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准绳。它是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制定的,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形式组织,起着导向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须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拟订,应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系统性。下面就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拟定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向标,是起点也是归宿。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理念与行为总有一段距离。
主要表现在:
问题一:盲目抄袭——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功能
部分老师对旧教材的知识点很熟悉,认为反正是掌握某几个知识点,教学目标有否无所谓。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是必须在教案中显示的内容,于是,多数老师常常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为只要将参考书上的目标在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由于对教学目标功能的忽视,导致部分教师把目标只看作备课时的一种格式而已。事实证明,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问题二:随意制定——缺少了教学目标的层次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流畅与新颖,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完整,重视教学方式的开放与革新,却偏偏忽视教学目标的拟定。有时想当然地写一点,没有一定的层次;有的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于不顾,生硬地将所有的目标都强加到每节课中;有的则认为教学目标是可有可无的备课环节,反映出较大的随意性。
问题三: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
不少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解析,一味求新求全,产生了许多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
1、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先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准确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教学、训练、引导。“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然后用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从而使学生内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而以“引导”为主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表现性目标加以描述,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是不精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的情感变化,往往不是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
下面以“认识人民币”为例,说明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教材分成两部分:先认识面值较小的人民币,包括1元、1角、1分以及各种角币和分币;再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包括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单元结束时,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模拟购物为教学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
学生学习准备分析。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目标分析和细化。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币、取币。数学思考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会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解决问题方面:会进行简单的购物,解决购物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情感与态度方面:在进商店观察、询问、购物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勇气、热情、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相互帮助。
陈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购物或模拟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保障。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仔细挖掘目标内涵,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教学目标拟定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向标,是起点也是归宿。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按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理念与行为总有一段距离。
主要表现在:
问题一:盲目抄袭——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功能
部分老师对旧教材的知识点很熟悉,认为反正是掌握某几个知识点,教学目标有否无所谓。在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是必须在教案中显示的内容,于是,多数老师常常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为只要将参考书上的目标在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由于对教学目标功能的忽视,导致部分教师把目标只看作备课时的一种格式而已。事实证明,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问题二:随意制定——缺少了教学目标的层次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流畅与新颖,重视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完整,重视教学方式的开放与革新,却偏偏忽视教学目标的拟定。有时想当然地写一点,没有一定的层次;有的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于不顾,生硬地将所有的目标都强加到每节课中;有的则认为教学目标是可有可无的备课环节,反映出较大的随意性。
问题三: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
不少教师在拟订教学目标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解析,一味求新求全,产生了许多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定的策略
1、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先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
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准确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即:教学、训练、引导。“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然后用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从而使学生内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而以“引导”为主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表现性目标加以描述,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是不精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的情感变化,往往不是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
下面以“认识人民币”为例,说明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教材分成两部分:先认识面值较小的人民币,包括1元、1角、1分以及各种角币和分币;再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包括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单元结束时,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模拟购物为教学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
学生学习准备分析。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目标分析和细化。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币、取币。数学思考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会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解决问题方面:会进行简单的购物,解决购物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情感与态度方面:在进商店观察、询问、购物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勇气、热情、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相互帮助。
陈述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购物或模拟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保障。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仔细挖掘目标内涵,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