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看了《雨霖铃》的教学录像,颇有感触,不禁跟着老师进入到这首诗歌当中去。自己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拒绝切割,真情投入,激发共鸣,用真情感受真情。
众所周知,迫于高考的压力,原本应该生动、轻松的语文课,现在反而几乎沦落为所有学科中最枯燥、最乏味的学科,语文老师也在两难中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诗词的教学中,经常会用冰冷的切割机去切割肢解,经常会面无表情地分析评论,教师缺乏感情的投入,学生又如何有充沛的情感?整个教室无情感的流动,诗词本身的情感又被驱赶到哪里去了?课堂的魅力何在?诗词的魅力怎么展现?
该是放下切割机,抛弃冰冷的面孔,用真情感受真情的时候了。
一、吟诵涵泳,读出深情
诗词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写诗词。诗词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词。所以吟诵诗词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课堂教学中注重古诗词吟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引领他们漫步经典诗歌的长廊,发现美,欣赏美,对他们感情的感染和人格的熏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吟诵诗词,有助于欣赏它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的熏染。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因素,在读中体味出诗歌的审美内涵。诗词乃是心灵的产物,只有观赏者的心和创作者的心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才算读懂了它。如果读《雨霖铃》时,学生还不时地发出欢笑声,岂不让柳永先生痛心?
二、创造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直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别出心裁的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例如,在讲授《雨霖铃》这一课时,如能设置这样的导语: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却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今天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离别词,感受离别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带入离别的凄凉氛围之中,学生很快就受到感染,融入了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之中。
三、以生为主,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和全新的课程观。教师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在诗词教学中,要以生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这样,才便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古典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真情投入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入角色,把全部的感情投入进去,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营造一定的情感氛围。用真情感受真情,加强情感的投入,通过形象、生动、丰富而又入情入境的语言,对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审美评价,才能在共同营造的情感氛围里,体验诗词的情感之美。
众所周知,迫于高考的压力,原本应该生动、轻松的语文课,现在反而几乎沦落为所有学科中最枯燥、最乏味的学科,语文老师也在两难中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诗词的教学中,经常会用冰冷的切割机去切割肢解,经常会面无表情地分析评论,教师缺乏感情的投入,学生又如何有充沛的情感?整个教室无情感的流动,诗词本身的情感又被驱赶到哪里去了?课堂的魅力何在?诗词的魅力怎么展现?
该是放下切割机,抛弃冰冷的面孔,用真情感受真情的时候了。
一、吟诵涵泳,读出深情
诗词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写诗词。诗词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词。所以吟诵诗词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课堂教学中注重古诗词吟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的心田,让他们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引领他们漫步经典诗歌的长廊,发现美,欣赏美,对他们感情的感染和人格的熏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吟诵诗词,有助于欣赏它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的熏染。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因素,在读中体味出诗歌的审美内涵。诗词乃是心灵的产物,只有观赏者的心和创作者的心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才算读懂了它。如果读《雨霖铃》时,学生还不时地发出欢笑声,岂不让柳永先生痛心?
二、创造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而设计精妙的导语,是最常见也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导语,往往能够直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别出心裁的导语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例如,在讲授《雨霖铃》这一课时,如能设置这样的导语: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却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今天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离别词,感受离别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带入离别的凄凉氛围之中,学生很快就受到感染,融入了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之中。
三、以生为主,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和全新的课程观。教师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在诗词教学中,要以生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这样,才便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古典诗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真情投入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入角色,把全部的感情投入进去,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营造一定的情感氛围。用真情感受真情,加强情感的投入,通过形象、生动、丰富而又入情入境的语言,对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审美评价,才能在共同营造的情感氛围里,体验诗词的情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