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悦耳的声响,似一支集结号,由近及远,又从远及近,慢慢地,小屋门外那块空地就聚集了不少黄发垂髫。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 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刹那间,“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踢腿,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鼓声从轻快转为慢悠悠地,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一会儿狮子“ 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从表情到性格状,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
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从村头到村尾,从大街到小巷,“狮子班”所到之处,队伍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的孩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目标是那“狮子”。舞狮多数由身手敏捷、强健有力的小伙子完成。其实,小孩儿并不懂,只知道想看“舞狮子”。看别人耍几套功夫,看舞狮,看击鼓,来一场喧嚣和狂欢。
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听村里的老人回忆,什么时候开始舞醒狮,早已无法考究,只知道这是“历史传下来的”!但《旧唐书·音乐志》有一段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押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从记载来看,“太平乐”所描述的场景与现代的“舞狮”出于一辙。
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史料记载,中国的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一南一北,相得益彰。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北狮有雌雄之分,南狮头上则有一个“独角”。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称神兽为“年兽”。家家户户用竹篾、纸等材料制作“年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准备好“年兽”喜欢吃的青菜,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故年兽被称为“瑞狮”。受年兽影响,南狮头上还有一只由头顶长出,向前弯曲的独角,寓意“独占鳌头”。舞狮就像一只南飞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氣息、性格、身影似乎伴随着远古先人的足印迁徙,从中原一路南下,从高墙内到高墙外,从一座村庄到另一座村庄。
在广东,因粤语“ 瑞”与“ 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
在南方的乡村,特别是粤西一带,基本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乡亲们学南拳,舞醒狮,后来将舞狮的表演程式逐渐演化出高桩狮、梅花桩狮、狮子走钢丝……每逢元宵、年例或节庆盛典,乡亲们便举起狮头,与狮共舞,人们要将一年的收成和喜悦,擂响在鼓锣钹的交融之中。
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有一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便听到我家那个方向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音,只是,那不是狮子鼓发出轰隆、遒劲的鼓声。原来,邻居家的亲戚坐在砖头上,他跟前倒放着一个破旧的铁桶,双手各握着一根棍子,自得其乐地敲起来,我马上意识到他想学“狮子班”的人击鼓?此刻,这个鼓就是他的“狮子班梦”,就是他的世界,他陶醉在鼓声的旋律中,童真而无邪。那段时间,我也学着他,搬来自家的铁桶当鼓敲,后来被母亲训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幼稚。“我长大了也要参加狮子班!”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想,只是没多久,他就回到他的家乡,从此再无音讯。
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
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悦耳的声响,似一支集结号,由近及远,又从远及近,慢慢地,小屋门外那块空地就聚集了不少黄发垂髫。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 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刹那间,“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踢腿,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鼓声从轻快转为慢悠悠地,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一会儿狮子“ 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从表情到性格状,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
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从村头到村尾,从大街到小巷,“狮子班”所到之处,队伍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的孩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目标是那“狮子”。舞狮多数由身手敏捷、强健有力的小伙子完成。其实,小孩儿并不懂,只知道想看“舞狮子”。看别人耍几套功夫,看舞狮,看击鼓,来一场喧嚣和狂欢。
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听村里的老人回忆,什么时候开始舞醒狮,早已无法考究,只知道这是“历史传下来的”!但《旧唐书·音乐志》有一段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押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从记载来看,“太平乐”所描述的场景与现代的“舞狮”出于一辙。
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史料记载,中国的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一南一北,相得益彰。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北狮有雌雄之分,南狮头上则有一个“独角”。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称神兽为“年兽”。家家户户用竹篾、纸等材料制作“年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准备好“年兽”喜欢吃的青菜,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故年兽被称为“瑞狮”。受年兽影响,南狮头上还有一只由头顶长出,向前弯曲的独角,寓意“独占鳌头”。舞狮就像一只南飞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氣息、性格、身影似乎伴随着远古先人的足印迁徙,从中原一路南下,从高墙内到高墙外,从一座村庄到另一座村庄。
在广东,因粤语“ 瑞”与“ 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
在南方的乡村,特别是粤西一带,基本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乡亲们学南拳,舞醒狮,后来将舞狮的表演程式逐渐演化出高桩狮、梅花桩狮、狮子走钢丝……每逢元宵、年例或节庆盛典,乡亲们便举起狮头,与狮共舞,人们要将一年的收成和喜悦,擂响在鼓锣钹的交融之中。
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有一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便听到我家那个方向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音,只是,那不是狮子鼓发出轰隆、遒劲的鼓声。原来,邻居家的亲戚坐在砖头上,他跟前倒放着一个破旧的铁桶,双手各握着一根棍子,自得其乐地敲起来,我马上意识到他想学“狮子班”的人击鼓?此刻,这个鼓就是他的“狮子班梦”,就是他的世界,他陶醉在鼓声的旋律中,童真而无邪。那段时间,我也学着他,搬来自家的铁桶当鼓敲,后来被母亲训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幼稚。“我长大了也要参加狮子班!”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想,只是没多久,他就回到他的家乡,从此再无音讯。
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
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