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说《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
《神木》2007年第3期发表了陈冲先生《〈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的文章,读过之后有些想法,可迟迟没有动笔,原因是我虽然这几年在给孩子们教《论语》的过程中,读了不少有关《论语》的书,但学养功夫不深,惟恐说错了什么,以致上获罪于圣哲,下贻误于后学,就把一些想法压在心里,谁知这东西是压不住的,不如一吐为快写出来,倘有不妥之处,还请陈冲先生批评。
《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自古及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牛粪者,见牛粪,驴屎者,见驴屎,如此而已。因此,说《论语》到底是什么,往往到底还不是什么。
说《论语》必然要提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并不期望人人都说他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我们姑且不论,孔老夫子是“善者好之”者,还是“其不善者恶之”者。但对孔子这个人,一些人好之,一些人恶之,已成不争的历史事实。好之者,说《论语》,道孔子,说了道了两千多年;恶之者,打孔子,砸孔家店,也打砸了两千多年。说《论语》道孔子者,为孔子说了那么多好话,没有给孔子添上一丝一毫的光彩;打孔子,砸孔家店者,说了孔子那么多的坏话,也未损孔子一丝一毫的光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是败絮裹十层绸缎依然是败絮,是真金压千年尘垢依然是真金。
打孔子,砸孔家店者,往往打砸的不单单是孔子,连孔子的“好之者”一齐打,一齐砸。秦代,“焚书坑儒”就是一例。其实,说《论语》,道孔子者,所说、所道都是自己的心得而已,所谓心得,乃一己之得,一时之见。一己之得,一时之见,自然不可能全面,比如易中天说《论语》的精神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比如说于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渴望的那种快乐生活”,比如说,陈冲说《论语》是一本讲如何“治天下”的书等等。能说他们错了吗?不能,因为在《论语》里确实可以找到他们所说的根据。能说他们全对了吗?不能,他们所说,只能算作冰山之一角。各人的视角不同,心得各异,是很自然的事情。千人千双眼,万人万条心,其看点不同,其心得怎可能一致呢?即使就是同一个人,看《论语》,看一遍有一遍的感悟。年轻时看,也许看见的是一条小河,老了的时候,也许看见的是大海。因此,用自己的心得轻易去否定别人的心得,显然,是不明智的,至少是没有慎思过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这是子贡对毁孔子人的批评。
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崇信西藏密教,到忽必烈死后,由铁木真“元成宗”继位,就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诏告天下:“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
以上种种就是孔子好之者心目中的孔子。然而孔子在其恶之者心目中,却是古今中外最坏最坏的人,说他是“民族的罪人”,说他“倒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树”,说他“折断了中国人的脊梁”等等。相比之下,陈先生对孔子还算比较客气一点的,说“孔子在他自己家乡讲学的时候(《论语》就是这类讲学的结果),本来有不少人听,不料忽然出了个叫少正卯的,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也开课讲学,孔子的听众中忽啦啦便有一批人跑去听少正卯的课,不听他的课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直到后来当了官有了权,上任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少正卯杀了”。为什么不听孔子的课了呢?“皆因为少正卯的课比较讲道理,而孔丘的课往往只讲道不讲理,即只讲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不讲或很少讲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所以我说他只是个言论家,连理论家都不够。”因此“孔丘死的时候,葬于泗水之上,‘墓而不坟’,连个坟头都没有起”。以上说词,仿佛如陈先生亲历一般。在恶孔子者的眼里,孔子是顶级坏人,少正卯自然是顶级的好人了,岂只比孔子讲的好,有人甚至把少正卯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何许人?第一个轴心时代,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在世界的东方,世界的西方,几乎是同时出生在这个地球的四五个顶尖级人物中的一个。就这么一个可以影响世界文化的中国的苏格拉底——少正卯就被孔子杀掉了,孔子岂不成了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吗?
可惜的是少正卯这么一个人物是否真有其人,早就成了历史上的一大疑案,自从钱穆先生以大量的历史史实,作出了无可辩驳的史学界公认的结论:少正卯这个人物根本不存在之后,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孔子恶之者”站出来,说一个不字。如此说来,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也就成了“莫须有”的罪名了。陈先生说少正卯讲的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理,也只是一种虚构的东西了。而且谁都从未听说过孔子生前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哪个人因为孔子“只讲道,不讲理”而跑到别处听课的事。倒是孔子周游列国,他的许多弟子还跟着去,不仅如此,到孔子死后,门徒还为他守丧三年,这倒是事实。《孟子》中有这么一段话:“昔者孔子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不仅孔子的门徒如此追慕他们的老师,有许多鲁人也追慕他们时代的圣人,纷纷在他的墓地居住下来,陪伴着孔子“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而且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家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候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由此可见事实上并不是陈先生说的“经过300多年时间的检验,孔丘的价值终于被汉武帝发现,也就是说孔子被人尊敬并不是自汉武帝才开始的。
平心而论,孔子“吾少也贱”的一个人,十五岁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如此辉煌的程度,恐怕是古今中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就这么一个伟大的中国人,还不值得我们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学习和尊敬吗?可就这么一个伟大的中国人,偏偏时常遭到人们的攻击,而且攻击者偏偏又都是一些中国人。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国现象,正印了孔子“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话,只不过变成了“国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罢了。孔子除杀少正卯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以外,孔子另一条严重罪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陈先生说:“什么是孔丘心目中做良民的纲?那就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个叠起来的字,原本是孔子对齐景公说的。当时齐景公“失其君道,威福下移。失其父道,嫡庶内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才请教于孔子。孔子说此话,是对治齐景公所犯错误而说的,有循名责实之意,所责侧重在君父这一边。齐景公心知肚明,可齐景公却用“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么一句话搪塞过去,不知悔改,导致“陈氏弑君篡国之患”。稍稍了解一下历史,了解一下孔子当时说此话的语境,就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孔子恶之者”,从古至今,把这一条当作孔子的主要罪状批。孔子岂不冤哉!至于后来的“三纲”似乎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孔子的创造,管仲没有跟着他的主子公子纠去死,还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有人批评管仲不忠,孔子不仅没有批评管仲,还表扬了管仲。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首先要求的还是君,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至于那些不仁的昏君,“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的暴君,孔子及其儒者从未说过他们的好话。
总而言之,《论语》并不是如陈先生所说是一本专讲“治天下”的书,也不是一本“专劝皇帝当明君,教育百姓做良民”的书,有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孔子对所有人的要求,因此,有人称孔子的学问是人学。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儒字从人,人字旁一个需要的需字,会其意,儒者,就是人需要的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才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才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陈先生说“要德先生,要赛先生”,这没错,但“打倒孔家店”则没有这个必要。民主、自由、科学,也还是要人去做的,倘若,人不知道如何做人了,到处是野蛮,到处是欺骗,到处是腐败,就像老百姓说的“鞋没有鞋样子,袜没有袜样子,人没有人样子”,“德先生”、“赛先生”又奈何得了什么呢?
《易·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为乎内,男正为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正而天下定矣。难道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才是今天的人所追求的“自由”和“民主”吗?
《论语》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说《论语》是一部高深永恒、包罗万象的书,就像颜回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如果能说“到底”,也就称不上高深了,最高深的也是最平实的,最平实的才是最高深的!
真有上帝,上帝最喜欢的人一定是孔子
黎鸣先生《孔子使中国人永远倒霉,永远倒大霉》的文章里说,“西方人长期崇拜上帝,所以他们的人性愈来愈像上帝,中国人长期崇拜孔子,所以他们的人性愈来愈像孔子。”此论不可成立。据黎鸣先生说:“上帝是个抽象”,抽象即无像,无像之像,就无像可像,西方人的人性怎么就像了上帝了呢?上帝如果有像,岂不也成了具像了吗?人性如果能像了上帝,那么上帝也必具了人性,具了人性的“神”,还是上帝吗?由此推下来,黎鸣先生“西方人像上帝”论不可成立。不仅西方人像上帝论不可成立,就是“中国人像孔子”论也不能成立。试问。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哪一个像孔子?鲁国有那么多人崇拜孔子,哪一个人像了孔子?孔子殁后,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由此可知。孔子的弟子中都没有一个像孔子者;有子也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邱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人,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之后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古人里,学孔子者,亦步亦趋,不能说没有下了功夫,可自古到今,没有听说谁像了孔子。
既然西方人性像上帝说,中国人性像孔子论都不能成立,那么,中国倒霉论也不能成立。
可黎鸣先生为什么能作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呢?好恶所致也,黎鸣先生好上帝,好西方人,恶孔子,恶中国人。《大学》中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除此,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黎鸣说:“上帝是什么?上帝是唯一的‘神’,神是什么?先于一切,而又创造一切的无上存在,无上存在是什么?无言可说。”
说了半天,上帝是个“无言可说”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上帝。中国人信了这个存在就有救,不信就倒霉。其实,黎鸣先生所说的那个存在不就是中国人说的道吗?道也是个“无可言说”的存在,也是“先天地而生”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个创造一切的存在。不过,中国人把那个存在不叫上帝,不叫“神”,叫作道,在中国的文化里,鬼神也是万物之中的一种,也是道所生道所长,道所成。孔子也承认有鬼神,可他要人们“敬鬼神而远之”,他不言“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问:“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要人先把人的事做好,把活着的事做好。
中国人也有信神的,但神没有唯一,只有道是唯一。山神土地门神灶君,举头三尺有神灵,五行八方,风婆雷公,要什么神有什么神,想敬什么神就敬什么神,在中国人的心里,神不是至尊,道才是至尊。黎鸣先生想让中国人信上帝,从此不再倒霉,用心良苦,可是要办成这么一件事,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中国人全信了上帝,恐怕也难逃倒霉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倒霉肯定地说不是上帝使然,也不是“人性像了上帝的西方人”使然。上帝爱众人,上帝对众人的爱一定是一种不加任何条件的大爱,绝对不会因为不信他,他就使他所爱的人倒霉。因崇拜上帝而人性像了上帝的西方人,也绝对不会因不信上帝就去杀害他们。可偏偏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中国人因为孔子倒过霉,阿富汗没有孔子,伊拉克也没有孔子,可也要倒霉,这些倒霉的事,到底是谁弄出来的呢?既不是上帝弄出来的,又不是人性像了上帝的西方人弄出来的,那么一定是不信上帝的西方人弄出来的。不信上帝的西方人为什么不因不信上帝而倒霉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是西方人吗?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信上帝的人过去就有,现在就更多了,现在的中国政府很宽容,十分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上帝的信徒在城市在乡村到处传教。既然信了上帝就不倒霉,可为什么信了上帝的中国人还要跟着倒霉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吗?
至于说孔子使中国人永远倒霉,永远倒大霉,此话也有些一概而论,中国人里头不信孔子的人比信孔子的人多的多,就现在的中国,一万个人里头,恐怕找不出一两个真信孔子的人,近几年出现的由唐装、汉服、祭孔、拜孔、名人解说经典、儿童导读所构成的所谓“国学热”大都是商人的炒作。真正的孔学,到汉代就变成了训诂学,到了唐代就变成了诗赋学,到了宋代就变成了程朱理学。再加上批孔,一批再批,早把孔学连根刨了。哪去找信孔子的人呢?可中国人还为什么要永远倒霉,永远倒大霉呢?难道就因为中国过去有过个孔子吗?
黎鸣先生张口倒霉,闭口倒霉,我不知何谓倒霉。中国人倒霉的事莫过于八国联军打进中国的事,莫过于日本侵华的事了。还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吗?如果这算作倒霉,这个倒霉还是因没有听孔子的话所致。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中国共产党,教民以战,全民皆兵,西方列强不是“夹着尾巴逃跑了”吗?
孔子不是上帝,孔子是个人,黎鸣先生所说的上帝,如果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那么上帝最喜欢的人一定是孔子了。中国人真如黎鸣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性像了孔子”,那么,上帝偏爱的一定也是中国人。因为孔子就是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
让中国人倒霉的不是因为中国人不信上帝,也不是因为中国人信了孔子,而是因为西方人的霸道。要中国人不倒霉,惟一可信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国人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黎鸣不懂孔子更不懂老子
黎鸣提出了“自然之道”、“自然之德”之说以反孔子之道德,说明黎先生不懂孔子,更不懂老子。老子说过“道法自然”,可没有说“自然之道”,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道已不是天道而是人道了。《老子》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天道,天道无私,人要做到“无私”太难了,大都是“损不足奉有余”。老子把人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这三等人里头,即使是个“上士”也得勤而行之,才能得道。“中士”,对于道处于信与不信中,“下士”根本不信道,这两种人怎么可能“自然之道”呢?老子这段话,和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无论老子,还是孔子都说要得到道必须修德。德不修,也绝不会有“自然之德”。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矣。”“德不修不得,学不讲不明”,世界上哪有不修就能自然得到德的道理?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老子说了那么多的“修”才能有“真”、有“馀”、有“长”、有“丰”、有“普”。如果不修,哪来的德呢?在这个问题上,孔门有和老子相似的说法,那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德、仁、义、礼,不是孔子的专利,老子也讲。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当强调礼的时候,人们已不讲“道、德、仁、义”了,乱世就开始了。人类不得不求助于法,法治,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孔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想让人类回过头去把失去的礼、失去的义、失去的仁、失去的德,再找回来,回到道。可是孔子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但我相信总有实现的一天,因为老子还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讲的道德是真道德,孔子讲的道德也是真道德,只要读读《论语》,读读《老子》,谁都会明白。可惜,读《论语》、读《老子》的人太少了。即使读,也有读不懂的,黎鸣就是其中的一个。
孔子与老子根本上没有什么分歧
有人说孔子与老子的根本分歧就两个字“自然”,老子顺应自然,孔子要逆反自然。还说孔子抛开了老子的“道德”,抛开老子最高的“自然”,而把“仁”提到了最高。此论差矣。孔子与老子在根本上就没有什么分歧,孔子也没有逆反自然,相反,孔子正是由于顺应了自然才成其为孔子的。“仁”也不是孔子能提到最高,而是自然把“仁”提到了最高。
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这个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说,他说:“大道废,有仁义”。仁义是怎么来的?是大道废了之后才有了仁。老子还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老子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仁是失德之后产生的。礼也是,忠信薄了,社会开始乱了,这才不得不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仁也好,义也好,礼也好,法也好,都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哪一个人想提倡个什么就能提倡起来个什么,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一种东西在社会上流行,首先是社会有了这方面的急需,这才会一倡百应。倘若大道没有废,人们都以大道行事,还需要讲德吗?倘若人人都讲德,还有必要说仁吗?倘若人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还需要义吗?倘若人们都讲义,还要礼吗?同样的道理,倘若人们都知道荣耻,胡锦涛总书记还有必要提出个“八荣八耻”吗?
由此看来,孔子当初讲仁讲义讲礼,完全是顺应时势而来的。仁、义、忠、信、孝、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全都不是孔子的私货。孔子早就说过,他是“述而不作”,孔子所述的东西,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孔子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孔子和老子有什么分歧可谈呢?孔子也好,老子也好,都是中国文化之树上生出的主要分枝,中国文化之树,根深叶茂,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累累相承,形成了一株不朽之树。这棵树上,千枝万叶,尽管枝枝相异,叶叶不同,可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凡对孔子、对老子有深入研究的,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因此,以老毁孔,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可是毁孔者并不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对老子也没有多少研究,只是为了毁孔,才把老子抬了出来。前一阵子不是把上帝也抬出来了吗?上帝是神,孔子是人,人神不是同类,原本就没有可比性,可有人硬拿孔子和上帝比。说什么上帝使西方自由、民主,上帝使西方人聪明,孔子则使中国专制,使中国人愚蠢。如果中国人真的愚蠢也应该和孔子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孔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人,怎么可以苛求几千年前的一个人把几千年后的事都管起来呢?老子确实伟大,说老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哲人,一点也不过分。但老子伟大,不一定就能证明孔子“是严重匮乏正确思维能力从而智能极其平庸的庸人。”更不能证明孔子是个什么“球”。孔子既然是个什么“球”,既然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庸人”,何用一些人煞费心机、不遗余力地反孔呢?
几千年来,无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孔子已不是一个人的符号,而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了。孔子伟大就伟大在他“述而不作”,伟大就伟大在他和整个中国文化融为了一体,伟大就伟大在他能顺应自然。中国古代的圣人不唯孔子一人。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时务是什么?时务就是自然的一种势。自然无声无息,可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任何人任何物,顺自然者生,逆自然者亡。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就是自然,违背了自然就不行。大棚蔬菜逆自然而生,可在大棚里人得营造适合蔬菜生长的室内温度,蔬菜才能生长,说到底还是在顺应自然。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如此,文化亦如此。逆反自然的文化必然是短命的,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孔子文化之所以不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顺应了自然。打开《论语》看看,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顺应自然的智慧之光。“适者生存”是西方一个很著名的哲学论点,孔子文化长盛不衰,正是“适者生存”这个论点最好的见证,怎么可以说孔子是逆反自然呢?中国人选择孔子,也是自然使然。孔子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这是中国人唯一的选择。历史上的事我们没有亲睹,不敢妄加评论,近代,从砸烂孔家店到世界各地修孔子学院的历史,我们是目睹者。出生在文革前的人,谁都不会忘记“破四旧”的历史。在那个时代,谁家家里还敢藏一本古书?藏下就是祸患。在我们县城南面有个造麻纸厂,有一次我到那里看到小山似的书堆了大半个院子,有的古书装在布套子里,枕头似的,造纸工人拿铁锨铲粪似的,把布套子铲烂,同烂鞋底一起装入打浆槽里,打了纸浆。多可惜啊!那是一场破坏文化的运动,那场运动不是冲孔子一个人来的,而是冲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来的。因为孔子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孔子理所当然要受到最严重的打击。打那之后,中国的教育就完全走上了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远离孔子文化的教育。几十年之后,我们这一茬人,从青年步入老年,才逐渐认识到远离传统文化的教育,远离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多么可悲的教育啊!1996年,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向全中国发出了“紧急呼吁”,紧随其后,台湾王财贵教授,来到大陆,作了“百年震撼”的报告,这才唤醒了沉睡在打倒孔家店历史烟尘里的中国人,2000年,北京大学有一个名叫逄飞的青年,成立了“一耽学堂”,2001年河北涿州出现了中国第一个义塾——文昌祠义塾,同年陕西佳县出现了燕翼堂义塾。这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组织,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一种文化责任心,开始了极其艰难的义教。经过了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路。
我们这一代人亲自经历了传统文化从衰落到复兴的这么一个全过程,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文化复兴也是一种自然使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都摆在了我们面前,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完全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都在自己,谁也不管谁,谁也管不了谁。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因此,扣在孔子头上的种种罪名,都是“莫须有”的罪名。今后还会有人把人们想不到的罪名扣在孔子的头上,这也是一种自然,谁都管不了。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孔子也说:“中人以下,不可语上”,米有三种价,人分上中下。中人以下,给他语上,他会笑你傻,他会骂你蠢,这就是自然。有人把孔子说成圣人,有人把孔子说成个“球”,谁能说这不是自然呢?上士有上士的自然,中士有中士的自然,下士有下士的自然,人有人的自然,狗有狗的自然,一切都在自然之中表现自己。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自然。
【编后语】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他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实际上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阴阳相济,不可分离。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栏目责编/沙人王刚
《神木》2007年第3期发表了陈冲先生《〈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的文章,读过之后有些想法,可迟迟没有动笔,原因是我虽然这几年在给孩子们教《论语》的过程中,读了不少有关《论语》的书,但学养功夫不深,惟恐说错了什么,以致上获罪于圣哲,下贻误于后学,就把一些想法压在心里,谁知这东西是压不住的,不如一吐为快写出来,倘有不妥之处,还请陈冲先生批评。
《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自古及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牛粪者,见牛粪,驴屎者,见驴屎,如此而已。因此,说《论语》到底是什么,往往到底还不是什么。
说《论语》必然要提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并不期望人人都说他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我们姑且不论,孔老夫子是“善者好之”者,还是“其不善者恶之”者。但对孔子这个人,一些人好之,一些人恶之,已成不争的历史事实。好之者,说《论语》,道孔子,说了道了两千多年;恶之者,打孔子,砸孔家店,也打砸了两千多年。说《论语》道孔子者,为孔子说了那么多好话,没有给孔子添上一丝一毫的光彩;打孔子,砸孔家店者,说了孔子那么多的坏话,也未损孔子一丝一毫的光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是败絮裹十层绸缎依然是败絮,是真金压千年尘垢依然是真金。
打孔子,砸孔家店者,往往打砸的不单单是孔子,连孔子的“好之者”一齐打,一齐砸。秦代,“焚书坑儒”就是一例。其实,说《论语》,道孔子者,所说、所道都是自己的心得而已,所谓心得,乃一己之得,一时之见。一己之得,一时之见,自然不可能全面,比如易中天说《论语》的精神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比如说于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渴望的那种快乐生活”,比如说,陈冲说《论语》是一本讲如何“治天下”的书等等。能说他们错了吗?不能,因为在《论语》里确实可以找到他们所说的根据。能说他们全对了吗?不能,他们所说,只能算作冰山之一角。各人的视角不同,心得各异,是很自然的事情。千人千双眼,万人万条心,其看点不同,其心得怎可能一致呢?即使就是同一个人,看《论语》,看一遍有一遍的感悟。年轻时看,也许看见的是一条小河,老了的时候,也许看见的是大海。因此,用自己的心得轻易去否定别人的心得,显然,是不明智的,至少是没有慎思过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这是子贡对毁孔子人的批评。
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崇信西藏密教,到忽必烈死后,由铁木真“元成宗”继位,就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诏告天下:“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
以上种种就是孔子好之者心目中的孔子。然而孔子在其恶之者心目中,却是古今中外最坏最坏的人,说他是“民族的罪人”,说他“倒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树”,说他“折断了中国人的脊梁”等等。相比之下,陈先生对孔子还算比较客气一点的,说“孔子在他自己家乡讲学的时候(《论语》就是这类讲学的结果),本来有不少人听,不料忽然出了个叫少正卯的,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也开课讲学,孔子的听众中忽啦啦便有一批人跑去听少正卯的课,不听他的课了。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直到后来当了官有了权,上任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少正卯杀了”。为什么不听孔子的课了呢?“皆因为少正卯的课比较讲道理,而孔丘的课往往只讲道不讲理,即只讲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不讲或很少讲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所以我说他只是个言论家,连理论家都不够。”因此“孔丘死的时候,葬于泗水之上,‘墓而不坟’,连个坟头都没有起”。以上说词,仿佛如陈先生亲历一般。在恶孔子者的眼里,孔子是顶级坏人,少正卯自然是顶级的好人了,岂只比孔子讲的好,有人甚至把少正卯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何许人?第一个轴心时代,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在世界的东方,世界的西方,几乎是同时出生在这个地球的四五个顶尖级人物中的一个。就这么一个可以影响世界文化的中国的苏格拉底——少正卯就被孔子杀掉了,孔子岂不成了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了吗?
可惜的是少正卯这么一个人物是否真有其人,早就成了历史上的一大疑案,自从钱穆先生以大量的历史史实,作出了无可辩驳的史学界公认的结论:少正卯这个人物根本不存在之后,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孔子恶之者”站出来,说一个不字。如此说来,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也就成了“莫须有”的罪名了。陈先生说少正卯讲的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理,也只是一种虚构的东西了。而且谁都从未听说过孔子生前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哪个人因为孔子“只讲道,不讲理”而跑到别处听课的事。倒是孔子周游列国,他的许多弟子还跟着去,不仅如此,到孔子死后,门徒还为他守丧三年,这倒是事实。《孟子》中有这么一段话:“昔者孔子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不仅孔子的门徒如此追慕他们的老师,有许多鲁人也追慕他们时代的圣人,纷纷在他的墓地居住下来,陪伴着孔子“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而且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家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候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由此可见事实上并不是陈先生说的“经过300多年时间的检验,孔丘的价值终于被汉武帝发现,也就是说孔子被人尊敬并不是自汉武帝才开始的。
平心而论,孔子“吾少也贱”的一个人,十五岁志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活到如此辉煌的程度,恐怕是古今中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就这么一个伟大的中国人,还不值得我们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学习和尊敬吗?可就这么一个伟大的中国人,偏偏时常遭到人们的攻击,而且攻击者偏偏又都是一些中国人。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中国现象,正印了孔子“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话,只不过变成了“国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罢了。孔子除杀少正卯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以外,孔子另一条严重罪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陈先生说:“什么是孔丘心目中做良民的纲?那就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个叠起来的字,原本是孔子对齐景公说的。当时齐景公“失其君道,威福下移。失其父道,嫡庶内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才请教于孔子。孔子说此话,是对治齐景公所犯错误而说的,有循名责实之意,所责侧重在君父这一边。齐景公心知肚明,可齐景公却用“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么一句话搪塞过去,不知悔改,导致“陈氏弑君篡国之患”。稍稍了解一下历史,了解一下孔子当时说此话的语境,就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孔子恶之者”,从古至今,把这一条当作孔子的主要罪状批。孔子岂不冤哉!至于后来的“三纲”似乎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孔子的创造,管仲没有跟着他的主子公子纠去死,还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有人批评管仲不忠,孔子不仅没有批评管仲,还表扬了管仲。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首先要求的还是君,这是孔子一贯的思想。至于那些不仁的昏君,“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的暴君,孔子及其儒者从未说过他们的好话。
总而言之,《论语》并不是如陈先生所说是一本专讲“治天下”的书,也不是一本“专劝皇帝当明君,教育百姓做良民”的书,有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孔子对所有人的要求,因此,有人称孔子的学问是人学。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儒字从人,人字旁一个需要的需字,会其意,儒者,就是人需要的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才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才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陈先生说“要德先生,要赛先生”,这没错,但“打倒孔家店”则没有这个必要。民主、自由、科学,也还是要人去做的,倘若,人不知道如何做人了,到处是野蛮,到处是欺骗,到处是腐败,就像老百姓说的“鞋没有鞋样子,袜没有袜样子,人没有人样子”,“德先生”、“赛先生”又奈何得了什么呢?
《易·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为乎内,男正为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正而天下定矣。难道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夫不夫,妇不妇才是今天的人所追求的“自由”和“民主”吗?
《论语》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说《论语》是一部高深永恒、包罗万象的书,就像颜回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如果能说“到底”,也就称不上高深了,最高深的也是最平实的,最平实的才是最高深的!
真有上帝,上帝最喜欢的人一定是孔子
黎鸣先生《孔子使中国人永远倒霉,永远倒大霉》的文章里说,“西方人长期崇拜上帝,所以他们的人性愈来愈像上帝,中国人长期崇拜孔子,所以他们的人性愈来愈像孔子。”此论不可成立。据黎鸣先生说:“上帝是个抽象”,抽象即无像,无像之像,就无像可像,西方人的人性怎么就像了上帝了呢?上帝如果有像,岂不也成了具像了吗?人性如果能像了上帝,那么上帝也必具了人性,具了人性的“神”,还是上帝吗?由此推下来,黎鸣先生“西方人像上帝”论不可成立。不仅西方人像上帝论不可成立,就是“中国人像孔子”论也不能成立。试问。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哪一个像孔子?鲁国有那么多人崇拜孔子,哪一个人像了孔子?孔子殁后,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由此可知。孔子的弟子中都没有一个像孔子者;有子也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邱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人,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之后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古人里,学孔子者,亦步亦趋,不能说没有下了功夫,可自古到今,没有听说谁像了孔子。
既然西方人性像上帝说,中国人性像孔子论都不能成立,那么,中国倒霉论也不能成立。
可黎鸣先生为什么能作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呢?好恶所致也,黎鸣先生好上帝,好西方人,恶孔子,恶中国人。《大学》中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除此,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黎鸣说:“上帝是什么?上帝是唯一的‘神’,神是什么?先于一切,而又创造一切的无上存在,无上存在是什么?无言可说。”
说了半天,上帝是个“无言可说”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上帝。中国人信了这个存在就有救,不信就倒霉。其实,黎鸣先生所说的那个存在不就是中国人说的道吗?道也是个“无可言说”的存在,也是“先天地而生”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个创造一切的存在。不过,中国人把那个存在不叫上帝,不叫“神”,叫作道,在中国的文化里,鬼神也是万物之中的一种,也是道所生道所长,道所成。孔子也承认有鬼神,可他要人们“敬鬼神而远之”,他不言“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又问:“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要人先把人的事做好,把活着的事做好。
中国人也有信神的,但神没有唯一,只有道是唯一。山神土地门神灶君,举头三尺有神灵,五行八方,风婆雷公,要什么神有什么神,想敬什么神就敬什么神,在中国人的心里,神不是至尊,道才是至尊。黎鸣先生想让中国人信上帝,从此不再倒霉,用心良苦,可是要办成这么一件事,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中国人全信了上帝,恐怕也难逃倒霉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倒霉肯定地说不是上帝使然,也不是“人性像了上帝的西方人”使然。上帝爱众人,上帝对众人的爱一定是一种不加任何条件的大爱,绝对不会因为不信他,他就使他所爱的人倒霉。因崇拜上帝而人性像了上帝的西方人,也绝对不会因不信上帝就去杀害他们。可偏偏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中国人因为孔子倒过霉,阿富汗没有孔子,伊拉克也没有孔子,可也要倒霉,这些倒霉的事,到底是谁弄出来的呢?既不是上帝弄出来的,又不是人性像了上帝的西方人弄出来的,那么一定是不信上帝的西方人弄出来的。不信上帝的西方人为什么不因不信上帝而倒霉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是西方人吗?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信上帝的人过去就有,现在就更多了,现在的中国政府很宽容,十分尊重人们的信仰自由,上帝的信徒在城市在乡村到处传教。既然信了上帝就不倒霉,可为什么信了上帝的中国人还要跟着倒霉呢?难道就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吗?
至于说孔子使中国人永远倒霉,永远倒大霉,此话也有些一概而论,中国人里头不信孔子的人比信孔子的人多的多,就现在的中国,一万个人里头,恐怕找不出一两个真信孔子的人,近几年出现的由唐装、汉服、祭孔、拜孔、名人解说经典、儿童导读所构成的所谓“国学热”大都是商人的炒作。真正的孔学,到汉代就变成了训诂学,到了唐代就变成了诗赋学,到了宋代就变成了程朱理学。再加上批孔,一批再批,早把孔学连根刨了。哪去找信孔子的人呢?可中国人还为什么要永远倒霉,永远倒大霉呢?难道就因为中国过去有过个孔子吗?
黎鸣先生张口倒霉,闭口倒霉,我不知何谓倒霉。中国人倒霉的事莫过于八国联军打进中国的事,莫过于日本侵华的事了。还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吗?如果这算作倒霉,这个倒霉还是因没有听孔子的话所致。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中国共产党,教民以战,全民皆兵,西方列强不是“夹着尾巴逃跑了”吗?
孔子不是上帝,孔子是个人,黎鸣先生所说的上帝,如果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那么上帝最喜欢的人一定是孔子了。中国人真如黎鸣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性像了孔子”,那么,上帝偏爱的一定也是中国人。因为孔子就是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
让中国人倒霉的不是因为中国人不信上帝,也不是因为中国人信了孔子,而是因为西方人的霸道。要中国人不倒霉,惟一可信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国人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黎鸣不懂孔子更不懂老子
黎鸣提出了“自然之道”、“自然之德”之说以反孔子之道德,说明黎先生不懂孔子,更不懂老子。老子说过“道法自然”,可没有说“自然之道”,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道已不是天道而是人道了。《老子》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天道,天道无私,人要做到“无私”太难了,大都是“损不足奉有余”。老子把人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这三等人里头,即使是个“上士”也得勤而行之,才能得道。“中士”,对于道处于信与不信中,“下士”根本不信道,这两种人怎么可能“自然之道”呢?老子这段话,和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无论老子,还是孔子都说要得到道必须修德。德不修,也绝不会有“自然之德”。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矣。”“德不修不得,学不讲不明”,世界上哪有不修就能自然得到德的道理?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老子说了那么多的“修”才能有“真”、有“馀”、有“长”、有“丰”、有“普”。如果不修,哪来的德呢?在这个问题上,孔门有和老子相似的说法,那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道、德、仁、义、礼,不是孔子的专利,老子也讲。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当强调礼的时候,人们已不讲“道、德、仁、义”了,乱世就开始了。人类不得不求助于法,法治,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孔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想让人类回过头去把失去的礼、失去的义、失去的仁、失去的德,再找回来,回到道。可是孔子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但我相信总有实现的一天,因为老子还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讲的道德是真道德,孔子讲的道德也是真道德,只要读读《论语》,读读《老子》,谁都会明白。可惜,读《论语》、读《老子》的人太少了。即使读,也有读不懂的,黎鸣就是其中的一个。
孔子与老子根本上没有什么分歧
有人说孔子与老子的根本分歧就两个字“自然”,老子顺应自然,孔子要逆反自然。还说孔子抛开了老子的“道德”,抛开老子最高的“自然”,而把“仁”提到了最高。此论差矣。孔子与老子在根本上就没有什么分歧,孔子也没有逆反自然,相反,孔子正是由于顺应了自然才成其为孔子的。“仁”也不是孔子能提到最高,而是自然把“仁”提到了最高。
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这个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说,他说:“大道废,有仁义”。仁义是怎么来的?是大道废了之后才有了仁。老子还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老子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仁是失德之后产生的。礼也是,忠信薄了,社会开始乱了,这才不得不用礼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仁也好,义也好,礼也好,法也好,都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哪一个人想提倡个什么就能提倡起来个什么,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一种东西在社会上流行,首先是社会有了这方面的急需,这才会一倡百应。倘若大道没有废,人们都以大道行事,还需要讲德吗?倘若人人都讲德,还有必要说仁吗?倘若人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还需要义吗?倘若人们都讲义,还要礼吗?同样的道理,倘若人们都知道荣耻,胡锦涛总书记还有必要提出个“八荣八耻”吗?
由此看来,孔子当初讲仁讲义讲礼,完全是顺应时势而来的。仁、义、忠、信、孝、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全都不是孔子的私货。孔子早就说过,他是“述而不作”,孔子所述的东西,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孔子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孔子和老子有什么分歧可谈呢?孔子也好,老子也好,都是中国文化之树上生出的主要分枝,中国文化之树,根深叶茂,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累累相承,形成了一株不朽之树。这棵树上,千枝万叶,尽管枝枝相异,叶叶不同,可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凡对孔子、对老子有深入研究的,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因此,以老毁孔,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可是毁孔者并不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对老子也没有多少研究,只是为了毁孔,才把老子抬了出来。前一阵子不是把上帝也抬出来了吗?上帝是神,孔子是人,人神不是同类,原本就没有可比性,可有人硬拿孔子和上帝比。说什么上帝使西方自由、民主,上帝使西方人聪明,孔子则使中国专制,使中国人愚蠢。如果中国人真的愚蠢也应该和孔子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孔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人,怎么可以苛求几千年前的一个人把几千年后的事都管起来呢?老子确实伟大,说老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哲人,一点也不过分。但老子伟大,不一定就能证明孔子“是严重匮乏正确思维能力从而智能极其平庸的庸人。”更不能证明孔子是个什么“球”。孔子既然是个什么“球”,既然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庸人”,何用一些人煞费心机、不遗余力地反孔呢?
几千年来,无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孔子已不是一个人的符号,而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了。孔子伟大就伟大在他“述而不作”,伟大就伟大在他和整个中国文化融为了一体,伟大就伟大在他能顺应自然。中国古代的圣人不唯孔子一人。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时务是什么?时务就是自然的一种势。自然无声无息,可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任何人任何物,顺自然者生,逆自然者亡。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就是自然,违背了自然就不行。大棚蔬菜逆自然而生,可在大棚里人得营造适合蔬菜生长的室内温度,蔬菜才能生长,说到底还是在顺应自然。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如此,文化亦如此。逆反自然的文化必然是短命的,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孔子文化之所以不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顺应了自然。打开《论语》看看,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顺应自然的智慧之光。“适者生存”是西方一个很著名的哲学论点,孔子文化长盛不衰,正是“适者生存”这个论点最好的见证,怎么可以说孔子是逆反自然呢?中国人选择孔子,也是自然使然。孔子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这是中国人唯一的选择。历史上的事我们没有亲睹,不敢妄加评论,近代,从砸烂孔家店到世界各地修孔子学院的历史,我们是目睹者。出生在文革前的人,谁都不会忘记“破四旧”的历史。在那个时代,谁家家里还敢藏一本古书?藏下就是祸患。在我们县城南面有个造麻纸厂,有一次我到那里看到小山似的书堆了大半个院子,有的古书装在布套子里,枕头似的,造纸工人拿铁锨铲粪似的,把布套子铲烂,同烂鞋底一起装入打浆槽里,打了纸浆。多可惜啊!那是一场破坏文化的运动,那场运动不是冲孔子一个人来的,而是冲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来的。因为孔子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孔子理所当然要受到最严重的打击。打那之后,中国的教育就完全走上了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远离孔子文化的教育。几十年之后,我们这一茬人,从青年步入老年,才逐渐认识到远离传统文化的教育,远离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多么可悲的教育啊!1996年,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向全中国发出了“紧急呼吁”,紧随其后,台湾王财贵教授,来到大陆,作了“百年震撼”的报告,这才唤醒了沉睡在打倒孔家店历史烟尘里的中国人,2000年,北京大学有一个名叫逄飞的青年,成立了“一耽学堂”,2001年河北涿州出现了中国第一个义塾——文昌祠义塾,同年陕西佳县出现了燕翼堂义塾。这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组织,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一种文化责任心,开始了极其艰难的义教。经过了数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路。
我们这一代人亲自经历了传统文化从衰落到复兴的这么一个全过程,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文化复兴也是一种自然使然。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都摆在了我们面前,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完全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都在自己,谁也不管谁,谁也管不了谁。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因此,扣在孔子头上的种种罪名,都是“莫须有”的罪名。今后还会有人把人们想不到的罪名扣在孔子的头上,这也是一种自然,谁都管不了。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孔子也说:“中人以下,不可语上”,米有三种价,人分上中下。中人以下,给他语上,他会笑你傻,他会骂你蠢,这就是自然。有人把孔子说成圣人,有人把孔子说成个“球”,谁能说这不是自然呢?上士有上士的自然,中士有中士的自然,下士有下士的自然,人有人的自然,狗有狗的自然,一切都在自然之中表现自己。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自然。
【编后语】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他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实际上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阴阳相济,不可分离。两者互成对比、陪衬,互为补充、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神秘。
栏目责编/沙人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