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有并不可或缺的一个庞大群体。目前,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成长为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更为强烈,成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消费,成为这一群体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与主流文化的重要维度。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文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城市融入;身份认同
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农民工形象总是与弱势群体、城乡边缘人、社会救济、劳资纠纷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很少去倾听来自这个群体内部的声音,很少关注他们打工生活之外的日常世界。年青一代的农民工正处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大众传媒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他们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从乡土梦到城市梦,这个群体中的新生代不甘再充当“沉默的大多数”,而通过各种形式饯行城市化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自主书写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体验与生存实践。消费不仅“文化地”形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市民”想象,更作为一种“资本”表征新生代对于农民工群体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隐形抗争,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推动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与文化适应。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也称第二代农民工。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但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对城市充满了向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城市为坐标。这部分人的成长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们不同于传统农民工“候鸟式”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所造就的城市过客心理,而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角力中,往往更倾向于“城市”。他们努力实现一种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中的“城市融入”
城市文化通过地理空间与大众媒介的再现,将新生代农民工席卷入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细微而深刻地影响着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图景。消费是城市体验最为直观的体现,亦是最为自主的表达。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文化中,不仅渗透了他们对于城市生活与“新市民”身份的憧憬与想象,同时隐含了他们对于传统身体、媒介“污名”与文化弱势的日常抗争,由此突显出新生代特质与消费的社会文化意涵。
1.“新市民”想象:城市化身份的消费式表达
当文化被整合进商品中,通过消费将人们差异化、归属化,成为象征社会身份地位的符码,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也由此突显出来。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消费不仅向他们展现了固有的社会秩序和城乡差异,同时提供了自主选择、消除外在的隔阂与差异的现实路径。城市消费文化不仅以更丰富的物品体系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欲望,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他们编织了一个“城市梦想”,并敞开了一条叩开城市之门、通往梦想的现实通道。通过模仿城市化的消费风格与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地、流动地塑造着共同体的文化身份,渴望从生活方式上消除城乡之间的隔阂与差异,获得尊重和接纳。于是消费日益成为了他们建构和维系共同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2.身份抗争:对传统“农民工”气息的消费式装扮
传统社会中,农民与市民是易于从身体形象上辨识和区分的,这种“身体界限”在“离乡不离土”的第一代农民工身上依然表现得较为明显。进城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像父辈一样离开家乡,不同于父辈的是他们脱离了土地,由内而外地接受着城市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浸润与洗礼。开放的城市消费空间打开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感官,为他们打造身体和身份提供了新的主权。流向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正是通过身体消费对传统乡土气息进行改造与装扮,努力打造“去乡村化”,时髦、体面、城市化的现代身体。这种消费式装扮所呈现的身体抗争虽依然是表象的、具体化的,但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更进一步隐含着对大众传媒塑造的抽象的、污名式的“农民工”刻板印象的自觉抗争。
3.文化抗争:对不平等社会资源的消费式占有
在现代媒介社会中,知识和文化产品多以媒介信息的形式呈现,实时更新、四处渗透,文化资本的获取是开放的、即时的、自主的,提供了丰富的自我学习与教育的机会和渠道。通过文化资本的消费式占有与积累,对现实处境中不平等社会资源与身份地位进行抗争,彰显出新生代底层文化觉醒的主体意识,朝向“新市民”身份的一种力争上游式的努力。作为文化资本的消费,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市民”想象不再仅仅是漂浮、空洞、自我满足的空中楼阁,而真正一尺一寸地打下地基、一砖一瓦地筑造堆砲,脚踏实地、不断迈向他们所向往与渴望的城市。
三、结语
城市不仅代表了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理空间,更意味着一种城市化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跨越“边界”和结构的宰制,不断更新自己的生存状态,建构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消费超越了经济范畴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将新生代农民工席卷入一种现代化、市民化的生活方式中。隐含在他们主流化、前卫化的消费诉求之后的,不是基于历史、指向过去的“农民工”共同体想象的强化,而是基于现时、面向未来的“新市民”想象的充满主体意识的流动性叙写。
参考文献:
[1]彭华民.《消费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06)
[3]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英)迈克·费瑟斯.《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城市融入;身份认同
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农民工形象总是与弱势群体、城乡边缘人、社会救济、劳资纠纷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很少去倾听来自这个群体内部的声音,很少关注他们打工生活之外的日常世界。年青一代的农民工正处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新阶段,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他们的需要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大众传媒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他们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与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从乡土梦到城市梦,这个群体中的新生代不甘再充当“沉默的大多数”,而通过各种形式饯行城市化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自主书写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体验与生存实践。消费不仅“文化地”形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市民”想象,更作为一种“资本”表征新生代对于农民工群体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隐形抗争,进而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推动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与文化适应。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也称第二代农民工。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但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对城市充满了向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城市为坐标。这部分人的成长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们不同于传统农民工“候鸟式”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经历所造就的城市过客心理,而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角力中,往往更倾向于“城市”。他们努力实现一种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中的“城市融入”
城市文化通过地理空间与大众媒介的再现,将新生代农民工席卷入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细微而深刻地影响着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图景。消费是城市体验最为直观的体现,亦是最为自主的表达。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文化中,不仅渗透了他们对于城市生活与“新市民”身份的憧憬与想象,同时隐含了他们对于传统身体、媒介“污名”与文化弱势的日常抗争,由此突显出新生代特质与消费的社会文化意涵。
1.“新市民”想象:城市化身份的消费式表达
当文化被整合进商品中,通过消费将人们差异化、归属化,成为象征社会身份地位的符码,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也由此突显出来。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消费不仅向他们展现了固有的社会秩序和城乡差异,同时提供了自主选择、消除外在的隔阂与差异的现实路径。城市消费文化不仅以更丰富的物品体系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欲望,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他们编织了一个“城市梦想”,并敞开了一条叩开城市之门、通往梦想的现实通道。通过模仿城市化的消费风格与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地、流动地塑造着共同体的文化身份,渴望从生活方式上消除城乡之间的隔阂与差异,获得尊重和接纳。于是消费日益成为了他们建构和维系共同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2.身份抗争:对传统“农民工”气息的消费式装扮
传统社会中,农民与市民是易于从身体形象上辨识和区分的,这种“身体界限”在“离乡不离土”的第一代农民工身上依然表现得较为明显。进城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像父辈一样离开家乡,不同于父辈的是他们脱离了土地,由内而外地接受着城市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浸润与洗礼。开放的城市消费空间打开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感官,为他们打造身体和身份提供了新的主权。流向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正是通过身体消费对传统乡土气息进行改造与装扮,努力打造“去乡村化”,时髦、体面、城市化的现代身体。这种消费式装扮所呈现的身体抗争虽依然是表象的、具体化的,但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更进一步隐含着对大众传媒塑造的抽象的、污名式的“农民工”刻板印象的自觉抗争。
3.文化抗争:对不平等社会资源的消费式占有
在现代媒介社会中,知识和文化产品多以媒介信息的形式呈现,实时更新、四处渗透,文化资本的获取是开放的、即时的、自主的,提供了丰富的自我学习与教育的机会和渠道。通过文化资本的消费式占有与积累,对现实处境中不平等社会资源与身份地位进行抗争,彰显出新生代底层文化觉醒的主体意识,朝向“新市民”身份的一种力争上游式的努力。作为文化资本的消费,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市民”想象不再仅仅是漂浮、空洞、自我满足的空中楼阁,而真正一尺一寸地打下地基、一砖一瓦地筑造堆砲,脚踏实地、不断迈向他们所向往与渴望的城市。
三、结语
城市不仅代表了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理空间,更意味着一种城市化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跨越“边界”和结构的宰制,不断更新自己的生存状态,建构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消费超越了经济范畴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将新生代农民工席卷入一种现代化、市民化的生活方式中。隐含在他们主流化、前卫化的消费诉求之后的,不是基于历史、指向过去的“农民工”共同体想象的强化,而是基于现时、面向未来的“新市民”想象的充满主体意识的流动性叙写。
参考文献:
[1]彭华民.《消费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06)
[3]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英)迈克·费瑟斯.《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