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的风险与挑战中迎风破浪。本文主要讲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常见问题及如何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4-0106-01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常见问题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根源在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大,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比例过高,流通股比例过低,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决策和执行机制;第二,企业一把手“一言堂”的现象造成企业设立的审计、监察及其他分权机构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对企业领导者施以必要的制约。例如我国国有企业的最终管理者为各级国资委,国资委通过对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国家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委托与代理关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高层人员基本都由政府任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都带有“官员”身份,使形式上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的权力制约,变为了实质上的“一人独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的控制环境十分薄弱。
2.对内部控制工作职责的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甚至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甚至于内部控制工作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是由于,一方面,通常大部分企业的内控工作常设机构附属于财务部,其人员通常也来自于财务部各相关科室。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工作与内控工作密切相关,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存在多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第三,内部控制要求外部审计对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以上对于内部控制职责认识的误解,容易造成相关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穿行测试、评审的过程中出现工作推诿、消极、敷衍的情况。
3.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在部分公司的“一把手”看来,生产经营业绩的好坏、业务目标的实现与否是评价其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指标。因此,当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产生冲突的时候,内部控制必须无条件让步于后者,内部控制决不能成为业务发展的障碍。这些观点极易造成生产经营和管理脱离内控的监管,内部控制建设在企业内形同虚设。特别,当今各行业竞争激烈,大型国有上市集团公司对各下属子、分公司经营业绩不能达标的管理层一票否决,企业负责人更需思考并理顺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4.未处理好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平衡关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经济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是盲目地将制定更多的控制措施、更多的制度条款。因为,要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制度条款的有效遵循,是需要成本的。例如,企业的岗位设置与内部控制环节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越多越细,则设置的岗位也必然相应增加,也就需配备越多的人员,最终会使控制的成本随之加大。再如,越来越多的风险点控制需要借助IT信息化手段,控制的环节越多越细,则需要企业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越大。
二、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看法
1.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同样,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实施也将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实现。目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的要求,也促使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内部控制环境改进工作,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从根本上避免管理层关键人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内审部门无法肩负起监督职责等弊端。
2.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显然,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而作为内部控制之一的会计控制实际上也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财务部只是作为一个管理部门承担着内部控制的日常操作职责。
3.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效果。显然,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只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同时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应当积极借助內部控制这股有力的监督力量推动自身的管理变革,加强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做大做强打基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明确要求企业董as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要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上市公司负责人强化责任意识、法制意识,亲身参与、大力支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自愿担当起内部控制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4.根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内部控制的成败与否,不仅在于其控制的成效,也在于其控制的成本。如果内部控制的成本超过了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那么,再好的措施都将失去其意义。内部控制的成本是现时的,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估量的,而控制产生的效益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所达到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很显然这种效益是未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在可能获得的收益与不设置相应控制可能产生的损失之间做出理性的判断,进行权衡和取舍。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4-0106-01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常见问题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根源在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大,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比例过高,流通股比例过低,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决策和执行机制;第二,企业一把手“一言堂”的现象造成企业设立的审计、监察及其他分权机构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对企业领导者施以必要的制约。例如我国国有企业的最终管理者为各级国资委,国资委通过对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国家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委托与代理关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高层人员基本都由政府任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都带有“官员”身份,使形式上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的权力制约,变为了实质上的“一人独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的控制环境十分薄弱。
2.对内部控制工作职责的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甚至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甚至于内部控制工作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是由于,一方面,通常大部分企业的内控工作常设机构附属于财务部,其人员通常也来自于财务部各相关科室。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工作与内控工作密切相关,会计控制与内部控制存在多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第三,内部控制要求外部审计对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以上对于内部控制职责认识的误解,容易造成相关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穿行测试、评审的过程中出现工作推诿、消极、敷衍的情况。
3.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在部分公司的“一把手”看来,生产经营业绩的好坏、业务目标的实现与否是评价其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指标。因此,当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产生冲突的时候,内部控制必须无条件让步于后者,内部控制决不能成为业务发展的障碍。这些观点极易造成生产经营和管理脱离内控的监管,内部控制建设在企业内形同虚设。特别,当今各行业竞争激烈,大型国有上市集团公司对各下属子、分公司经营业绩不能达标的管理层一票否决,企业负责人更需思考并理顺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4.未处理好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平衡关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经济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是盲目地将制定更多的控制措施、更多的制度条款。因为,要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制度条款的有效遵循,是需要成本的。例如,企业的岗位设置与内部控制环节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越多越细,则设置的岗位也必然相应增加,也就需配备越多的人员,最终会使控制的成本随之加大。再如,越来越多的风险点控制需要借助IT信息化手段,控制的环节越多越细,则需要企业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越大。
二、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看法
1.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同样,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实施也将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实现。目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的要求,也促使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涉及公司治理结构层面的内部控制环境改进工作,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从根本上避免管理层关键人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内审部门无法肩负起监督职责等弊端。
2.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显然,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而作为内部控制之一的会计控制实际上也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财务部只是作为一个管理部门承担着内部控制的日常操作职责。
3.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效果。显然,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与生产经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只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同时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应当积极借助內部控制这股有力的监督力量推动自身的管理变革,加强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为企业做大做强打基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明确要求企业董as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要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上市公司负责人强化责任意识、法制意识,亲身参与、大力支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自愿担当起内部控制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4.根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原则,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内部控制的成败与否,不仅在于其控制的成效,也在于其控制的成本。如果内部控制的成本超过了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那么,再好的措施都将失去其意义。内部控制的成本是现时的,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估量的,而控制产生的效益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所达到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很显然这种效益是未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在可能获得的收益与不设置相应控制可能产生的损失之间做出理性的判断,进行权衡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