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皆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第一次到来安。来安来安,近者悦,远者来,来者是客,来者皆安。就冲这名字,就值得走一趟!
  向往来安,是因为来安与我们寿县都带一个“阳”字。寿县是我的家乡,古称寿春、寿州、寿阳。接到来安采风通知后,我第一时间上网查了下词条:来安,始建于秦,称建阳县,后几易其名,南唐时定名来安。中国带“阳”字的地方大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如衡阳、汉阳、洛阳、寿阳等,值得品,耐得看。我对来安之行充满期待。
  汽车驶进来安县境内,我的眼睛便成了一部能够伸缩镜头的摄像机。道路宽阔洁净,行道树整齐连绵,香樟浓如华盖,乌桕灿如云霞。此时已是初冬,江淮大地万木凋零,寒气侵骨,但来安却让人置身于春天般的境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刚到宾馆安顿下来,就接到来安朋友的问候短信。晚餐一结束,接我们去参加文艺晚会的“摆渡车”就停在了楼下。来安县文联的同志笑吟吟地在大厅迎候,虽未曾见过面,但盈手一握,便如老友重逢。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原汁原味一步三叹的洪山戏,声情并茂、余音绕梁的诗朗诵,欢快柔美、摇曳多姿的花鼓舞,都让我们如醉如痴!
  同行的文友感慨说:“相聚就是欢歌,相聚就是诗文。”
  来者皆安,体现在主办方的周到安排和热情好客。
  说来安人热情好客,从来安朋友的无微不至可窥一斑。翌日采风,第一站我们就来汊河新区。在“盛世高科”门前一下车,就看见朋友李君,站在凛冽寒风中翘首以盼。其实,我与李君也就是半面之交,两月前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百家媒体看陇西”活动中,相互得知是安徽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即互加了微信。昨天她在朋友圈看到我们的行程安排,今天专门赶来充当义务解说员。李君说,来安现在了不得,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来安已成为南京江北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汊河新区全面对接大江北,提升了“汊河速度”,投资兴业者纷至沓来,形成了被沪苏皖媒体称道的“汊河现象”。李君说,现在来安的干部个个忙得连轴转,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人人都是形象”需要付出具体行动呵!为了不耽误工作,李君把幼子托付给公婆,卷起铺盖,干脆从滁州搬到了汊河,“省了早晚上下班的时间,晚上也能加班做事情了。”
  李君语言平实,在我俩的一问一答中,好像是在叙说别人的事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的付出是巨大的。
  确实,好环境是做出来的,快发展是拼出来的。
  在一天的采风过程中,我们时刻被来安人营造的“来者皆安”的氛围感动着。半塔镇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顺着一条宽阔平坦的彩虹路,我们来到该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黄郢村,門前方塘清澈见底,村内别墅错落有致,白墙灰瓦,小桥流水,村落颇具江南水乡韵味。村总支书老施见我们到来,赶紧迎上来介绍情况。可刚讲几句,就满脸通红,举手架住了额头。旁边的人忙将话筒接将过去,解释说,老施最近太累了,高血压老犯。我们七嘴八舌都劝老施去医院检查一下,可老施却大手一挥,说:“没事,没事,俺早习惯了!”稍作休息后,又撵过来陪同。看得出来,老施对他的美丽乡村由衷热爱,言语之间充满骄傲,“规划布局三句话:一核、一区、多节点!”“一核”,就是管好用好党群服务中心;“一区”,就是建好居民生活区,方便生产、优质生活;“多节点”,就是利用村庄空地打造景观节点,实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老施肯定是个“文艺控”,村庄墙壁上画满了丰收图景,也有当地的非遗和民俗展示。在一堵山墙上,我居然看见绘制着周杰伦的一曲《七里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真不愧为现代农民,他们不光秉持传统,延续着乡愁,而且与清新时尚紧紧拥抱,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从早上8 时出门,直到暮色降临,还有两个观摩点没看。大伙都有些疲惫,但听说杨郢乡的古银杏已有1750 年树龄,“古树高民居古,赤山绿潭心碧,屯仓卧风车摇,游人来峡谷动”,好奇心大增,都强打起精神,下车去看“银杏王”。让我们倍感温暖的场景再次出现:就在去看古银杏的半山坡上,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志愿者,为我们每人递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看完“银杏王”老、壮、中、青、幼五代同堂的奇观,我们重新坐回车上时,志愿者又送给每人一罐手工制作的葛根粉……
  在来安,真正的视觉盛宴当属发生在池杉湖湿地公园吧。铺天盖地的一大片水面,生长着铺天盖地的一大片池杉,树形婆娑,枝叶呈棕褐色,倒映水中,微风中扭成一道道螺纹,十分优美。文友们高呼:“震撼!震撼!”纷纷举起相机拍摄,却发现,镜头根本容纳不了恢宏的景色。池杉湖湿地公园位处苏皖交界处,面积5700 亩,生长着池杉5 万多株。当年从北美引进树种栽植后,因池杉材质较差,一直处在自生自灭状态。10 多年前,来安企业老板韩汇山与周边群众签订流转承包合同,将池杉林保护了下来。经过精心养护,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生态最优的池杉林。“尽管经营亏本,花钱买吆喝,但韩老板初心不改,坚守着池杉湖的原生态。”坐着船筏,我们穿过一片片池杉林形成的水巷,四周一片金色,不时有野鸭、白鹭等水鸟从身边游过,或从这一处林间飞向另一处林间,伴之于一片“吱吱喳喳”“啾啾嘎嘎”的鸟语虫鸣,此起彼伏。船主介绍,目前池杉湖各种野生鸟类不下100 种,天鹅、鸳鸯、青头鸭等珍稀鸟类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湖里现在有多少鸟?船主笑笑,那只有鸟知道,反正池杉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来安,来者是客,来者皆安。人是这样,鸟也如此。
  现在,我从来安回到寿县已一周多时间,可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总想着再到来安走一走、看一看。在来安,一直后悔没带我的“大疆”小飞机。这样想着,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也变成一只水鸟,背负青天,翱翔于池杉湖上空,满目美景,好不惬意!
其他文献
水神不在?灯火成了靠近它的唯一仪式  阳光举起一日,月光守候半夜  荷的精神边疆,是你无法抵达的  一些词语正在走向复兴  一些词语早已开始颓废  嗯,她,不需要一座远山投靠  在大雪来临之前  白 露  白露,要赋予谁的真相  其实,融入泥草的,青春是不可以苟同的  凜冽远不是秋天的溢美之词  总有一个人暗自失语  邂逅一支芦苇,耳畔单曲回放《致爱丽丝》  去哄哄太阳吧,说一些愉快的决定  高低
期刊
认识小靖,是因为她的医术。四年前,偶然的一次,朋友说起了她。朋友有灰指甲,难看,是小靖帮助护理好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妻的个别手指上也有灰指甲。听后,我们决定去看看。  初见小靖,是在古城南门纸箱厂北侧她的店里。未进门,就看到长发飘飘的她露出迷人的笑脸迎接我们。落座,端来咖啡,小靖煞是热情。妻直奔主题,向她咨询指甲的护理。我一脸的严肃。虽然品着她的咖啡,看着她眉飞色舞的笑脸,听着她清脆悦耳的介绍
期刊
我一定是记错节气了,不然,我不会在飘雪的季节还穿着单薄的衣服,也不会,把今冬最早的一場雪,记成诗经里的最瘦的诗句。  不会竖起衣领,等待寒风卷起落叶,把雪花,描写成水蛇腰的舞者,也更不会,把结冰的湖面,当作一面镜子,或者把沿街的冰凌,当作通风的木梳,拼命地梳理自己的思绪,细长的风。  扁扁的星光,在寒风中叹息,我从街道的另一端出发,看着雪花落下,一句一句洁白的问候,从无休止,是在问候临窗的老人,还
期刊
到达雷州的第一站,是雷城夏江天后宫,即妈祖庙。妈祖庙是中国当下每一个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绝大多数的天后宫门前屹立的是两尊威严的石狮子,但雷城夏江这座天后宫,屹立门前的,却是两尊憨态可掬的石狗!  随后,我们参观雷州博物馆,果然在博物馆内的石狗奇观展厅看到上千尊石狗,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 厘米,最小的仅高10 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期刊
天刚蒙蒙亮,便被不断传来的“呵喝”声吵醒。细听一下,原来是叔父和村里方龙伯在门前田里教牛。  那条小牛是家里的老母牛生的,快三岁了。俗话说:“一岁笼头,两岁圈,三岁拖犁,四岁骟。”牛犊到了一岁,就要给它安上笼头,免得到处乱跑。到了两岁,就可以穿圈了。“圈”在这里读“juàn”,就是牛的鼻环。一头牛安上笼头穿了鼻圈,就会被绳子牵着系着,再也没有自由了。小牛到了三岁,力气足了,可以拖犁拖耙耕田。如果是
期刊
潘园是皖西大地上的一个小小村落。我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潘园人,也是最早离开故土奔赴小城营生的潘园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父亲回潘园探亲,成了儿时的我最向往的一件事情。  随着生活的跌宕,我离潘园越来越远,对潘园的印象变得模糊,分崩离析成一个个零碎又混乱的画面,隐匿在我记忆的夹缝里,潘园,仿佛只剩一个空洞的、遥远的概念。曾一度以为,我对潘园的情感淡漠了。可就在某个时刻,哪怕是嗅到了类似潘园的乡野气息,也
期刊
雁门关明月楼旌旗猎猎,庄严厚重。在它的对面,立有一堵赫红色的雕塑墙,上面刻有众多的名人雕像。他们与这座雄关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数度出雁门关北伐匈奴的西汉名将霍去病甲冑满身,英气逼人。其右上侧是一位怀抱琵琶,身着貂服的女子。她就是汉元帝时出塞和亲的竟宁公主——王昭君。  昭君面容恬淡,眉宇间似有一丝忧戚。她正专心致致地弹着手中的琵琶,顾自思叹,如叙如诉,婉转低沉。琵琶声声传情,两千多年来,有
期刊
她,姓王,我们一个生产小队的,我俩同岁,她长得不算漂亮,但很耐看,越看越入眼。“文革”中停课闹革命,一年365 天,我俩天天见面。那年18 岁,二人不知咋的,突然见面少了嘻嘻哈哈,总是相视报以微笑,心里的感觉却不是原来的味道,总有一种暖暖的、甜甜的、痒痒的滋味,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男女之爱吧。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仅能看清一个人的外表,而且还能透过衣服、穿过皮肉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于是,生产
期刊
江南多莲,老家又在秋浦河之畔的普丰圩区,尤其离家一里开外的大泊湖,在我童年时代大片生长着野荷,一到夏天碧波荡漾,很多人把整个季节都安放在那里享受,可我们家的孩子想获得一片荷叶并非易事。  比我长三岁的哥哥有一次放学归来在湖边捞了一片小伞大的荷叶,他正得意着要带我玩耍时,母亲捶衣的棒槌便夯到了他的腿上,他哭叫着丢下了那片荷叶。我也不敢再去碰,任凭母亲将它扔给正在奶小猪的老母猪,它嚼得满嘴冒绿水。“大
期刊
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悦耳的声响,似一支集结号,由近及远,又从远及近,慢慢地,小屋门外那块空地就聚集了不少黄发垂髫。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