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重要性;切入点;教学方法
一、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如,力的概念:可以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人力”:人推车,运动员举杠铃;其次列举“物力”:推土机推土,火车头拉车厢,磁场吸引铁钉.把人抽象为物体,则这些现象都包括两个物体,而用前一个物体对后一个物体通过推、拉、举、吸施以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把前一个物体抽象概括为施力物体,把后一个物体抽象概括为受力物体,把推、拉、举、吸抽象概括为作用.则力就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这就是力的本质.而且力有重力、摩擦力、弹性力等,它们产生的原因和使用条件各不相同.只要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的使用条件或适用范围.在具体运用时,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张冠李戴.
二、善于选择引入物理概念的切入点
物理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是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机械功”概念的教学,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省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省距离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在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我们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完成同一任务,力和距离不能同时省,即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会变少的.水到渠成,我们将这一有价值的乘积就称之为机械功.
三、合理运用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建立概念.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的意义和需要.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教师先演示“无水覆杯实验”,学生观察到现象:厚纸片会掉下来,并思考为什么会掉下.然后再演示“有水覆杯实验”,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掉下来呢?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大气压力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大气压强的概念.
2.联系生活,导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样建立的物理概念学生易于接纳.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用“为什么水往低处流”和“为什么我们跳起后总要落回地面”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建立重力概念.在学习“惯性”时,用“当汽车突然加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和“而当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的问题来建立惯性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有学好新概念的强烈愿望,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3.利用实验,探究概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也是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最直接形象的方法.如,初中学生在接触密度概念之前,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比较严格的物理概念.他们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及建立过程和方法还一无所知,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通过密度概念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达到正确认识和理解密度概念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物理学一般概念的建立方法和过程,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了他们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的过程.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一系列物理概念打下了基础.
4.加强练习,巩固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概念形成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例如,电功率的教学后,第一阶段先引导学生回顾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即电功率是怎样引出来的,再回顾电功率的定义,即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明确电功率与电功的关系.[WTBX]第二阶段让学生运用电功率公式 P=UI 和 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分辨电功和电功率.第三阶段,实际功率的计算,特别是由于开关的断开和闭合引起电功率变化或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引起电功率变化的题目.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体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分析、比较、归纳、积极思维,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重要性;切入点;教学方法
一、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如,力的概念:可以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人力”:人推车,运动员举杠铃;其次列举“物力”:推土机推土,火车头拉车厢,磁场吸引铁钉.把人抽象为物体,则这些现象都包括两个物体,而用前一个物体对后一个物体通过推、拉、举、吸施以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把前一个物体抽象概括为施力物体,把后一个物体抽象概括为受力物体,把推、拉、举、吸抽象概括为作用.则力就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这就是力的本质.而且力有重力、摩擦力、弹性力等,它们产生的原因和使用条件各不相同.只要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的使用条件或适用范围.在具体运用时,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张冠李戴.
二、善于选择引入物理概念的切入点
物理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引入物理概念呢?应该是在我们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假设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应该是引入物理概念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机械功”概念的教学,不要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力与距离的乘积便是机械功.而是在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省力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机械,要想省距离我们又选择什么样的机械,在学生弄清楚其中隐含了一个规律:省力的时候费了距离,省距离的时候费了力,也就是我们在使用机械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完成同一任务,力和距离不能同时省,即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不会变少的.水到渠成,我们将这一有价值的乘积就称之为机械功.
三、合理运用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建立概念.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的意义和需要.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教师先演示“无水覆杯实验”,学生观察到现象:厚纸片会掉下来,并思考为什么会掉下.然后再演示“有水覆杯实验”,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掉下来呢?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大气压力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大气压强的概念.
2.联系生活,导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样建立的物理概念学生易于接纳.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用“为什么水往低处流”和“为什么我们跳起后总要落回地面”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建立重力概念.在学习“惯性”时,用“当汽车突然加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和“而当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的问题来建立惯性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有学好新概念的强烈愿望,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3.利用实验,探究概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也是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最直接形象的方法.如,初中学生在接触密度概念之前,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比较严格的物理概念.他们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及建立过程和方法还一无所知,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通过密度概念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达到使学生达到正确认识和理解密度概念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物理学一般概念的建立方法和过程,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了他们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的过程.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一系列物理概念打下了基础.
4.加强练习,巩固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概念形成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例如,电功率的教学后,第一阶段先引导学生回顾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即电功率是怎样引出来的,再回顾电功率的定义,即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明确电功率与电功的关系.[WTBX]第二阶段让学生运用电功率公式 P=UI 和 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分辨电功和电功率.第三阶段,实际功率的计算,特别是由于开关的断开和闭合引起电功率变化或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引起电功率变化的题目.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体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分析、比较、归纳、积极思维,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