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朗儿童电影的题材范围是围绕孩子的世界,却讲述着如同大人世界里的残酷与现实,和其他各国的电影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本文简要概述了伊朗电影,并分析了伊朗儿童电影盛产的原因及伊朗儿童电影的特色,以期唤起人们对伊朗儿童电影的关注。
关键词:伊朗 儿童电影 探究
一、伊朗儿童电影概述
(一)伊朗儿童电影的题材范围
伊朗儿童电影的题材范围是围绕孩子的世界,却讲述着如同大人世界里的残酷与现实。也许是伊朗国家性质和宗教信仰的原因,当时这个国家的女性受到束缚,而对于女童来说,她们的束缚相对少一点儿,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在伊朗儿童电影中看到小女孩的原因,她们虽然不如成年女性表演得深刻复杂,但正是她们表现出来的自然、纯真、善良,表现出了本真的伊朗女性。伊朗儿童电影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绚丽的画面构成,创造一种魂牵梦绕的电影引人瞩目,它是用朴素的手法娓娓道来,时间越久,余香愈浓,让人总有一种看完后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二)伊朗儿童电影的服务对象
伊朗儿童电影总是讲述小事件、小人物,却能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它们能勾起心灵深处的痛感,也重视凐没的美丽,就好像平凡的人也会创造出不平凡的故事、小人物也有大力量一样。伊朗儿童电影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简易制作,以质朴、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和睦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
二、为何伊朗导演加入到儿童电影的拍摄
(一)伊朗的国家性质
伊斯兰革命后,第一部宪法于1979年12月颁布,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1989年4月,对于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
(二)伊朗对女性的束缚
在伊斯兰国家,女性处于社会的低层,她们被笼罩在宗教、男权、道德等种种重压下,而伊朗社会的妇女问题则有着更加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在霍梅尼执政时期,妇女地位被降到最低,即使在开明的哈塔米政府的领导下,伊斯兰教律对女性的限制仍是随处可见。甚至到了2007年,伊朗政府还在以德黑兰为主的大城市中展开了“着装整治”运动,对于头巾不整、头发过于外露、外衣较短、化妆过浓、露出脚踝、赤脚穿凉屐的户外女性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她们写出书面保证。
三、结合伊朗儿童电影具体分析
(一)“一本作业带来的友谊”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是阿巴斯第一部引起世界关注的作品。老木匠对阿穆德诉说他对侄儿的想念,隐隐透露出他的孤独,阿巴斯专门为证实他的孤独,还“请”出了一个买苹果的小角色,这个小角色引出老人无子无孙的信息。
与这个信息同步的还有木门年复一年的使用,他们说:“铁门也许可以用一世,但他们不知一世有多长。”如此信息,将这部儿童电影变得深远,童心成了负载思想的外壳。
(二)“奔跑的孩子是天使”
《小鞋子》的导演是马基德?马基迪。因为体会着疾苦,所以他们知道盲人家女儿的艰辛,而拾金不昧也体现了盲人家女儿的崇高品质。回头审视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全片没有一个坏人,电影中全部都是那么好的人,而观众却能那么地受触动。看着这部表现孩子单纯而又纯真的世界的影片,深深刺激我的却是“贫穷”这两个字。贫富悬殊存在于世界各地,却又令人唏嘘不已。贫穷对于孩子来说只是物资的匮乏,对于成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来源于精神层面的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自卑是随着孩子心智的一天天成长而最后在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终生擦拭不掉。奔跑的孩子是天使,在爱的名义下更是如此。
四、结语
纵观伊朗电影,会发现它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伊朗电影大多较为关注现实,缺少高科技技术手段,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风格。它最特别也最区别于他国电影的就是题材多以儿童为主,形成了单一、重复的模式化风格。它们主题深刻,风格质朴,突破了一般儿童片的范畴,展现的不仅仅是儿童世界的故事,更是对成人世界和社会的折射。
儿童电影在伊朗盛行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伊朗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文化氛围、电影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儿童题材的电影以明显的优势发展起来。其次,诗歌、宗教话语和民族传统的源远流长,也与儿童题材电影的盛行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几乎都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成人世界,以此间接表达作者的心理意图。这种特殊的功能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儿童视角话语,并且通过一个个相似风格文本的重复性阐释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感知和情感宣泄。
(作者简介:杨宇安,女,吉林艺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制作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伊朗 儿童电影 探究
一、伊朗儿童电影概述
(一)伊朗儿童电影的题材范围
伊朗儿童电影的题材范围是围绕孩子的世界,却讲述着如同大人世界里的残酷与现实。也许是伊朗国家性质和宗教信仰的原因,当时这个国家的女性受到束缚,而对于女童来说,她们的束缚相对少一点儿,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在伊朗儿童电影中看到小女孩的原因,她们虽然不如成年女性表演得深刻复杂,但正是她们表现出来的自然、纯真、善良,表现出了本真的伊朗女性。伊朗儿童电影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绚丽的画面构成,创造一种魂牵梦绕的电影引人瞩目,它是用朴素的手法娓娓道来,时间越久,余香愈浓,让人总有一种看完后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二)伊朗儿童电影的服务对象
伊朗儿童电影总是讲述小事件、小人物,却能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它们能勾起心灵深处的痛感,也重视凐没的美丽,就好像平凡的人也会创造出不平凡的故事、小人物也有大力量一样。伊朗儿童电影以近乎手工作坊式的简易制作,以质朴、温暖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以友谊、宽容、和睦这些久违的主题,重新拨动我们的心弦。
二、为何伊朗导演加入到儿童电影的拍摄
(一)伊朗的国家性质
伊斯兰革命后,第一部宪法于1979年12月颁布,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1989年4月,对于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强调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
(二)伊朗对女性的束缚
在伊斯兰国家,女性处于社会的低层,她们被笼罩在宗教、男权、道德等种种重压下,而伊朗社会的妇女问题则有着更加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在霍梅尼执政时期,妇女地位被降到最低,即使在开明的哈塔米政府的领导下,伊斯兰教律对女性的限制仍是随处可见。甚至到了2007年,伊朗政府还在以德黑兰为主的大城市中展开了“着装整治”运动,对于头巾不整、头发过于外露、外衣较短、化妆过浓、露出脚踝、赤脚穿凉屐的户外女性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她们写出书面保证。
三、结合伊朗儿童电影具体分析
(一)“一本作业带来的友谊”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是阿巴斯第一部引起世界关注的作品。老木匠对阿穆德诉说他对侄儿的想念,隐隐透露出他的孤独,阿巴斯专门为证实他的孤独,还“请”出了一个买苹果的小角色,这个小角色引出老人无子无孙的信息。
与这个信息同步的还有木门年复一年的使用,他们说:“铁门也许可以用一世,但他们不知一世有多长。”如此信息,将这部儿童电影变得深远,童心成了负载思想的外壳。
(二)“奔跑的孩子是天使”
《小鞋子》的导演是马基德?马基迪。因为体会着疾苦,所以他们知道盲人家女儿的艰辛,而拾金不昧也体现了盲人家女儿的崇高品质。回头审视下,我们惊奇地发现,全片没有一个坏人,电影中全部都是那么好的人,而观众却能那么地受触动。看着这部表现孩子单纯而又纯真的世界的影片,深深刺激我的却是“贫穷”这两个字。贫富悬殊存在于世界各地,却又令人唏嘘不已。贫穷对于孩子来说只是物资的匮乏,对于成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来源于精神层面的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自卑是随着孩子心智的一天天成长而最后在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终生擦拭不掉。奔跑的孩子是天使,在爱的名义下更是如此。
四、结语
纵观伊朗电影,会发现它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伊朗电影大多较为关注现实,缺少高科技技术手段,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风格。它最特别也最区别于他国电影的就是题材多以儿童为主,形成了单一、重复的模式化风格。它们主题深刻,风格质朴,突破了一般儿童片的范畴,展现的不仅仅是儿童世界的故事,更是对成人世界和社会的折射。
儿童电影在伊朗盛行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伊朗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文化氛围、电影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儿童题材的电影以明显的优势发展起来。其次,诗歌、宗教话语和民族传统的源远流长,也与儿童题材电影的盛行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几乎都是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成人世界,以此间接表达作者的心理意图。这种特殊的功能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儿童视角话语,并且通过一个个相似风格文本的重复性阐释来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感知和情感宣泄。
(作者简介:杨宇安,女,吉林艺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制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