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当今中小学生不识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教材编写、识谱教学模式的改变,从小抓识谱教育以及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识谱;教学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平台的增多,我国的音乐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歌唱消遣,不再是以单纯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而是强调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音乐材料架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桥梁,赋予学生表达自我、扩展视野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并从中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原本枯燥、繁难的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也拓展了音乐老师的教学思路。这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一些弊端也逐渐凸现出来,尤为显著的是识谱的学生寥若晨星,不识谱的学生比比皆是,以致现在中学的歌唱教学活动很难展开,不识谱已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绊脚石,对此现象,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那么,如何才能遏制学生不识谱现象继续蔓延下去,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音盲呢?笔者剖析如下:
1教材编写是关键
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旧教材的视唱练耳方面所占篇幅较多,而新教材视唱练耳内容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歌曲演唱。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新教材删除视唱练耳内容,非常有必要,因为旧教材的视唱练习太多,而且没有歌词,让学生唱起谱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删除它不仅让学生从单纯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避免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学情绪,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然而新教材又存在弊端,识谱方面几乎只有歌曲演唱,而这些歌曲中低年级的不少歌曲往往比高年级的难。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版教材为例:七年级的歌曲《渴望春天》、《乡村花园》、《江河万古流》、《新世纪的新一代》在节奏、旋律方面都比八年级的《茉莉花》、《夏日泛舟海上》、《青春舞曲》、《沂蒙山小调》更为复杂多变,而且八年级不少歌曲如《茉莉花》、《唱脸谱》、《青藏高原》、《小鸟小鸟》等早已是耳熟能详或小学已经学过,这就违背了教学过程应该遵循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而让在小学阶段识谱能力不强的初一新生对识谱产生一种畏难情绪,甚至从心理上拒绝识谱。
乐谱知识方面,旧教材在初一还有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而新教材已完全被删除。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另外,由于上级没有统一的规定,于是一些学校教线谱版,另一些学校教简谱版,然而到了初中,教师一般只教一种版本,这样一来,如果教师教授的是简谱,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简谱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断层问题,加上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已从教材中删除,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减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糊不清,造成很多学生进入初中连最基本的四分音符也不懂的现象出现。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挺高的,而如今没有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又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的音符进行复习,学生必然失去耐心,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麻烦。此外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所以很多教师干脆知难而退,只要求学生随琴唱词、唱谱,以至到最后学生就真的不识谱了。
因此建议编写教材的有关人员在编写教材时,歌曲的编排应考虑到由浅入深的原则,初一年级常用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图表也应恢复,基础的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了解、加深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温故知新,对师生来说都是百利无害的好事。
2正视识谱、改变教学模式
教材是灵魂,而教师对识谱教学的重视及教学模式也是直接影响识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基本上采用摹唱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唱一句,学生摹唱一句,或随琴、随录音跟唱歌词、乐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有些教师对歌词分析还特别深入细致,如此一来,学生慢慢就会只注意歌词,忽略乐谱,就会依赖听觉去学唱歌曲。到了初中,如果教师还延用小学的教学模式,乐谱就会成为歌谱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信你可以翻开时下喜欢流行歌曲学生的歌本,你一定会很诧异:那都是只有歌词没有乐谱的“诗篇”。由于环节之间没有连接好,因此学生升入高中后,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乐谱就变成一种学生不认识的天书了。
最近笔者观摩一次教师公开课比赛就更有感触了:为了避开学生不识谱的尴尬,大部分教师上课的内容是选择以欣赏为主的综合性课题,只有个别教师选择歌唱教学。在穿插歌曲演唱时,初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带着学生随琴唱词、唱谱,而到高中的欣赏课,学唱音乐主题就变成学生随着音乐由教师带着哼唱乐谱或随音乐与教师一起用“啦”来哼唱旋律了。虽然有一位教师选择歌曲教学,但在识谱教学上也没能摆脱随琴跟唱的教学模式。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鹦鹉学舌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然而到了初中、高中还延用此法,显然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教师教一首歌曲、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到最后实际上还是不识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一天你听到你的学生在互相嘲笑不识谱,你会作如感想?难道你还会觉得你的教学很成功吗?难道你不觉得那是我们的一种失职?正视识谱,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看谱视唱是我们每位有责任心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识谱教育应从小抓起
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科学家也通过研究证明:幼儿阶段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人生轨迹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小学阶段就应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识谱引导,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识谱习惯。否则,到了初中,随着教学内容向欣赏、音乐活动、边沿知识的倾斜、歌唱教学的减少、识谱知识的淡化,识谱教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很多初中生学唱新歌时就有这样的现象,随琴唱词者若唱《下里巴人》和者众,随琴唱谱者如唱《阳春白雪》和者寡,若要求学生独立视唱更是逼鸭子上架,难上难。一些学生在忘了课本中自己喜欢的歌曲时,常常只会问教师歌曲的某处歌词应该如何唱,而不是问某处的乐谱应该怎样唱。还有,现在不少青少年学唱歌曲往往采用听唱法,即随CD碟、MP3、DVD机、电脑、电视机等跟唱直至会唱为止,他们并不知道借助乐谱学会新歌,乐谱对他们来说,早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就连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国内规格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及名牌栏目“星光大道”也不乏识谱困难的选手,2010年从“星光大道” 脱颖而出并荣登央视兔年春晚舞台的“旭日阳刚”组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星光大道” 总决赛中,为了打动观众,主持人毕福剑向人们展示了“旭日阳刚”厚厚的歌本。人们似乎被感动了,可我看了却激动不起来,因为那歌本上面只有“诗篇”,没有乐谱,这也是众多年轻人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导致不识谱的一个印证。 纵观历史,尽管先贤早就发明了工尺谱,可是仍有不少美妙绝伦的古代经典名曲,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中获得只言片语,并不能原汁原味地领略其天籁般的乐音,这不正是长久以来我国许多民间乐曲、歌曲、戏曲唱段主要靠口传心授没有乐谱记载最后失传而留下的遗憾吗?我们不应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或许有人认为,现代科技发达,借助先进的电脑、DVD碟我们同样可以保存音乐流传后世。没错,多一种途径自然多一份保障,但别忘了,DVD碟长期不用后保存的音乐也会自然消音,电脑遭遇病毒或出现故障后保留的音乐文件也难免消失。还有,别忘了我国一些落后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他们的音乐如何才能保证代代相传?
为了不让音乐失传的遗憾延续下去,为了不让抢救、收集非物质音乐遗产的文化工作者再发出抢救民间音乐的悲鸣,为了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乐曲能流芳百世,识谱教育毫无疑问应从小抓起。
4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旧教材教学效果对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使用旧教材的初一新生识谱能力较强,那时候你要求他们打拍子视唱,他们马上心领神会,主动打拍视唱,现如今的新生,你要求他们打拍子,很多学生立即给你打节奏,只有个别几个打拍子。教师要求学生唱谱,一些认真的学生还要扳指头数1、2、3、4、5,这并不是因为从前的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从前的教科书比较注重识谱教学,而现在的教学弱化了识谱训练。这两种教学方式应该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即前者学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但又过于枯燥,而后者给人感觉课堂气氛活跃,但积淀的知识不多,如果两者能取长补短,有效结合起来就好了。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识谱教学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容回避的职责,如:在小学低年级以唱歌词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加进跟唱唱名、认识唱名、音符的识谱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种音符和音高的概念,到了小学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记忆简单的音符、休止符开始,发展到每节课添加几小节的识谱练习。在这一识谱练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视唱,然后教师才引导正确视唱,如此不断练习,长期积累下来,乐谱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升入初中再由节奏简洁的一个乐段发展到二个乐段、三个乐段进行视唱练习。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避免学生的厌学、畏难情绪,也能激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识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小学时只会鹦鹉学舌地跟教师唱、跟录音唱,到了初中随着音乐课时的减少、乐谱知识的删除、欣赏内容的增加、变声期的到来、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对识谱教学就难以胜任、不愿开口。到了高中,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氛围中,识谱教学就没法进行。难怪现在不少高中音乐教师常常抱怨新上来的高中生不会看谱,识谱教学很难开展,这也正是现在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尽量选择欣赏课,而回避唱歌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终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并不等同于不需要识谱教育,识谱教育与基础教育也并不矛盾。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明确要求小学3-6年级学生应该具有识读简单乐谱的能力。尤其在大力推进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今天,随着国门洞开,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个人生活的质量,影响我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美育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识谱更是一个人具有音乐素养最起码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可以让人自己学会新歌,可以让人看谱便能弹奏乐曲、自娱自乐,可以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写出动人的旋律,更能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受益终生。
愿编写音乐教科书的专家和音乐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识谱的重要性,并为此努力,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音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简谱、五线谱)七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关键词】识谱;教学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平台的增多,我国的音乐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歌唱消遣,不再是以单纯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而是强调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音乐材料架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它学科的桥梁,赋予学生表达自我、扩展视野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并从中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原本枯燥、繁难的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也拓展了音乐老师的教学思路。这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一些弊端也逐渐凸现出来,尤为显著的是识谱的学生寥若晨星,不识谱的学生比比皆是,以致现在中学的歌唱教学活动很难展开,不识谱已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绊脚石,对此现象,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那么,如何才能遏制学生不识谱现象继续蔓延下去,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音盲呢?笔者剖析如下:
1教材编写是关键
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旧教材的视唱练耳方面所占篇幅较多,而新教材视唱练耳内容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歌曲演唱。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新教材删除视唱练耳内容,非常有必要,因为旧教材的视唱练习太多,而且没有歌词,让学生唱起谱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删除它不仅让学生从单纯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避免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学情绪,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然而新教材又存在弊端,识谱方面几乎只有歌曲演唱,而这些歌曲中低年级的不少歌曲往往比高年级的难。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版教材为例:七年级的歌曲《渴望春天》、《乡村花园》、《江河万古流》、《新世纪的新一代》在节奏、旋律方面都比八年级的《茉莉花》、《夏日泛舟海上》、《青春舞曲》、《沂蒙山小调》更为复杂多变,而且八年级不少歌曲如《茉莉花》、《唱脸谱》、《青藏高原》、《小鸟小鸟》等早已是耳熟能详或小学已经学过,这就违背了教学过程应该遵循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而让在小学阶段识谱能力不强的初一新生对识谱产生一种畏难情绪,甚至从心理上拒绝识谱。
乐谱知识方面,旧教材在初一还有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而新教材已完全被删除。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另外,由于上级没有统一的规定,于是一些学校教线谱版,另一些学校教简谱版,然而到了初中,教师一般只教一种版本,这样一来,如果教师教授的是简谱,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简谱的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断层问题,加上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已从教材中删除,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减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糊不清,造成很多学生进入初中连最基本的四分音符也不懂的现象出现。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挺高的,而如今没有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又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的音符进行复习,学生必然失去耐心,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麻烦。此外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所以很多教师干脆知难而退,只要求学生随琴唱词、唱谱,以至到最后学生就真的不识谱了。
因此建议编写教材的有关人员在编写教材时,歌曲的编排应考虑到由浅入深的原则,初一年级常用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图表也应恢复,基础的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了解、加深印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温故知新,对师生来说都是百利无害的好事。
2正视识谱、改变教学模式
教材是灵魂,而教师对识谱教学的重视及教学模式也是直接影响识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的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基本上采用摹唱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唱一句,学生摹唱一句,或随琴、随录音跟唱歌词、乐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有些教师对歌词分析还特别深入细致,如此一来,学生慢慢就会只注意歌词,忽略乐谱,就会依赖听觉去学唱歌曲。到了初中,如果教师还延用小学的教学模式,乐谱就会成为歌谱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信你可以翻开时下喜欢流行歌曲学生的歌本,你一定会很诧异:那都是只有歌词没有乐谱的“诗篇”。由于环节之间没有连接好,因此学生升入高中后,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乐谱就变成一种学生不认识的天书了。
最近笔者观摩一次教师公开课比赛就更有感触了:为了避开学生不识谱的尴尬,大部分教师上课的内容是选择以欣赏为主的综合性课题,只有个别教师选择歌唱教学。在穿插歌曲演唱时,初中教师基本上都是带着学生随琴唱词、唱谱,而到高中的欣赏课,学唱音乐主题就变成学生随着音乐由教师带着哼唱乐谱或随音乐与教师一起用“啦”来哼唱旋律了。虽然有一位教师选择歌曲教学,但在识谱教学上也没能摆脱随琴跟唱的教学模式。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鹦鹉学舌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然而到了初中、高中还延用此法,显然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教师教一首歌曲、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到最后实际上还是不识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有一天你听到你的学生在互相嘲笑不识谱,你会作如感想?难道你还会觉得你的教学很成功吗?难道你不觉得那是我们的一种失职?正视识谱,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看谱视唱是我们每位有责任心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识谱教育应从小抓起
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科学家也通过研究证明:幼儿阶段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人生轨迹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幼儿、小学阶段就应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识谱引导,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识谱习惯。否则,到了初中,随着教学内容向欣赏、音乐活动、边沿知识的倾斜、歌唱教学的减少、识谱知识的淡化,识谱教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很多初中生学唱新歌时就有这样的现象,随琴唱词者若唱《下里巴人》和者众,随琴唱谱者如唱《阳春白雪》和者寡,若要求学生独立视唱更是逼鸭子上架,难上难。一些学生在忘了课本中自己喜欢的歌曲时,常常只会问教师歌曲的某处歌词应该如何唱,而不是问某处的乐谱应该怎样唱。还有,现在不少青少年学唱歌曲往往采用听唱法,即随CD碟、MP3、DVD机、电脑、电视机等跟唱直至会唱为止,他们并不知道借助乐谱学会新歌,乐谱对他们来说,早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就连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国内规格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及名牌栏目“星光大道”也不乏识谱困难的选手,2010年从“星光大道” 脱颖而出并荣登央视兔年春晚舞台的“旭日阳刚”组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0年“星光大道” 总决赛中,为了打动观众,主持人毕福剑向人们展示了“旭日阳刚”厚厚的歌本。人们似乎被感动了,可我看了却激动不起来,因为那歌本上面只有“诗篇”,没有乐谱,这也是众多年轻人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导致不识谱的一个印证。 纵观历史,尽管先贤早就发明了工尺谱,可是仍有不少美妙绝伦的古代经典名曲,我们只能从文献记载中获得只言片语,并不能原汁原味地领略其天籁般的乐音,这不正是长久以来我国许多民间乐曲、歌曲、戏曲唱段主要靠口传心授没有乐谱记载最后失传而留下的遗憾吗?我们不应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或许有人认为,现代科技发达,借助先进的电脑、DVD碟我们同样可以保存音乐流传后世。没错,多一种途径自然多一份保障,但别忘了,DVD碟长期不用后保存的音乐也会自然消音,电脑遭遇病毒或出现故障后保留的音乐文件也难免消失。还有,别忘了我国一些落后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他们的音乐如何才能保证代代相传?
为了不让音乐失传的遗憾延续下去,为了不让抢救、收集非物质音乐遗产的文化工作者再发出抢救民间音乐的悲鸣,为了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乐曲能流芳百世,识谱教育毫无疑问应从小抓起。
4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旧教材教学效果对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使用旧教材的初一新生识谱能力较强,那时候你要求他们打拍子视唱,他们马上心领神会,主动打拍视唱,现如今的新生,你要求他们打拍子,很多学生立即给你打节奏,只有个别几个打拍子。教师要求学生唱谱,一些认真的学生还要扳指头数1、2、3、4、5,这并不是因为从前的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从前的教科书比较注重识谱教学,而现在的教学弱化了识谱训练。这两种教学方式应该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即前者学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但又过于枯燥,而后者给人感觉课堂气氛活跃,但积淀的知识不多,如果两者能取长补短,有效结合起来就好了。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识谱教学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容回避的职责,如:在小学低年级以唱歌词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加进跟唱唱名、认识唱名、音符的识谱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种音符和音高的概念,到了小学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记忆简单的音符、休止符开始,发展到每节课添加几小节的识谱练习。在这一识谱练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视唱,然后教师才引导正确视唱,如此不断练习,长期积累下来,乐谱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升入初中再由节奏简洁的一个乐段发展到二个乐段、三个乐段进行视唱练习。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避免学生的厌学、畏难情绪,也能激活学生对识谱的兴趣。识谱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小学时只会鹦鹉学舌地跟教师唱、跟录音唱,到了初中随着音乐课时的减少、乐谱知识的删除、欣赏内容的增加、变声期的到来、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对识谱教学就难以胜任、不愿开口。到了高中,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氛围中,识谱教学就没法进行。难怪现在不少高中音乐教师常常抱怨新上来的高中生不会看谱,识谱教学很难开展,这也正是现在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尽量选择欣赏课,而回避唱歌课的主要原因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终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并不等同于不需要识谱教育,识谱教育与基础教育也并不矛盾。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明确要求小学3-6年级学生应该具有识读简单乐谱的能力。尤其在大力推进提高国民人文素质的今天,随着国门洞开,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个人生活的质量,影响我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美育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识谱更是一个人具有音乐素养最起码的条件之一,它不仅可以让人自己学会新歌,可以让人看谱便能弹奏乐曲、自娱自乐,可以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写出动人的旋律,更能让人养成良好的习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受益终生。
愿编写音乐教科书的专家和音乐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识谱的重要性,并为此努力,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音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简谱、五线谱)七年级.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