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新文化出版理念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日记的重要性越来越受研究者们的重视。随着私人日记的不断发掘刊印,一些文学文化史上的悬案疑难问题有了新的解释。日记是最为私人化的文字,代表的是个人的观点,带有浓郁的主观性色彩的记载未必就比其他的文字记载更加客观真实,但是对于记载者个体而言,日记中的文字却是无可替代的切实的个人化体验。但是,作为私人化文字的日记,仍然有着种种的不同。从著作者的角度来说,日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为公开所著日记,一种是无意公开的私密性日记。有意为公开所著日记,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如郁达夫所撰日记,径直成为他所推崇的日记文学,随时刊印发卖;一类如胡适、鲁迅日记,写的时候并未想着拿出来发表,但是已自觉到名人之地位,自己的日记将来肯定会被公众阅读。这两类日记,写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想到公共读者,下笔时难免有所顾虑,有些文字也就抹去了棱角,有些文字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与之相比,无意于公开的私密性日记无疑更为切实可信,这种可信指的不是对社会事件的记载,而是其中披露的记录者的个人的思想观念与情感体验。因为记录者真正地想要将日记作为私密化的文字记载,随使日记成为个人真实思想观念与情感体验的宣泄场,一些在人前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往往就会在日记中宣泄出来。
  赵南公的日记就是无意于公开的私密性日记。陈福康教授在整理郑振铎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夹杂其间的赵南公日记。《中华文学史料》1990年第1辑刊发了陈福康教授整理的《创造社元老与泰东图书局——关于赵南公1921年日记的研究报告》,使得郭沫若等创造社同人与赵南公的合作等诸多事宜有了新的更为确凿可信的史料佐证。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函六册的影印本《赵南公日记》,使得人们能够自由地阅读赵南公的日记,咸立强撰写的《中国出版家赵南公》便得益于此日记的出版,行文中颇多引证,其中郭沫若自叙与赵南公日记文字的对照式阅读更是精彩纷呈。


  1921年3月15日,赵南公在日记中写道:“世界白话书生意异常之好,予数步白之末尘,然已来不及矣。”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焦虑感。1919年“五四运动”后,赵南公便有意重建泰东图书局。赵南公理想中的泰东图书局便是从事新文化与文学的出版,因此他招来志同道合的张静庐,于1920年初创办了《新的小说》,出版“新潮丛书”。事情的进展初始尚可,不久便显得疲软乏力。看到同行业绩骄人,赵南公自是不甘人后。招纳新人尤其是真正懂得新文化与文学的人以图革新,这是赵南公想到的办法。
  1921年1月,李凤亭从日本东京一所私立大学法政科毕业,准备到安庆任教。赵南公在李凤亭短暂停留上海期间,竭尽所能邀请对方帮助自己重建理想的新泰东。下面摘抄赵南公日记中招揽李凤亭的一些记载:
  1月9日,“十一时。凤亭来。适王靖尚在。乃围炉谈心。不期终夜。予力邀凤亭相助。似有默允意。并谈以后进行种种。意甚相合”。终夜晤谈,一直到了第二天早晨八点,李凤亭才离开。18日,“凤亭来谈,镜湖来捣乱”。21日,“凤亭来”。24日,“凤亭、鏡湖、理璋来”。29日,“觅无为,同凤亭晚饭于也是居”。31日,“康寄遥、马凌甫来,康言凤亭急欲一到安庆,伊不赞成。正谈,凤亭到。复力说到安庆之不适宜,彼终不能决。只打断其今晚起程之念”。2月1日,“凤亭、无为同来,适幼涛送来八十元,各结十元。凤亭已决不到安庆。但是否帮予,仍未决”。2月2日,“寄遥请客,无为、凤亭均在,饭后同到予处”。2月4日,“四时,凤亭来,同到无为处,商承办《新人》事,仍未决。无为东行,予允筹百廿金并代凤亭弟筹卅金。凤亭已决帮予。……十一时,凤亭来,决定不承办《新人》。予力劝,勉力从事,坚不肯。……四时,觅无为,彼定十五日赴日本。凤亭决帮予”。11日,“凤亭旅行南京,留言晚间来。予乃觅无为,适伊同王靖亦到,乃晚餐于大东旅社,谈今年进行方针。靖同秉文去看戏,凤亭言安庆已派人来,力催到校,若不可却,只得去二三月。但此二三月内,仍致力于译书,较之在申,所差亦无几。无为言已为觅一替代,二三月后或达目的”。12日,“无为、凤亭来候,复商进行办法,仍无解决。无为定十七日起程,凤亭亦然。谈到四时,始去”。13日,“四时,无为、凤亭、静庐、王靖等均来,适南屏、陈方来谈,未得谈编辑事。七时,始同至同兴楼聚谈。(一)编辑所暂定四五人,首重文学、哲学及经济,渐推及法政及各种科学。文学、哲学由王靖担任,另聘成仿吾兼任科学,因成君能通英、法、德、日各国文字也。经济由凤亭担任”。
  在赵南公的日记中,初次提及李凤亭,赵南公便以为对方似乎有答应帮助自己的意思。然而,接下来前后整整一个月,李凤亭的态度却始终有些游移不定。2月4日,一天之内,李凤亭的心意更是一变再变而至三变。对于李凤亭反复无常的表现,赵南公并没有觉得对方言而无信,而是一再诚挚地邀请对方,不仅帮李凤亭为其弟弟筹款,还答应李凤亭在帮泰东的同时可以去安庆就职。赵南公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李凤亭的认可。


  赵南公费尽心思招揽李凤亭,其热情与郭沫若和成仿吾初到泰东图书局时遭受的“冷遇”形成鲜明对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赵南公的新文化出版理想,似乎更重经济法政,而非文学,因为李凤亭并不擅长文学,李凤亭推荐成仿吾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对方擅长文学,带着同人文学梦想前来的郭沫若和成仿吾在开始的时候自然与赵南公不甚相洽。赵南公当时的出版计划重心在1921年4月16日写给李凤亭的信中亦可见一斑。信中赵南公谈到了泰东图书局的出版计划,其中被放在首位的是“教本”:“以中学、高小及女子为主,纯用白话。”放在第二位的是“普通白话书”:“如儿童讲话及年长失学者自修之书,以输入新知识为主,由浅入深,引人兴味。”此外才是杂志与丛书。教科书是最有利润的出版项目,有能力的出版者无不跃跃欲试,赵南公自然不例外。但是,也不能纯粹从利润的角度看待赵南公想要插足白话教科书出版的意图。在那个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历史关头,白话教科书的出版本来就是启蒙应有之义,赵南公的选择也有其启蒙理想的选择,这些只要仔细读读赵南公的日记便能知晓。   1921年4月23日,赵南公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和朋友伯熙关于白话文学的对谈。赵南公认为“新文学的白话本与旧式白话相距甚远,旧式质而真,新式美而丽,各有所长”,而伯熙则以为:
  新式的白话不过一时的传染一般人始学时髦,借以出出风头,不出数年,其风必灭。盖不但词句组织诸多费解,而拉杂拼凑实无可以代表文学之价值也。
  赵南公极力为白话辩护:
  谓新的白话,予初时读,亦不惬意,嗣复以缜密的脑力进事研究,始觉于未读之前不觉兴一种浓厚之思想。
  …… ……
  至谓通用久暂,予敢断其不但一时不能消灭,且其盛行又在三五年后。盖现在之文字,系世界的,欧美各国,无不如是。日本文字,本传自吾国。自维新以后,学者多译传欧美文化,遂蝉蜕西成今日之文字。吾国译界,尚在萌芽。习欧美语言文字者,方在日增月盛,其成熟者,受其熏陶,自然被其感化,而语言文字不知不觉即趋于其途也。
  赵南公谈到了白话的缜密性,以欧美日本文字的变化为佐证,又以时间为检验的标准,实与胡适的白话文运动思想相契合。赵南公对于文字演进持非常乐观肯定的态度:
  吾知其决无复旧之希望也。观文字愈演愈进。《尚书》《诗经》在当时,本为白话,今则古文。普通学者,无由窥其奥义矣。红楼、水浒在现在视为白话者,安知数千年后不成为费解之古文。一时文字为一时人类所需要。社会问其是否利便于当时之人类之普遍的需要。以个人之眼光武断其为何者合何者不合适,此时代即为陈迹,以借文学家之参考矣。
  最后,两人约以十年为期,以观白话盛衰。
  赵南公不懂英文,他对白话文的信心可能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除此之外,则是来自他对生活的观察。善于观察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这可能是出版家赵南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1921年4月24日,赵南公在日记中记叙探访相好的女子,看到她在写字:“我因为你全天不来,想你的很,所以特来望你。”赵南公看了对方写的便条后大加感慨:
  “今”字竟误“全”字。但伊看《白话信范本》不过十课,予为顺口讲解亦系随便说说,不谓两三日工夫,竟能做三句白话,误书一字,亦属可造之才。如能下决定读书,三年当有成也。
  泰东图书局出版过王无为编的《白话信范本》和《分类白话信》。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女子几天就能学做“三句白话”,这应该才是真正让赵南公对白话出版抱有无穷信心的根源所在。


  郭沫若在自传中曾谈到标点《西厢》之事:
  亚东标点的《红楼梦》《水浒》等书很风行一时,泰东看了眼红也很想照办。我便劝他们标点《元曲》。
  标点《元曲》的计划是否由郭沫若动议,现已难以确知。赵南公的日记中有两处相关记载,皆未提及郭沫若之“劝”。1921年4月26日,赵南公写道:
  三时,王靖来,取去曲本七八种。拟用新式标点拟印。缘亚东方面既注意于长篇小说,予将从事于曲本以阐发中国之旧文学也。
  从日记文字看,赵南公是将标点《元曲》的计划归功于自己的。不论动议者是谁,标点《元曲》的计划的确已经付诸实施,王靖、郭沫若等都选择了自己的标点对象,但是最终的完成者却只有郭沫若。5月1日,赵南公在日记中写道:
  《西厢》,沫若已改就,尚须一序,约后日可成,王靖以《青衫泪》不好,复另着手其他。松泉与静庐拟圈点《今古奇观》,且译成白话,如成时,当另补助伊等也。
  后来的学者依据《创造十年》里的叙述,认为郭沫若从1921年4月到5月完成了標点《西厢》、编纂《女神》、改译《茵梦湖》三件事,所以赢得了赵南公的青睐,因此同意给他们出版同人刊物。笔者以为,三件事情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标点《西厢》,只有这件事与赵南公直接相关,也正是这件事显示了郭沫若有能力也愿意按照约定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选择王靖还是郭沫若,当赵南公在不能相容的两人中间进行选择时,窃以为标点《西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事件,其重要性远超编纂《女神》与改译《茵梦湖》。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0课,属于世界近代史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学习主题的范畴。该主题主要围绕“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四个知识点展开。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战争的话题比较感兴趣,通过八年级对中国近代史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是现代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会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笔者有幸参加了新形势下“Intel未来教育”的课程培训,它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指明了一条教育革新之路。  “Intel未来教育”是美国英特尔公司提出的为支持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课
2008年启动,2011年2月正式印发,《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前后历时两年多,数易其稿,最终出炉。目前,浙江省成为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后最早颁布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省(市区)。在“十二五”开局之际,颁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浙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规划》第一次对
双语教学的需求决定了双语课件的作用和功能必须通过双语素材的特殊表现形式得以体现。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制作双语课件译文素材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语种课件的开发和制作,这种课件可以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正常运行。  在双语课件开发过程中,应考虑用最适当的工具、最便捷的方法,制作出表现效果最好的素材。双语课件内容涉及多个语种,因此必须使用某种不受任何语种限制的通用方法制作其文字素材。同时,这种课件的播放也
浩然在写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等等的同时还有很多儿童文学的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是他长期在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收获,以敏锐敏感的作家视角观照乡村生活,以融入其间的方式进行观察和体会,都造就了他乡村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其中有不少篇目都改编成了连环画,比如《三个孩子和一瓶油》,比如这本《洋河边上》。  全国叫做洋河的河有好几条,江苏泗洪的洋河以洋河大曲著称,山东的洋河则直接入海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上册)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一节。本节主要介绍Excel的功能和基本操作,通过Word表格的处理引入Excel,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比较和总结知识,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Excel的基本组成;了解Excel的功能和特点,理解Excel中行号、列号、活动单元格、工作簿、工作表等概念。  过程
很多读者都知道张抗抗是著名小说家,其实,她也是著名散文家。她最初的创作是从写散文开始的。1961年她11岁就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我们学做小医生》。1969年她从杭州一中初中毕业到黑龙江农场下乡,其间写的散文《大森林的主人》发表在《文汇报》上。1977年她考入黑龙江省艺校编剧专业学习。不久又写出《兴凯湖听涛》和《地下森林断想》等。《张抗抗散文》一书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1997—2000)
Web2.0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浪。在师生与网络环境的关系中,当“跨区域交流”、“创作共享”等理念与行为蔓延开来的时候,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还有思维方式的微妙且重大变化。我们真的能够引导学生融入崇尚创造的网络空间,共同成为凝聚了“集聚和辐射”功能的“节点”吗?让我们与两岸三地的三位学者共同审视这场由网络引发的学习变革。    李芳乐: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主任  邹景平: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机房软硬件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使用者身份及信息的管理与维护、教学交互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教与学资源(通用资源、专用资源、学生作业等)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等。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其他关键环节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更是一线教师颇感棘手的问题。  教学环境的搭建与管理  1.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
踏着春天的脚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迎来了创刊百期的日子。翻阅着一期期过往的杂志,仿佛又回到了创刊之初,脑海中犹如过电影般闪现着难忘而艰辛的创刊历程,心里默数着创刊中的点滴往事。作为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刊物,为教师提供高品质、有新意的原创性文章始终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信息技术教育逐步趋于常态化的今天,我们希望本刊能够成为教师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作为教育宣传工作者,作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