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费资料生产必须要有生产资料生产为前提条件,没有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也就难以生产。因此,生产资料生产应摆在优先增长的位置,其意义十分重大。社会生产的增长最终受个人消费的限制。
【关键词】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主;生产过剩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资本主义社会和原始社会未开化人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它所支配的年劳动大部分用来生产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而生产资料既不能以工资形式也不能以剩余价值形式分解为收入,而只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但是,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为了揭示问题的本质,假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其他一切条件都是不变的,所以没有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充分展开说明。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把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加进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中进行考察,从而充分阐明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列宁从详细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决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可以完全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因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依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来增长,但是,制造生产资料终究不能成为制造生产资料自身的目的,只有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相适应,才能达到目的、社会生产的扩大主要不是依靠消费资料生产,而是依靠生产资料生产,或者说,主要依靠制造生产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由此可见,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就成了“无本之木”,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作为一个规律,对于一切社会化生产都是适用的。不过,这个规律并不排除在个别时期内,消费资料的生产可以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倒如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人们的消费资料,但也不排除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必须要有生产资料生产为前提条件,没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也就难以生产,如没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也就难以生产,如没有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大批农产品就难以结出丰硕成果。因此,把生产资料生产摆在优先增长的位置,其意义重大。生产资料生产虽然在某种限度内可以不依赖消费资料生产而增长,但它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
目前,我国社会购买力还很低,给商品销售带来了困难,商品萎缩,游资充斥,社会生产的增长远远大于社会购买力,而消费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无力购买,有的连最基本生活消费品也难以买到。社会生产的增长与消费者经济状况成反比,而消费者经济收入不佳,就会少买商品或不买商品,甚至会使用价格较低的代用品,这样不利于商品的销售。出现市场盈溢,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对工业产品的销路,商业盈利都带来不利因素。社会生产的增长不是大于消费,而是大于社会购买力,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绝对不能含糊。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往往被社会生产的日益增长所掩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现在还比较突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根据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亿万人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使消费者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多,使消费者经济状况与社会生产的增长相适应,这样企业生产、商业营销、个人消费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迫在眉捷。我国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部分地区有待于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解决企业职工最低生活水平,同时解决企业倒闭职工再就业,扶助救济贫困地区,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有所缓和,市场情况有所好转,这就促使生产逐步恢复,并使企业更新机器设备,固定资本的更新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结果,会使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那么,企业投资得到继续增加,生产不断扩大,就业工人迅速增加,利润增多,工商企业的活跃,推动了信用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农业经济搞上去,使九亿农民真正地富裕起来,它不仅为工业提供了生产资料,而且为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工业品消费市场。中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不愁商品销售不出,到那时整个社会购买力日益提高,冰箱、彩电、洗衣机中高档产品进入农家,市场兴旺,物价稳中有降,利润丰厚,商业赢余,为企业生产找到了销路,国营大中型企业恢复了生机,一个企业生产胜败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扭亏增盈才真正落到实处。
关于企业利润问题,我们暂撇开不说,就谈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事,实践证明:凡是单一生产劳动者,收获就较少,凡是多种经营劳动者,经济收益就较多。由于农民长期的传统单一的生产难以摆脱贫穷,要使我国人民富裕起来,唯一就是走多种经营、多种渠道,农工贸一体化才是治穷的根本。贫穷的迷雾在我们中国上空已时历史悠久了,最不能等了。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央方针已定,十二亿多人民一定会战胜贫穷。
从消费方面讲,九亿农民消费潜力非常巨大,而消费需求的拉动是促进我们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我国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收入偏低,消费受到了限制,经济增长较慢。只有九亿农民富裕起来,拉动消费,才能改变整个中国经济。生产过剩不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确保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坚强后盾,逐步使消费者需求大于社会生产,商品经济就会出现新的增长点。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创造物质,而工业的劳动者不会增加物质本身,他不过会改变物质的形态。材料——物质总量——是由农业给予他的,工业好比是一个加工厂。
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是互相影响的。如工业危机使大批工厂倒闭或减产,即我国大中型企业濒临倒闭亏损局面一样,大量工人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工人工资降低,这就造成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农业危机加深。反过来,如长期农业危机,使广大农民收入减少,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贫困不堪,又减少了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其他工业品的需求,引起商品销售困难,生意难做。反过来,商品流通梗塞,工业品销路受阻,迫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或倒闭等。从而加深了工业危机,使它的危机阶段延长,过渡到高涨时期更加困难。高涨阶段也常常因而缩短。这几年我国农业生产虽然登上几个大的台阶,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九亿多农民生产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如农产品收购价格问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问题,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多种因素在阻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价格国家多次作了调整,总的还是偏低,为什么呢?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快,成本价格降不下的缘故。在市场调节下,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即农产品出售价格高于生产价格,这样就符合马克思价值观点。但我们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一定要同市场价格保持平衡或略高于市场,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还是有利可图的,农民积极性开始高涨而尚未高潮。由于个别商品销路受阻,致使价格降低损害了农民利益,出现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商品生产者紧紧围绕价格的变动而改变生产的品种。因此,价格问题是相当敏感的。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但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广大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日益增多,工业品开始陆续进入城乡居民家庭,而城市需求量普遍高于农村,这同经济状况相适应而已。现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品的需求量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品需求量日益回升,市场经济开始活跃。九亿多农民富裕起来,工业品和其它消费品需求就会出现猛增,总之,生产的日益增长与消费品需求猛增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主;生产过剩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资本主义社会和原始社会未开化人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它所支配的年劳动大部分用来生产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而生产资料既不能以工资形式也不能以剩余价值形式分解为收入,而只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但是,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为了揭示问题的本质,假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其他一切条件都是不变的,所以没有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充分展开说明。
列宁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把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因素加进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中进行考察,从而充分阐明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列宁从详细的分析中得出结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决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可以完全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因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依靠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来增长,但是,制造生产资料终究不能成为制造生产资料自身的目的,只有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相适应,才能达到目的、社会生产的扩大主要不是依靠消费资料生产,而是依靠生产资料生产,或者说,主要依靠制造生产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从来不是为了不变资本”。由此可见,离开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就成了“无本之木”,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作为一个规律,对于一切社会化生产都是适用的。不过,这个规律并不排除在个别时期内,消费资料的生产可以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倒如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人们的消费资料,但也不排除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必须要有生产资料生产为前提条件,没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也就难以生产,如没有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也就难以生产,如没有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大批农产品就难以结出丰硕成果。因此,把生产资料生产摆在优先增长的位置,其意义重大。生产资料生产虽然在某种限度内可以不依赖消费资料生产而增长,但它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
目前,我国社会购买力还很低,给商品销售带来了困难,商品萎缩,游资充斥,社会生产的增长远远大于社会购买力,而消费者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无力购买,有的连最基本生活消费品也难以买到。社会生产的增长与消费者经济状况成反比,而消费者经济收入不佳,就会少买商品或不买商品,甚至会使用价格较低的代用品,这样不利于商品的销售。出现市场盈溢,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对工业产品的销路,商业盈利都带来不利因素。社会生产的增长不是大于消费,而是大于社会购买力,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绝对不能含糊。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往往被社会生产的日益增长所掩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现在还比较突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根据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亿万人民生产劳动积极性,使消费者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多,使消费者经济状况与社会生产的增长相适应,这样企业生产、商业营销、个人消费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迫在眉捷。我国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部分地区有待于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解决企业职工最低生活水平,同时解决企业倒闭职工再就业,扶助救济贫困地区,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有所缓和,市场情况有所好转,这就促使生产逐步恢复,并使企业更新机器设备,固定资本的更新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结果,会使整个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那么,企业投资得到继续增加,生产不断扩大,就业工人迅速增加,利润增多,工商企业的活跃,推动了信用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农业经济搞上去,使九亿农民真正地富裕起来,它不仅为工业提供了生产资料,而且为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工业品消费市场。中国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不愁商品销售不出,到那时整个社会购买力日益提高,冰箱、彩电、洗衣机中高档产品进入农家,市场兴旺,物价稳中有降,利润丰厚,商业赢余,为企业生产找到了销路,国营大中型企业恢复了生机,一个企业生产胜败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扭亏增盈才真正落到实处。
关于企业利润问题,我们暂撇开不说,就谈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事,实践证明:凡是单一生产劳动者,收获就较少,凡是多种经营劳动者,经济收益就较多。由于农民长期的传统单一的生产难以摆脱贫穷,要使我国人民富裕起来,唯一就是走多种经营、多种渠道,农工贸一体化才是治穷的根本。贫穷的迷雾在我们中国上空已时历史悠久了,最不能等了。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央方针已定,十二亿多人民一定会战胜贫穷。
从消费方面讲,九亿农民消费潜力非常巨大,而消费需求的拉动是促进我们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我国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收入偏低,消费受到了限制,经济增长较慢。只有九亿农民富裕起来,拉动消费,才能改变整个中国经济。生产过剩不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确保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社会再生产的坚强后盾,逐步使消费者需求大于社会生产,商品经济就会出现新的增长点。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创造物质,而工业的劳动者不会增加物质本身,他不过会改变物质的形态。材料——物质总量——是由农业给予他的,工业好比是一个加工厂。
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是互相影响的。如工业危机使大批工厂倒闭或减产,即我国大中型企业濒临倒闭亏损局面一样,大量工人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工人工资降低,这就造成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农业危机加深。反过来,如长期农业危机,使广大农民收入减少,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贫困不堪,又减少了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其他工业品的需求,引起商品销售困难,生意难做。反过来,商品流通梗塞,工业品销路受阻,迫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或倒闭等。从而加深了工业危机,使它的危机阶段延长,过渡到高涨时期更加困难。高涨阶段也常常因而缩短。这几年我国农业生产虽然登上几个大的台阶,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九亿多农民生产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如农产品收购价格问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问题,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多种因素在阻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价格国家多次作了调整,总的还是偏低,为什么呢?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快,成本价格降不下的缘故。在市场调节下,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即农产品出售价格高于生产价格,这样就符合马克思价值观点。但我们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一定要同市场价格保持平衡或略高于市场,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还是有利可图的,农民积极性开始高涨而尚未高潮。由于个别商品销路受阻,致使价格降低损害了农民利益,出现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商品生产者紧紧围绕价格的变动而改变生产的品种。因此,价格问题是相当敏感的。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但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广大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日益增多,工业品开始陆续进入城乡居民家庭,而城市需求量普遍高于农村,这同经济状况相适应而已。现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品的需求量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品需求量日益回升,市场经济开始活跃。九亿多农民富裕起来,工业品和其它消费品需求就会出现猛增,总之,生产的日益增长与消费品需求猛增是同样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