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点,面对中职生情感体验强烈但不稳定、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现状,语文教育中不能仅仅重知识、重技能训练,而轻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绝不能忽视了学科的人文价值。可以尝试从明确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延伸挖掘课外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主体地位;多元评价;课外资源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点,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具体地说,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时也是具备人文性的文化教学,促进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构建完整的人格、继承优秀的精神文化和反思自身的价值存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行业精英的典范事迹和至理名言,这些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愫,折射出了人文精神的光芒,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量。面对中职生情感体验强烈但不稳定、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现状,语文教育中不能仅仅重知识、重技能训练,而轻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绝不能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可以尝试从明确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延伸挖掘课外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
1 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强调“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阅读的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渗透主人翁精神,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阅读的体验。作为解读的主体——学生,他们不是单一呆板的接受体,只有关注学生有血有肉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情感的真切投入,才能让文本真正达到“主体与主体对谈”,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中职语文教学职能要从“教”转变为“导”,充满人文关怀、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和积极互动的沟通交流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教师应当由侧重知识传授转向侧重能力培养,由“道德说教”到“自身体验”,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信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公无私的的高尚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启发学生知人论世感悟情感、以小见大研读细节,调动起他们直觉、顿悟、移情等心理机制,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实现自身与文本之间的充分对话,最终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精神食粮。
2 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十分重要,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放到社会背景下、放到学生生活经验里、放到职业情境中,可以考虑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让具有不同爱好兴趣的学生充满信心,保证其特长得以发挥,高效地完成人文素养渗透其中的作业。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分组考核,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精神,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评价可以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以日常性为主。在日常评价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预测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能够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将部分小组的不作为和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当作德育契机,鼓励学生寻找进步空间、不断完善人格发展。
3 延伸挖掘课外实践资源
教师需将课文内容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地拓展延伸挖掘课外实践资源,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在课外实践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导向。例如把语文课堂迁移至校企合作单位模拟应聘场景,让学生进行简历、求职信的写作创作和以口头表达为主的面试演讲,使学生在提升语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接收到包括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责任感等方面的优秀文化。课外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央视纪录片《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等渗透着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徐霞客游记》、《文化苦旅》等经典作品整合了地理、历史、人文、民俗的文本,渗透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好的媒体资源可以促进语文学科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人文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
另外课外还可以组织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师德宣讲团、社团展示、国学知识竞赛、爱国演讲辩论和话剧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在学生人文素养处在亟待“施肥”的关键时期,给予集中灌溉,不着痕迹、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文道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应体现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并最终形成积极向上尽善尽美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慧.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人文内涵及其教学途径研究[M].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侯毛珊.中职语文情感教育价值意义及其实施策略探讨.[M].苏州大学,2011.
[3] 杨艳秋.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渗透策略研究.[M].河北师范大学大学,2013.
[4] 金星琳,周娜.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基于专家教师的语料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4).
(作者单位: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关键词:主体地位;多元评价;课外资源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点,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具体地说,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时也是具备人文性的文化教学,促进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构建完整的人格、继承优秀的精神文化和反思自身的价值存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行业精英的典范事迹和至理名言,这些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愫,折射出了人文精神的光芒,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量。面对中职生情感体验强烈但不稳定、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现状,语文教育中不能仅仅重知识、重技能训练,而轻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绝不能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可以尝试从明确学生阅读主体地位、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延伸挖掘课外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
1 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强调“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阅读的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渗透主人翁精神,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阅读的体验。作为解读的主体——学生,他们不是单一呆板的接受体,只有关注学生有血有肉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情感的真切投入,才能让文本真正达到“主体与主体对谈”,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中职语文教学职能要从“教”转变为“导”,充满人文关怀、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和积极互动的沟通交流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教师应当由侧重知识传授转向侧重能力培养,由“道德说教”到“自身体验”,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信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公无私的的高尚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启发学生知人论世感悟情感、以小见大研读细节,调动起他们直觉、顿悟、移情等心理机制,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实现自身与文本之间的充分对话,最终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精神食粮。
2 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十分重要,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方面可以优化课后作业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放到社会背景下、放到学生生活经验里、放到职业情境中,可以考虑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让具有不同爱好兴趣的学生充满信心,保证其特长得以发挥,高效地完成人文素养渗透其中的作业。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分组考核,依据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精神,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评价可以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以日常性为主。在日常评价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预测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能够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将部分小组的不作为和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当作德育契机,鼓励学生寻找进步空间、不断完善人格发展。
3 延伸挖掘课外实践资源
教师需将课文内容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地拓展延伸挖掘课外实践资源,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在课外实践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导向。例如把语文课堂迁移至校企合作单位模拟应聘场景,让学生进行简历、求职信的写作创作和以口头表达为主的面试演讲,使学生在提升语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接收到包括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责任感等方面的优秀文化。课外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央视纪录片《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等渗透着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徐霞客游记》、《文化苦旅》等经典作品整合了地理、历史、人文、民俗的文本,渗透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好的媒体资源可以促进语文学科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人文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
另外课外还可以组织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师德宣讲团、社团展示、国学知识竞赛、爱国演讲辩论和话剧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在学生人文素养处在亟待“施肥”的关键时期,给予集中灌溉,不着痕迹、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文道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学生的心灵”,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应体现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并最终形成积极向上尽善尽美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慧.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人文内涵及其教学途径研究[M].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侯毛珊.中职语文情感教育价值意义及其实施策略探讨.[M].苏州大学,2011.
[3] 杨艳秋.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渗透策略研究.[M].河北师范大学大学,2013.
[4] 金星琳,周娜.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基于专家教师的语料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4).
(作者单位: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