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词的讽刺艺术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弃疾的讽刺词,借用典故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意与满腹牢骚。
  【关键词】:辛弃疾;讽刺;借古讽今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多写自己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但是“归正人”的身份让他在南宋小朝廷的立场非常尴尬,得不到皇帝与朝廷重臣的信任,就无法实现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愿望,只能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据统计,今存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收录的辛弃疾词共有629首,在这些词中,有39首的题记中标明了“戏、嘲、调”等字眼,此外,还有一些60多首内容中包含戏谑之意的作品,两者相加,占辛弃疾作品数量的六分之一,可谓是不容忽视的一类作品。
  一、讽刺的艺术在文学中的应用
  讽刺的艺术手法由来已久。讽刺的艺术手法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宫廷里的俳优,会在表演的时候用开玩笑的方式讽谏统治者,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描写了一群“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小人物,他们能言多辨、察情取譬,借事托讽,俳优讽谏的传统至此流传下来。后来流传下来,唐时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甚至明清戏曲中,都有许多借戏文讽刺现实或是虚伪之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刻画人物,描摹社会,引起观众共鸣。
  产生于戏文中的这一创作风格也影响到了诗文的创作,《诗经》中《新台》当属讽刺诗的源头,讽刺淫昏的卫宣公;《庄子》中许多故事和话语具有讽刺意味;汉赋中有不少讽刺帝王生活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作品,虽然往往是劝百讽一,但也起到了讽刺社会现实的作用;南北朝的《世说新语》专辟排调一门,记载了很多关于排调的小故事,其中就有大量的讽刺故事;唐代白居易的《卖炭翁》《秦中吟》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到了晚唐五代,民间词中有许多内容俏皮风趣、或是滑稽戏笑的作品,作者通常用这种方式揭示社会的丑态,表现不如意的现实生活。自从苏轼开豪放词风,动摇了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观念,相应的词的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得到了扩展和丰富,苏轼身边一群追随的文人竞相模仿他的词风,在《侯鲭录》、《附掌录》、《过庭录》等稗史笔记中,记载了不少东坡与黄庭坚、米芾等以词、文相互讥诮取笑来往的逸事。但这也只是游戏之作,并没有得到当时文人词家的终身,终北宋一朝,没有成为文学主流。
  二、稼轩词的讽刺艺术:
  (一)借古讽今
  据统计,《稼轩词》今存的629首词里,用典之词有338首,占辛词一半以上。但是前人在论词时,只看到了辛弃疾在词中用典的特点,指出他“掉书袋”的弊病,却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探得辛词用典的真正目的。辛弃疾词作中,用典最为经典的当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阕开头三句,词人感叹“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就是孙权,经历了几千年战争洗礼的南国土地上,如今却已经很难找到一位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大英雄了,作者在这里叹息朝廷已无可以任用上战场打仗的人才,是古今对比的手法。“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两次北伐,收复长安、洛阳失地的行动,是何等的英勇,如今却只能在家里遥想当年,北望王师,统一遥遥无期,词人在此依然是在用古今对比,讽刺朝廷没有可以收复失地的将领。词的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了南朝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失利的例子,因为当初宋文帝在听说了朝臣的北伐策略后曾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霍去病年少有英雄气概,赶走匈奴,封骠骑将军是何等风光,而刘义隆好大喜功,行军打仗之前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就轻易发动战争,才落得失败的下场,这里辛弃疾有讽刺韩侘胄不养精蓄锐就匆匆北上,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的意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如今,距辛弃疾当年南下抗金已有三十四的时间,但当年扬州城与金兵作战的战火烽烟,依然历历在目。“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他曾经南下反击刘宋,佛狸祠即使那时在瓜步山上建立的行宫,但现在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供奉神祇的地方,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词人在讽刺朝野上下一片歌舞升平,早已忘了异族入侵的耻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自比廉颇,自然希望能够得到当权者的再次任用,虽是写对赵王问饭廉颇却不用,其实则讽刺自己终不得重用的遭遇。可见辛弃疾的大量用典,绝对不是“掉书袋”,而是在讽刺现实,他对于自己不得置身于对敌斗争的重要职位上,是有些愤愤不平的,对于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
  (二)巧用反讽
  所谓的反讽,又称反语。单纯从字面上并不能了解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这在辛弃疾的词中多有表现。
  作于一一七四年的《水调歌头》,是辛弃疾送别友人之作,友人即将辞别前去临安城,词作通篇都是对友人求仕的劝解之词,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朝廷不能任用人才,使有识之士壮志难酬,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限惆怅。词的最后一句写到,”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班超投笔从戎的行为历来被有志青年津津乐道,辛弃疾在这里却劝阻友人,不要学习班超为了功名,苍老边疆有家难回。这并不是词人的本意,他希望有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北上收复失地的机会,朝廷却不肯出兵,让他连"憔悴老边州"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何等的悲哀。
  词人在《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里写“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这首词写在辛弃疾任福建提刑任上,此时离他被闲置十多年重新召回朝廷做官刚过去一年的时间,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又被频频调动任地方官,处处受人掣肘,词人心里不免感到悲哀、颓唐,因此选择放逸于山水。词的首句,极写西湖的美,碧绿湖水与云朵在远处交汇,看上去就像一片翠蓝拂试着天空,这是何等的美景。接二句写自己自己一介"衰翁",又与这美丽的风月景象不相称,以"衰翁"自比,表现了词人颓唐放逸的心情。看似词人是在写自己做官百无聊赖的样子,其实通过自己的闲,讽刺朝廷不能任用贤人。很显然,对于“君恩”,辛弃疾是不怎么领受的,南国的山山水水怎么能入得了见惯了北国风光的辛弃疾的眼,和在福建西湖边上赏景比,很显然他更想去北国打击金兵,对所谓的君恩,他并不感激,这种正话反说的反讽,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强烈不满。
  (三)诉中带刺
  辛词中有很多是在抒发词人内心的牢骚,以及悲愤的心情,这些内容付诸笔端时,讽刺的意思从淡淡的诉说中表现出来,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两年时间里,辛弃疾走马灯似的调迁,以至于和朋友总是匆忙的团聚、分别,词人在此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表达自己被频繁调动的不满,看似是随意的牢骚,但这一切不正是拜"主和派"所赐吗?他们不想着怎样扫除边患,却在忙着排除异己,辛弃疾看在眼里只有心痛,无可奈何之下只有“但将痛饮酬风月”了。
  还有《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一词,在下阕里,词人写“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面对破碎的山河,辛弃疾志在报国却总没有机会,以至于头发都愁白了,就在此时,词人看到了浑身白色的沙鸥,不禁拍手大笑,比起沙鸥,自己还只是白了头,算不上什么。这一段心理描写的刻画,令人啼笑皆非,但是在大笑之余,却为词人自我慰藉的强颜欢笑感到心酸,辛弃疾寓讽刺于自嘲,看似非常旷达,实则是无可奈何之举,最后只能在诗词中聊表寸心。
  结语
  从总体上看,心酸的讽刺是辛弃疾主要风格。和文学史上其他的讽喻作品相比,辛弃疾的词讽的部分多,谏的部分则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词人在渡江之后经历了多年的官场沉浮,彻底看清了君王和“求和派”屈辱求和,苟安于半壁江山的面目,屡次调迁、弃用、复职已经让他已经彻底心灰意冷。在此后的词作里,词人不仅发扬了“以诗为词”的风格,并且以辞、赋、散文为词,以各种手法曲折的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其他文献
【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考验和无数前人的继承和发扬,逐渐形成了具有了民族特色的艺术审美风格,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中国传统元素也是我们重要的设计源泉。在现代设计中将其融入,不仅使现代设计更具有文化底蕴,更加具有中国民族个性,也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是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元素;民族;现代设计  一、总述  中国
期刊
【摘要】:米勒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画家,他的油画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描绘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民劳动的场景。虽然他选择的是农民生活题材,但在他的作品中所确立的艺术主题却是深刻、发人深思、庄严凝重的。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米勒的绘画艺术,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米勒艺术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米勒;创作题材;研究  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流派及名人大腕都在选择着各自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绘画题材,包括主流题材和非主流题材
期刊
【摘要】: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巅峰时期,徽宗赵佶注重画学,创办画院由其亲自教学,在艺术创作中创造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绘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绘画新的审美范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赵佶;诗题;文人画;影响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基于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了继唐代之后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宋朝在建立之初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皇帝重视画院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具有虚拟性、程式性和综合性三大主要艺术特征,本文从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性出发,并结合一些经典剧目的实例,来简单论述戏曲艺术生活与程式性之间的关系。认为一个受欢迎的、有魅力的戏曲演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丰富的体验生活的经验,只有这样的演员才能在舞台上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真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戏曲;程式;生活体验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
期刊
【摘要】:文字图形化是标志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简洁、大方、美观、易识别、易传播的标志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从设计形式、特点等方面阐述了文字图形化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标志设计;文字图形化;发展  标志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到之处皆可见到形形色色的标志,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由于标志设计的重要地位,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师依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期刊
【摘要】:苏轼是一代文艺天才,他在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超人的造诣。苏轼不仅创造了有名的墨竹,还创造了文人画,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苏轼为什么会提出“文人画”这个概念继而开启中国文人画的开端呢?本文拟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个人性格、绘画理论、绘画实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解析,对其提出“文人画”思想的心态一探究竟。  【关键词】:苏轼;文
期刊
【摘要】: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回顾中国历史中国服饰艺术将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民俗、伦理观念、审美等诸多方面的奋斗、体会、斗争和领悟展现了出来。因此服饰文化,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明代中后期民间的女性服饰更是突出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崩溃,文学的繁荣发展,思想的活跃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孕育了明代后期女性们争奇斗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对老龄化设计的提出了历史性的命题。鉴于色彩在老龄化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根据老年人的特征及特殊需求,通过对色彩基础理论的阐述以及色彩在老龄化设计中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了适合老年人的色彩,给出改善性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色彩作用;设计原则  引言  全球人口不断老龄化,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已成为必须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西方音乐历史通常分为四个时期:巴洛克时期(约1600 -1750)、古典乐派时期(1750 -1820)、浪漫派时期(1820 -1900)和现代音乐时期(又称20世纪音乐)。但是,这样划分音乐时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很多音乐家都是时期之交出现的,所以这种划分也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关键词】:钢琴基本技巧;演奏;不同时期  1.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管风琴是最古老最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日益重视,而人们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开始呈现出的内容和特征。室内装饰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新时代潮流所提倡的健康、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实现室内装饰与绿化建设的融合,以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空间,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新形势下室内绿化装饰设计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