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师的读书是“底子”,有了这个“底子”才能教好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梨园界喜欢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语文教师是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天不读书,同行知道;三天不读书,学生知道。长此以往,教师的学识魅力何在,师道如何得尊?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习惯,生活需要,精神追求。
我很喜欢清代戏曲家唐英写的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不少方面我不如他人,唯独买书、读书不甘人后。从教多年,读书使我视界敞亮,使我精神充盈,使我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语文素养得以一步步提升,使我每一次走上讲台时有些底气,使我学会坚守,学会求新。且读且教,且教且读,这样一路走来,书香也缓释了我对职业的倦怠。
钱钟书先生曾调侃道:“肯读书有学问而能教书没什么了不起的,正如有本钱而能做生意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本钱而能做生意,才叫艺术。”自知生性笨拙,无本钱而做生意的“艺术”我做不到。如今教育学成为显学,教育专家满天飞,教育流派“乱花渐歌迷人眼”,不过我始终认一个死理:自己不读书怎有源头活水,怎能引导学生读书?教师不“下水”,提笔重千斤,怎么去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伊索寓言》里老螃蟹教小螃蟹走路“要直走”,小螃蟹说:“妈妈,你总得自己直走给我们看看呀。”小螃蟹的话给了我良多思考。
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教书也同理。一位老校长说: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书教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不肯读书的教师,书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读《鲁迅全集》,凭参考书也能教鲁迅的杂文、小说,读了《鲁迅全集》,能更全面、深入地体会鲁迅的博大与深邃。特别是读了他的书信和日记,能更了解他金刚怒目、投枪匕首之外的柔情与关爱。建国后的鲁迅传记或评论,未免将鲁迅神化,再读读民国时或港台出版的鲁迅传记与评论,或许能更接近本真地去了解这个有缺点的战士。不读红学家的论著也能教《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宝玉挨打》,读了几本红学专著,聆听专家红楼讲座,感觉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大家的引导让我们能渐近红楼的堂奥。不读原著,也能讲节选的课文,读了原著,方能全方位地把握作品及作者思想。不读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不知文化昆仑之高,不读郑逸梅、王世襄、邓云乡,不识遗闻逸事之雅趣,不读王国维、陈寅恪、顾准的有关传记不知道什么叫文人之傲骨在腰……有了厚实的积累,面对文本,面对学生,才能高屋建瓴,左右逢源,应对裕如。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做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不在于研究之专,而在于读书之博杂。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杂取众书,多掌握些字词源流,多了解些文史掌故,多关注时世纵横,多留心科技的日新月异,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丰富起来,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师生共同品味语文之美,创造语文之美。
古人云:“不见异人,当得异书。”这些年来我能站稳讲台,得益于古圣先贤、良师益友用他们弥漫着灵魂、智慧的芳香的言论、书籍为我点亮心灯,引领迷航。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如果说一块泥巴有点香味的话,因为它和玫瑰在一起。这些年来,我能在教育岗位上立定脚跟,那是因为有书香的熏染,那是因为身边许多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而又极富高情雅趣的诸多同事和朋友给我以指点与帮助。
红尘滚滚,霓虹闪烁,大千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但夜阑人静,青灯黄卷,茶烟袅袅,书香依依,心中便有了一份古典的心情,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一分思索。
肖川先生说得好,“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以古典的心情去学习吧,教育生涯原来可以更美的。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梨园界喜欢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语文教师是一天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天不读书,同行知道;三天不读书,学生知道。长此以往,教师的学识魅力何在,师道如何得尊?读书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职业习惯,生活需要,精神追求。
我很喜欢清代戏曲家唐英写的一副律己联——“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不少方面我不如他人,唯独买书、读书不甘人后。从教多年,读书使我视界敞亮,使我精神充盈,使我的专业能力特别是语文素养得以一步步提升,使我每一次走上讲台时有些底气,使我学会坚守,学会求新。且读且教,且教且读,这样一路走来,书香也缓释了我对职业的倦怠。
钱钟书先生曾调侃道:“肯读书有学问而能教书没什么了不起的,正如有本钱而能做生意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本钱而能做生意,才叫艺术。”自知生性笨拙,无本钱而做生意的“艺术”我做不到。如今教育学成为显学,教育专家满天飞,教育流派“乱花渐歌迷人眼”,不过我始终认一个死理:自己不读书怎有源头活水,怎能引导学生读书?教师不“下水”,提笔重千斤,怎么去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伊索寓言》里老螃蟹教小螃蟹走路“要直走”,小螃蟹说:“妈妈,你总得自己直走给我们看看呀。”小螃蟹的话给了我良多思考。
张大千先生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教书也同理。一位老校长说: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书教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不肯读书的教师,书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读《鲁迅全集》,凭参考书也能教鲁迅的杂文、小说,读了《鲁迅全集》,能更全面、深入地体会鲁迅的博大与深邃。特别是读了他的书信和日记,能更了解他金刚怒目、投枪匕首之外的柔情与关爱。建国后的鲁迅传记或评论,未免将鲁迅神化,再读读民国时或港台出版的鲁迅传记与评论,或许能更接近本真地去了解这个有缺点的战士。不读红学家的论著也能教《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宝玉挨打》,读了几本红学专著,聆听专家红楼讲座,感觉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大家的引导让我们能渐近红楼的堂奥。不读原著,也能讲节选的课文,读了原著,方能全方位地把握作品及作者思想。不读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不知文化昆仑之高,不读郑逸梅、王世襄、邓云乡,不识遗闻逸事之雅趣,不读王国维、陈寅恪、顾准的有关传记不知道什么叫文人之傲骨在腰……有了厚实的积累,面对文本,面对学生,才能高屋建瓴,左右逢源,应对裕如。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说,做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不在于研究之专,而在于读书之博杂。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杂取众书,多掌握些字词源流,多了解些文史掌故,多关注时世纵横,多留心科技的日新月异,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丰富起来,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师生共同品味语文之美,创造语文之美。
古人云:“不见异人,当得异书。”这些年来我能站稳讲台,得益于古圣先贤、良师益友用他们弥漫着灵魂、智慧的芳香的言论、书籍为我点亮心灯,引领迷航。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如果说一块泥巴有点香味的话,因为它和玫瑰在一起。这些年来,我能在教育岗位上立定脚跟,那是因为有书香的熏染,那是因为身边许多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而又极富高情雅趣的诸多同事和朋友给我以指点与帮助。
红尘滚滚,霓虹闪烁,大千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但夜阑人静,青灯黄卷,茶烟袅袅,书香依依,心中便有了一份古典的心情,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一分思索。
肖川先生说得好,“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以古典的心情去学习吧,教育生涯原来可以更美的。
责任编辑 邹韵文