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然在写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等等的同时还有很多儿童文学的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是他长期在乡村生活的另一种收获,以敏锐敏感的作家视角观照乡村生活,以融入其间的方式进行观察和体会,都造就了他乡村题材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其中有不少篇目都改编成了连环画,比如《三个孩子和一瓶油》,比如这本《洋河边上》。
全国叫做洋河的河有好几条,江苏泗洪的洋河以洋河大曲著称,山东的洋河则直接入海;在浩然的家乡也是距离其工作过的北京最近的河北,有两条洋河,一条在张家口,一条在秦皇岛。这本40开的彩色连环画《洋河边上》是天津人美出版的,从出版单位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经常能决定选题倾向的一般原则来说,很可能画的是距离天津较近的秦皇岛的洋河。从风景、村庄和人物衣着等各方面看也基本上符合秦皇岛当地的历史样貌。
虽然连环画和年画、宣传画一样,在画面处理上有理想主义的普遍风格元素,但是地域特征在环境交代和人物造型上的影响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马车看似简单实际相当复杂的手工时代的众多细节,炕桌虽然矮小但是绝对结实的全木结构,炕桌上的缠线板儿貌似某种旧时文物的“废物利用”,二大爷的眼袋锅和烟荷包是绵延多年的全套的烟具套装,姥姥缠过又放开的“解放脚”,碾子和碾子上放着的秫秸秆编制的簸箕,贴在传统位置上的窗花的时代样式,河中帆船的样子尤其是帆的样子,还有人或牲口干活的时候作为肩膀上的防护装置的套包,等等工具范式和具体刻画,包括诸多只属于当时当地的地域性的东西,都一一毕现。至于洋河的汪洋水势,河边老树的曲虬茂盛,芦苇的丛生弓弯之状就更是得心应手了。整个故事展开的场景不说完全复原了20世纪70年代北方滨海山区的农业社会状态的乡村风貌,也一定是那个时候人们对于理想的生活环境的一种立足于现有基础上的完美想象与抒发。
连环画的绘画者叶永森先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在出版社工作期间的连环画创作也屡有佳绩:当时的孩子们非常追逐的《桐柏英雄》连环画套书、“聊斋”套书中的《席方平》《红玉》、神话连环画故事《定海神针》还有短篇连环画作品《盲目崇拜》,都能让人过目不忘。其连环画作品中的故事都能立足于自己展开的环境,充分显示环境本身的特征和魅力。其特点是对环境背景的描绘非常下功夫,充分发挥自己山水画的特长,将人物和故事所处的环境做尽情的合理想象,以堪称丰富的想象使作品在内容之上被赋予了格外的画面内涵。尤其在时过境迁之后,这种超越故事的画面内涵就显得在地理审美、自然审美的同时,还更具有生态写真的历史意义,愈发弥足珍贵。
画家要么是有当地的生活体验,画起来驾轻就熟;要么就会实地采风,进行了充分的素材收集和整理以后才会进入创作。这是那个年代里的连环画创作的普遍的实证主义的要求,所有的理想主义的东西一定要附着在这样实证主义的写实之上,才有的放矢,才既符合政治上的要求也更符合读者对连环画的审美期待。这在客观上为连环画在以后经过时间的淘洗之后,进入相对长久的价值体系留下了宝贵的空间,成了人们追怀的尤其是审美的喟叹。
尽管已经覆盖上了浓郁的时代话语,增添了也许可以称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属于地域的地理特征依然鲜明;这使连环画的画面之美中,多了一种记录的功能。在那个河流之中依然有自然的流水,河边的树木依然可以称为蓊郁的自然环境里发生在孩子上的经历,去掉高调的口号之后,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于成长的健康美好故事。
四年級的小学生国青在暑假的时候到姥姥家过夏天,姥姥怕他累着、怕他有危险,所以既不让他去铲土也不让他去摘果子,更不愿意让他去学游泳……但是在二大爷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终于给自己赢得了机会,并且在营救落水的骡驹的时候充分显示了所学的功用,赢得了一片赞扬。
过暑假的时候回老家,特别是回乡下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家,是那个时代里的孩子们睁开眼看外边的世界的一种普遍方式。寒假因为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大大减少,假期也短暂,中间有大人也放假的过年,所以一般不会让孩子单独回老家。
那是一个几乎还没有旅游的概念的时代,文化习惯和经济状态与整个社会的情势都使离开家庭的范畴到异地去的可能性基本归零。这样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的实地了解,基本上都源于暑假回老家的经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经常会落实到自己有限的暑假经历之中去,将一切的美好都附会其中;而他们在城市里自己也觉察不到的城乡差别,会在回老家的时候被对比得一览无余。虽然文字脚本中没有相关的描写,但是连环画在刻画上还是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的:主人公国青的穿着打扮是那个时代里最为健康整洁的,他的海魂衫在乡间并不多有,他的整齐的鞋子也不是乡下孩子所能有的。这一点,故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所交代,国青的爸爸在海军服役,从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还在部队这一点看,应该已经不是一般战士。这样国青的家庭就不仅根正苗红而且经济上也相对其他孩子要优越。
现实里缺少的,甚至没有的,都要在画面里去实现。国青的穿着整齐,物质条件堪称优越。这决定了国青在相对意义上的物质不那么匮乏,决定了他可以按照相当理想的标准去被描绘。
正是这些既在话语层面上显得高于生活又在诸多细节上忠于生活的逻辑,使浩然这篇小说以及据此改编的连环画《洋河边上》,对小读者形成了某种天然的魅力源泉。如果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它占得了充分的先机。
这个故事中没有设置敌人,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只有一个孩子克服阻力的努力成长。基本上属于一种人畜无害型的温馨类型的故事,这在1974年的写作语境、出版语境之下是非常可贵的。它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当时连环画选题上的可能性,很有点别开生面的意思。
反复翻看这本薄薄的连环画,完全没有画面的封底却吸引我看了很久。封底的右下角有小小的一块是有文字的,那是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的版权页。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版权页是很有特点的:字号都比较小,排列也比较紧密。好像专一是为了给孩子看的,岁数大的、眼睛花了的人是很难辨认清楚的。加上在那个时代津美版的连环画画得普遍比较精致,封面虽然也多是工农兵为主角,但是人物造型还是显示着某种城市气息,比较洋气,所以就在小读者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式的联系。只要看见这样小字号紧密排列的版权页,就知道是天津美术版的连环画,就基本上可以信赖地争相翻看和购买了。这是津美版连环画的一种独有气质,即使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重新翻阅依然能让人爱不释手。
(作者系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