤碗酒,一天挑了八担喝了八碗,加上中饭晚饭各一碗,一整天喝了十碗。正月里去走亲戚或者去喝喜酒,父母总要叮咛一番:“喝酒前先吃点菜,我半斤能醉了就喝四两,喝六两七两在客人家呕吐出洋相是不好的。别人会问这是哪里人?是谁家的孩子?这样没格!大人也不教教他。看,呕吐出来多恶心。酒是要钱买的,可白喝?浪费了酒的事小,人喝坏的事大。我们大人走出去碰到别人也难为情,做大人的也不教教他。”所以我每次去喝酒先吃点菜,吃菜不能太凶,别人会说像千年没吃,饿牢里放出来似的。一汤碗酒满在碗里,肚里有了菜才开始喝酒。所以从没出过洋相,从没呕吐过,也从没说错过话。酒醉了有头重脚轻的感觉,脚踩在地上像踩在棉花被上一样,眼睛没平时那样灵活,特别那舌头不听使唤,有些僵硬了似的。用两个指甲用力钳另一只手的皮肤也不知道痛。我只会说“我酒醉了”四个字,其他的事其他的话一句也不说的。
  我26岁那年在儒岙电器厂打工。中午去小店买酒喝。店主打了一提半斤黄酒倒在碗里。我递给他钱。他转身找钱再回身给我零钱时,柜台上的碗已是空碗。店主迷惑地问:我酒有没有舀给你?我说已经在肚里了。他笑笑说:你喝酒这么快?我还以为没把酒舀给你呢。
  自从我呱呱坠地至今醉得最厉害的有两次。这两次都是在浙江美力弹簧有限公司董事长章碧鸿那里。一次是会士岭头新厂建成。那一天公司里两桌人喝了三个多小时的酒,先喝啤酒,黄酒和白酒,喝完这些酒就把蕲蛇酒拿出来喝,基本上喝得当场呕吐。我步行到租住的房里后也开始呕吐,仿佛体内五脏六腑都要从口里倒出来一样。第二天上班累得不得了,过了三四天身体才恢复正常。另一次是傍晚,我喝酒回家。那时我骑的还是自行车。儒岙到家大都是下坡路,骑到横山下面转弯时又向相反方向的一个大弯。大弯路下很深很陡,最低处全是石头的溪滩。我的自行车拐不过弯来向很陡很深的溪底落去。我心想,这回我完了。幸亏是酒醉了,倒在石头上身体八末粉碎也不会痛的。当我朦朦胧胧醒过来时:我没死,躺在公路上,身体也不痛。我知道路外是差不多二十来丈深的溪滩,溪滩底全是石头没有泥土不能躺出去,滚下公路是没命的。天上没有太阳,天下漆黑漆黑的!这时,我妻开了灯说,喝这么多酒,不要命啊!这时,我才我在床沿。我瞥见挂在墙上的电钟已是夜里两点半。那两次是我一生中喝得最多醉得最厉害的。我明明知道车出了公路向溪底而去,怎么会在床上?自行车又放在自己平时常放的地方?我到现在还是始终想不明白。
  一个人很值得尊敬,一旦酒喝醉了就一文不值。一个当官的,平时高高在上根本不把别人看在眼里,一旦酒醉了就会向你拍拍肩成了哥儿们。要解酒,只有醒眼人看酒醉的人是很有道理的。我听爸说,爸的娘舅那个村有一个人很喜欢喝酒,喜欢去闹新房。他酒喝醉了只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口里老是“二個头(男女小两口)好来,二个头好来……”别人掌握了他的规律经常会赢去开心地对他说你输了。他红着脸红着眼地说我输了?拳输酒不输,端起酒碗喝上几口。一直喝得躺到桌底下才停。有一次,跟王渡口表哥喝酒,他讲了好几个酒醉的笑话。其中一个我记得很牢。他说某某去白毛坑喝酒回来醉了,倒在排田水的缺口下,那缺口流着茶壶嘴大的水发出流水声音,流水的声音和筛酒的声音差不多。他闭着眼睛躺在缺口下的路上,嘴里老是说“够了,不要了”,真是好笑极了。还有一次,跟利军师傅喝酒,他也讲了个令人发笑的事。他讲得非常清爽,是哪个村叫什么名字,到哪里去喝酒归来醉了倒在大马路上,呕吐了出来。一条狗见他呕吐了就去吃,狗舌头舔他手,舔他衣领,吃着呕吐出来的东西。他迷迷糊糊地说,别调皮,我醉了让我躺一会。狗见他说话离开一点,见他不说又去舔。他不耐烦地又说,你这人没脸皮,叫你别调皮,让我躺一会儿还要来调什么皮?你是不是没爹娘教过?酒醉了,把狗也当人了。
  任何平常喜欢吃的东西,如果要你加倍吃,你就会不好受。酒,你平时能喝一斤,最好喝八两,喝酒就会喝出味来。如果去喝一斤半甚至两斤,那就失态。失了态,人的尊严就没了。酒的味道是怎样也就不知道了。
  ——选自《2013年中国散文年鉴》
其他文献
晚上,我独自在公园漫步,遇到平时很少见面的初中同学林。  如果不是他主动和我打招呼,说实话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他的变化挺大的。在我的印象里,林是个长相优雅、颇有书生气质的大男孩。但眼前这个有些油腻、有些俗气的中年汉子,怎么也与之前的印象扯不到一起。这些年,他究竟怎么了?我很想知道。林有些羞涩地笑了,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郁,我似乎知道了些什么。是啊,世事沧桑,生活不易,或许他经历了什么挫折,像我一
期刊
父亲是远在异乡的一个十口之家的顶梁柱,重体力劳动下他饭量很大,但对吃什么从来没有提出过要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天天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稀粥,父亲也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他最爱吃什么,在我参加工作带他出去吃了几次后,我发现父亲偏爱面食。  小时候,吃面食是一种奢侈,天天吃白面就是那个时段我最大的人生理想。  人都是因爱变勤,因勤而精。  我自认为是家中最馋的一个,尤其馋面食。只要母亲
期刊
一年之末,学生归去,年味也渐铺陈开来。  桂中偏南之地,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庆余年”。粽味清冽而又浓郁,清冽如那翠发的粽叶,一团团、一簇簇,翠色欲流,熬出的汤水,是更稠的黛绿,清香入脾入心。浓郁是去了皮的绿豆与腌制五花肉的一夜缠绵,直勾脾胃。  割叶煮叶,糯米去皮,泡开绿豆,挑秸秆,配料腌肉,烧煤球……奶奶样样用心,年过八十仍亲力亲为。粽“如”其人,奶奶包的粽子,总是最紧实,最齐整,最好看,也最
期刊
黄萝卜是一种生长期短、产量高、适合在干旱寒凉的北方黄土地上生长的植物。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一般在秋季小麦、糜米、玉米收割后,与大白菜、蔓菁一起补种第二茬。由于黄萝卜的这些特性,在困难时期,人们会在秋季大量补种黄萝卜,以补充冬季短缺的食物。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鄂尔多斯和陕北地区,黄萝卜仅次于大白菜和土豆,冬储量排在第三位。  黄萝卜在食物中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既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蔬菜,也不是粮
期刊
鄂尔多斯与陕北为邻,陕北人的倔强、厚重、木讷与蒙古族奔放、豪爽、大气用“酒”在鄂尔多斯进行了充分调和,形成了憨厚、朴实、热情、包容的鄂尔多斯性格。  有一种对蒙古族都好酒的误解,甚至有些人认为,蒙古人都是“今夜不醉不还”的缠酒。其实,我见过的蒙古族和汉族好酒的比例差不多,和汉族人一样,蒙古族也有不少滴酒不沾者,当然,也不乏有二斤不醉者。  蒙古民族有着非常深厚的“酒文化”。  我在草原上参加过纯正
期刊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按自己的方式享受过程吧。还有人说,生命是一场遥远的等待,等待岁月赋予生命更多的精彩。  人生也好,生命也罢,仅有等待是不够的,所有的成功和收获不是靠等就能得到的。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等待的人和事,但伴随着等待的,不是我们消极被动,而是应有积极的行动,让无意义的等待提前结束,以我们的付出和行为迎来自己想要的。这样的等待,其实是积蓄力量,等待勃发的时机。  对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凭票证购物,粮食按人头配给,未成年人每月口粮十几斤,重体力劳动者三十多斤。  供应粮主要有玉米面、白面和糜米,还有少量的小米、荞麦、莜面、软米和大米,有一段时间,还配给陈年高粱米和无糖红薯干儿。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头一年秋天还是娇羞粉嫩的甜玉米,怎么像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姑娘被下放到了“窑道三场”,隔年就变成难以下咽的粗粮。  由于玉米面的供应量占到了口
期刊
2016年4月,我们从呼和浩特交通学校毕业的这班同学相约在古城西安,举行了“追忆青城岁月,品味长安情怀”的毕业20周年聚会。放在西安聚会是有原因的:学校合并且迁址,原校区一片烂尾无可寻痕迹;学生混样平平与老师几近失联,原地聚会也无点睛之笔;西安同学认真操办极尽负责,为四方之客相聚做实工作。我们班生源简单,主要来自京陕蒙新,纬度跨度不高,经度拉扯挺长。  当天,地域不同来者散零。我是中午抵达西安,古
期刊
夏日的黄昏总是长的,燥热一天的暑气在逼人的日头下,渐渐凉爽了下来。阳光透过树叶,像是洒了一地的碎金。我站在青山区文化路熟悉的五号街坊门口,看着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忽然觉着从门口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人是那样的熟悉。  仿佛就在不久前,人们也是这般从这里走出,只不过那时的房子没有现在高。一排一排房屋,像是用格尺画好了尺寸,一样大一样窄,都是一个细小的走廊穿起一间厨房一个院落。  我的家就在这里。走廊里放着一
期刊
自古以来,诗歌便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无数的杰出诗人,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唯美诗篇。从古老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及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开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明清诗,无不彰显着中国人的浪漫情怀。也正是诗人们创造的那种极富典丽优雅的韵律之美,成为中华文明的特色而千古耀然、熠熠生辉。品之“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