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数学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通过“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浅谈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的 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行的人教版新《数学课程标准》已经要求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触类旁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方法
“教有法但无定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有多种,但每一种教学策略的侧重点及效果有所不同。
1、给学生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学校的操场上原来有30人在玩各种游戏,后来走了12人,又来了10人。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
教学时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了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就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30人在操场上玩游戏,后来走了12人,又来了10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根据获取的信息列出正确的算式:30-12+10=28(人)。
2、分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
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0公顷,照这样计算,要耕42公顷的地。需要多少小时?
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拖拉机5小时耕地30公顷”这个信息可以算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再根据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和第二个信息“照这样计算,要耕42公顷的地。”就可以求出需要多少小时。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要完成。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如“上面有公鸡20只,下面有母鸡4只,公鸡的只数是母鸡只数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要要求学生应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努力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普遍自制力较差,这时就需要像成人一样的约束,在学校时教师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而在校外,就需要家长担负起这个责任了。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零花钱,并做一些记录,或者也可以让孩子对整个家庭的开支有所了解,并为家庭制定一个收支计划等。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又可以使孩子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一举多得。
小学数学课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师运用一些学习的策略,又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浅谈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的 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行的人教版新《数学课程标准》已经要求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触类旁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方法
“教有法但无定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有多种,但每一种教学策略的侧重点及效果有所不同。
1、给学生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 加、减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学校的操场上原来有30人在玩各种游戏,后来走了12人,又来了10人。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
教学时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了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就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30人在操场上玩游戏,后来走了12人,又来了10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根据获取的信息列出正确的算式:30-12+10=28(人)。
2、分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
①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逐步得出结论。
②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
例如: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
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0公顷,照这样计算,要耕42公顷的地。需要多少小时?
先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当学生发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不知道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发现必须先求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拖拉机5小时耕地30公顷”这个信息可以算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再根据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和第二个信息“照这样计算,要耕42公顷的地。”就可以求出需要多少小时。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要完成。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如“上面有公鸡20只,下面有母鸡4只,公鸡的只数是母鸡只数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要要求学生应该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努力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普遍自制力较差,这时就需要像成人一样的约束,在学校时教师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而在校外,就需要家长担负起这个责任了。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零花钱,并做一些记录,或者也可以让孩子对整个家庭的开支有所了解,并为家庭制定一个收支计划等。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又可以使孩子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一举多得。
小学数学课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教师运用一些学习的策略,又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