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情千古鸟语中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xia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千古鸟语,有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早已积淀成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意蕴厚重。
  一、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鸟的自由飞翔让人类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中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以鸟写出了自己在少年时代的踌躇满志。“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诗人杜甫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疾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首联点明画鹰,挟风带霜,仿佛在洁白如雪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条之气。颔联、颈联描绘了苍鹰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神态。尾联顺势收笔,抒写心志:何时才能展翅云天,搏击凡鸟?何时才能搏杀平芜,大获全胜呢?诗歌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
  二、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表现自己的孤高脱俗情趣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诗人嵇康随自由飞翔的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廖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王维有“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苏轼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直至飞鸟隐没在天际,其间,诗人的精神翅膀也许随之自由地飞翔,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而表现人鸟和谐的诗句还很多,如杜甫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李中的“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思九江旧居》),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诗人与鸥鸟为友,向往悠闲自在,甚至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之约。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愿望。
  林中之鸟,天性与自然和谐,灵动自由,无忧无虑。诗人通过对鸟的歌颂,表现了自己恬静淡泊的秉性气质、孤高脱俗的情趣与芳洁自由的心志。
  三、诗人以鸟的自由飞翔来抒写思乡的愁绪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薄暮冥冥,鸟儿归巢,又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玉台新咏·艳歌行》);“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词中主人公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划过天空,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而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的多是鸿雁。鸿雁,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最易触动游子的乡愁。如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赵嘏《长安望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四、诗人以鸟的啼鸣来抒发内心的喜与悲
  黄莺声脆,易使人喜。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描写了一个繁花盛开,鲜艳灿烂,彩蝶蹁跹,黄莺啼唱的热闹缤纷的世界。而娇莺自在,歌声动听,其实意在抒发作者满目春光,满心欢喜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同样表现了诗人欢愉开朗的胸怀。
  杜甫的另一首诗《别房太尉墓》也写了黄莺啼叫。诗歌这样写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全诗抒发诗人悼念亡友,伤心国事的情怀。结尾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幽静的图景,离别友人坟墓之际,只见林花纷纷飘落,只听见黄莺声声哀鸣,如哀乐阵阵,此时让人倍感悲伤痛苦。
  而杜鹃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迁客却仍要远行,这令人何等伤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正是用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
  叫声凄切的还有鹧鸪鸟,其声如说“行不得也哥哥”。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悲苦的叫声。黄昇《月照梨花》:“不知郎马何处,烟草凄迷,鹧鸪啼。”“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少妇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五、诗人以鸟的神态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南邻》)写客人来访,主人热情相接,儿童笑语相迎,天真可爱;小鸟阶除啄食,不惊不乱。这足见友人一家老小甚至包括温驯可人的小鸟多么淳朴、厚道,多么和平、友善。从这些大摇大摆,悠然啄食的小鸟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静谧和友人生活的隐逸幽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了有情人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燕子依旧,物是人非,更易使人产生时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而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人生感叹,北宋晏殊眼看“似曾相识”的燕子,和泪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通过对燕子啄泥筑巢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寄寓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至于乌鸦,因其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飞集在庙里的乌鸦争食剩余祭品,祭鼓频敲,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
  而鸿鹄徘徊喻夫妻离别。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用的起兴手法为文章定下基调:写夫妻离散,抒离愁别恨。
  总之,厚情千古鸟语中。鸟的灵动自由,声谐音哀,随性悠然等特点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透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作者单位:广东高州中学。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个性地解读和感悟这首千古名词呢?  一、激趣导入不可或缺  成功的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悉心创造和演绎精彩,包括开头,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成功课堂的第一道“坎”。  例如,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可以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
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化鱼为鸟——变化大  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根本无法知道。
教师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精美、考究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文章作者的“文路”,语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巧,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授课时让板书设计这朵艺术之花绽放于课堂,使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美。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是每个教师都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一简单的剖析,看看如何根据古诗词,带领学生感悟人物精神,体会诗词当中蕴藏的深厚意蕴。  一、理清作者信息,掌握诗词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创作出了无数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成为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在苏轼的笔下,感情是豪放充沛的
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已实施多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设定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作为选读内容的《选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去解读《论语》,把《论语》教学和应试、教学和文化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呢?  作为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学的根本,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毫无疑问,它跻身“经书”之列,是实至名归。当然,不可否
2017年全国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与2016年相比,有传承有发展。传承下来的方面,一是继续采用三道单项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分数为9分;二是保持两道题的题干表述不变,即“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三是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确认,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和C级。发展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选文范围多样而典范,深度关照现实,注重价值培育。
在教学了《春夜送友人》一诗之后,我认为《唐诗鉴赏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以及有关鉴赏资料对本诗的注解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现把几点浅见陈述如下,以资各位同仁斧正。  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辞典》是这样解析的:“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近,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
浙江省语文高考卷的第五、六题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一般来说,题型不固定,语段的压缩、语句的扩写,图文转换等都会轮流考查。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老师们对于扩写这种题型没有较为清晰的思考角度,还仅仅停留在就题目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答题的层面,缺乏对于语段中隐形信息的把握。何谓隐形信息?《考试说明》对“语句的扩展”的考查要求如下:“扩展语句”是指根据题目提供的语言情境,对指定的语言单位(词语或句子)
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  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代需要有谋略的勇士,“封个万户
作为一名执教初三的语文教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我们经常做的似乎更多是一种表面上的、易于操作的、并能短期见效的工作,但是每次改完作文感受最深的还是很多学生的文章里缺少个体性以及有思想性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缺失和悲哀。就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作文思维训练课,但是对于这样的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其实笔者内心也是没有底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实在是颠覆了我对他们考场作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